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文件指出我國新建住宅小區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該《意見》一經推出便引來廣泛熱議,開放式社區的推廣,意味著人們習以為常的圍墻與保安亭安保方式將會被改變,并將社區內的公共資源與外界進行分享,這種新的社區方式給社區居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帶來了沖擊,不少居民對開放式社區仍抱著保守與反對的態度。開放式社區當前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為了促進開放式社區的順利進行,本文以此為課題研究了建設開放式社區的意義,以及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研究結論能為開放式社區的建設工作提供一點參考建議。
關鍵詞:法治背景;開放式社區;建設
1.前言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新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交通更為擁堵、資源更為稀缺等。這些困擾現代社會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了阻礙人們增加幸福感的障礙。開放式社區的提出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然而,對于中國農耕時代便已形成的住宅小區需用高墻大院封閉起來的思想理念,開放式社區的出現給人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諸多疑慮,其中讓居民最為擔心的便是資源被外界占用可能造成小區資源更加擁擠以及安保問題。居民所擔心的這些問題將是阻礙社區進行開放化的最大障礙。因此,向居民宣傳開放式社區的意義,以及消除居民的疑慮,是建設開放式社區的必經之路。本文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法治背景下建設開放式社區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2.法治背景下建設開放式社區的意義
2.1促進公共資源共享
開放式社區的建設首先是消除社區與外界之間的壁壘,即破除圍著社區環境的圍墻和保安亭,讓社區與社區之間、社區與外界環境形成無障礙鏈接。不同社區內部的公共資源,比如兒童游樂場、社區診所、社區超市、社區山水環境、社區健身器材等,均需要與外界進行共享。不同社區內的居民可以隨意到其他社區使用其他社區資源,從而讓各個社區內的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時,社區進行開放后,圍墻大院被拆除,外部車輛和人員可以隨意進出小區內外,使用小區的交通要道和停車車位,在當前交通資源十分緊缺和停車車位一位難求的狀態下,合理利用各個社區內部的停車車位和交通要道,能夠最大化促進公共資源共享[1]。
2.2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交通擁堵問題已經成為當下十分棘手,并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豐富后,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擁有一臺及以上數量的小車,私家車的不斷增加使得原本擁堵的交通變得更加擁堵。而交通擁堵所帶來的勞動力就業和流動難等問題,又嚴重阻礙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地鐵的發展、專用公交路線的發展緩解了一部分交通問題,然而這些還遠遠不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開放式社區的建立,破除了社區的圍墻壁壘,允許相關外部車輛和外部人員進出,無需經過保安亭的繁瑣登記,或受到相關硬件設備的限制,全面性地將社區內部交通網絡相互打通,以激活整個城市的交通網絡,進而讓城市的交通線路變得更加暢通,較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前交通擁堵大問題。
2.3促進城市更安全智能
建設開放式社區,打開所有社區大門以及去除所有社區圍墻和保安亭,對居民而言最大的問題在于社區的安全問題。在國務院與城市住建部建設開放式社區的要求下,社區居民的安全問題必然是國家及政府層面最為關心的問題。開放式社區的全面建立,會將社區的安全問題上升到整個城市的安全問題。傳統的安防保衛系統將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安防將會變成整個城市的管控建設,在物聯網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社會,各種傳感器、監控器將以城市為單位,利用互聯網形成一個巨大的網絡系統,傳感器和監控器以及智能報警系統將無處不在,智能化安防系統能夠在各種危險事件發生之前,便能及時通知到執法部門,讓整個城市的安保問題變得更加安全智能[2]。
3.法治背景下建設開放式社區當前存在的問題
3.1居民產權未得到保障
我國從農耕社會以來一直保持著建設封閉式社區的模式,不管是舊社區還是近幾年建設的現代化新社區,都保持著用圍墻和保安亭進行安保的模式。封閉式小區的建設將小區內的環境和硬件設施等,均歸屬到小區業主產權范圍之內,小區業主也為小區的相關環境建設支付了一定了購買費用,且不同環境檔次的小區收取費用不同。因此,如果將所有社區圍墻拆除,社區內資源進行共享,那么不同檔次的社區資源則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這將會給社區居民造成一定的困擾,成為社區居民反對拆墻共享的一大阻礙,在居民產權未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建設開放式社區還存在一些困難[3]。
3.2造成部分小區更擁堵
當前我國無論是老社區還是現代化社區,小區內的道路建設大多為狹窄的單行道,僅能允許一輛或兩輛車輛通過。而在當前私家車迅猛增長的態勢下,部分小區內部停車位緊張,且部分小區道路兩旁也停滿了車輛。在這樣的現實狀態下,實行開放式小區建設,讓小區內的道路公共化,可能會給小區內部造成更大的資源占用和擁堵現象。在上下班高峰期,私家車擁堵在小區公共道路上,在人多車多的狀態下,私家車鳴笛、司機爭道吵鬧等現象難以避免,這勢必會給小區帶來更大的噪音污染,影響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4]。
3.3安全難以短時間解決
盡管建設開放式社區能夠將安防問題從以社區為單位轉變成以城市為單位,但是城市是一個龐大的共同體,建設全方位智能化城市安保系統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即使是法治社會背景,但對于當前的社會環境而言,盜竊,及其他刑事犯罪問題仍無法單一的依靠公民道德約束來規避。在以萬科為首的層層密集型安保小區備受消費者青睞的趨勢下,消費者對加強社區安保仍具有較大的需求。在以城市為單位的全方位智能化安防系統建立健全之前,全面建設開放式社區仍存在一定的困難。endprint
4.法治背景下建設開放式社區的相關建議
4.1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居民思想
長期以來的封閉式社區的生活習慣,讓我國居民突然轉變思想面臨開放式社區的居住環境,對大多數居民而言均存在難以接受的心理狀態。打開社區與外界共享,意味著居民的隱私、安全和安靜等均面臨著威脅。在居民諸多顧慮的情況下,建設開放式社區首先需要在了解居民顧慮的基礎上,加大建設開放式社區意義的宣傳力度。從社區到住戶,逐一講解逐一突破,將建設開放式社區的宏觀背景、意義、居民的擔憂和顧慮、以及相應的補償和解決措施等,與每個居民逐一溝通、相互探討,積極應對每一個居民的訴求,讓每一個居民意識到建設開放式社區,不僅能夠保障自身合法權益,還能夠充分享受開放式社區的紅利。進而在此基礎上轉變居民傳統思想。
4.2利用先進技術,分區建設安防
根據我國社區建設的實際情況,建設開放式社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需要對每個社區進行實際調研、了解每個社區的特點和情況,以及該社區在整個城市交通網絡中所占據的位置信息。對部分周圍本身交通順暢的小區和部分內部交通要道已經擁堵不堪的小區,可根據實情暫不進行開放,對部分占據重要城市交通要道的現代化社區,可先完善小區及周邊的智能化安防系統,通過智能燈光、紅外探測器、門磁、監控器、智能門窗控制等現代化技術,率先實施部分現代化智能小區的安防建設,分區分點以部分符合條件的社區為試點單位,逐漸體現出開放式社區的安全與紅利,從而以點帶面地實施全面性開放式社區的建設。
4.3完成政策措施,合理補貼居民
對建設開放式社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居民的產權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出臺相關的產權保護政策,以及相關政策補貼,來彌補社區與社區之間所存在的價值不公平問題。在房地產建設過程中,因為小區內部環境優雅、設施高檔、安保嚴密等優勢,使得這部分小區的房價高于其他環境、設施檔次較低的社區,消費者在購買高檔社區的過程中,對小區內的環境和服務等均支付了相應的費用,社區進行開放化后,這部分小區與外部小區的資源進行免費共享,顯然使得這部分小區居民的權益受到侵害,同樣其他檔次較低的小區環境與外部人員進行免費共享也侵害了這部分居民的權益。因此,相關部門應根據小區的實際環境來給予不同小區以不同的政策補貼,從而彌補小區居民的相關損失。
4.4合理布局資源,凸顯共享紅利
推動封閉式社區向開放式社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莫過于讓社區居民能夠享受到開放式社區優于封閉式社區的紅利。開放式社區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當前城市土地稀缺,以及封閉式社區浪費了大量的城市土地等。因此,為了大力推進開放式社區的建設,對于新建開放式社區政府可以在土地上讓利房地產商,而房地產商可以在房價上讓利消費者,同時在小區之間共享公共資源,讓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情況下,制定相關的車輛限制措施,并將資金合理地利用到小區硬件設施建設上,讓小區環境更加高檔優化。而對于已經建成的封閉式小區進行開放化,小區內可以合理布局停車位、硬件設施等,讓符合進出的外部車輛根據小區居民停車位的使用情況,無縫鏈接地有償使用小區停車位,相關收入可歸于相關業主等,這些共享紅利能夠較好地推動開放式社區的進行。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法治背景下建設開放式社區對城市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推動開放式社區的建設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然而,當前建設開放式社區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相關部門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對居民的訴求進行積極調研、積極聽取,在解決居民最為關心的相關訴求后,在硬件設施成熟的情況下,建設開放式社區便是大勢所趨、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云南網.專家學者熱議開放式小區建設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N].云南網.2016年2月23日。
[2]李楊.中國式封閉小區的改革路徑淺議[J].中國住宅設施.2017(9):4.
[3]黃園.開放式社區建設進程中的社區警務新發展[J].新疆警察學院學報.2016(2):28-31.
[4]馬旭紅.創新社會管理背景下開放式社區管理探析[J].科技風.2015(11):239+246.
本論文為2017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法治背景下開放式社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批準號1740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瑋(1978.11)女,碩士,漢族,職稱: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單位:贛南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