初麗媛
摘要:做好高校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和研究工作可以促進我國民族教育的開展以及教育的公平。四川某高校在校的彝族學生自發行成了非正式群體,并且這個非正式群體具有巨大的文化適應潛能。因此需要做好對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工作,通過這項工作的實施,使彝族學生能夠盡快適應新的文化,成為民族文化有力的傳播者和建設者。
關鍵詞:非正式群體;彝族;文化;對策
在一些民族教育政策出臺后,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在對西部地區的高校的少數民族數量進行統計后,發現在西部地區的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的數量比其它校區的少數民族數量是比較多的。在這個背景下,少數民族學生產生了文化不適應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質量。因此,西部地區的高校把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適應當成了教學的重點,為少數民族教學工作注入了活力。
1.彝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現狀
1.1文化認同問題
在對四川某高校的學生做了調查后發現,其中有13%左右的彝族學生能夠熟練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90%以上的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比較強的。一些學生雖然以自己民族的文化為榮,但是這些學生卻不能做民族文化的傳播工作。
在校園中其它民族對彝族的民族文化缺乏客觀的了解,甚至有一些民族矛盾,這些因素成為影響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對其它民族的學生進行調查后,其它民族的學生普遍認為彝族民族的經濟發展是落后的。在對一些彝族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一些彝族學生曾經因為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發生了沖突。
1.2生活適應問題
在對四川某高校的學生做了調查后發現,彝族學生中在學習中遇到文化價值沖突的學生有82%,79%的學生缺乏文化歸屬感。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生活習俗等有著極大的區別。首先,彝族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漢族是不同的,彝族人的性格是淳樸、率真的,喜歡喝酒,但是對漢族人來說,喝酒是一個壞習慣,應該解決。其次,彝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價值觀念等問題上也有極大的區別。彝族學生在成長中形了分享意識,而漢族學生在成長中大部分形成了個人意識。所以當這兩種價值觀念碰撞到一起后,是會產生巨大的矛盾的。
1.3學習適應問題
彝族學生在入學之前會有民族教育經歷,但是在進入大學后,就不再接受民族教育經歷。這樣一來,很多彝族學生的學業壓力是比較大的。甚至一些彝族學生在就業中也是缺乏優勢的。彝族學生在進入大學生后需要慢慢適應學習過程。
2.從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看文化適應
2.1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產生
四川的某高校,從2002年開始,一些彝族大學生通過自發鏈聯絡的方式形成了非正式群體。這個非正式群體會定期舉辦學生聚會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每年6月的彝族學生畢業歡送會,每年9月的新生入學迎新聚會以及11月的彝族新年系列活動。彝族學生通過參加這些非正式群體活動可以增加對彼此的認識,拓寬自己的朋友圈,形成文化歸屬感。
2.2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特征
2.2.1自發形成,普遍存在
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是由彝族學生自發形成的,這些學生通過和其它學校成員進行自發聯系,建立了非正式群體。同時這個非正式群體沒有正式的名稱,也沒有接受學校部門的領導,所以這樣的非正式群體的數量是比較多的,在高校普遍存在。
2.2.2地位平等,決策民主
在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中,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并且在進行一些重大決策時,群體中的成員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如果非正式群體需要組織一個大型的活動,是需要經過全體成員的商議的。在全體成員的意見達成一致后,再給群體成員分配任務。
2.2.3凝聚力強,紀律性強
雖然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也沒有學校部門進行管理,但是這個非正式群體的凝聚力是比較強的,紀律性也是比較強的。成員都是主動遵守全群體的紀律,并且成員都是比較團結的。
3.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文化適應功能
3.1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文化適應的正向功能
很彝族大學生在進入新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中都會存在不適應的問題,所以如果彝族大學生參加了非正式群體可以和自己本民族的同學一起交流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可以說每位彝族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都會得到幫助和關懷,這對一些彝族學生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有著極大的幫助。在同學的關懷和幫助下,一些彝族學生可以快樂地學習,輕松地度過大學生活。
3.2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文化適應功能的局限性
很多彝族大學生對非正式群體組織的聚會活動是存在一些反對意見的,他們認為參加這些聚會活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影響學業的發展;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參加自己本民族的聚會活動,是會影響學習其它優秀的文化交流的。
4.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對策
4.1加強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學業引導
學校應該讓具有彝族歷史文化知識的輔導員對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進行指導,重點解決彝族大學生的學習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在遇到了問題后,可以及時向輔導員反映問題。同時輔導員可以給彝族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地指導,讓彝族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劃。
4.2豐富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活動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迎新活動,讓彝族學生在活動中可以交流生活和學習經驗。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學生發展交流會,讓學生通過交流,促進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彝族學生的交流,也可以提高學生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
結語:
高校應該做好彝族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工作,探究彝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對策,使彝族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這樣才能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實現文化的大繁榮。
參考文獻:
[1]秦波.高校導師制與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和諧教育芻議[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20.
[2]王濟榮.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研究[J].教育職業,2006,2:35.
[3]談紅.宋秉斌.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探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3: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