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然·
明清小說的災荒書寫
·王煥然·
明清小說,以鋪陳夸張之筆,全方位地描繪了水災、旱災、地震等多種災害場景,痛切地寫出災害的嚴重危害。災害破壞災民家園,損毀大量財物,造成糧食減產甚至絕收,致使物價飛漲,奪去人的健康與生命,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小說記述了自天子到民間采取的種種救災舉措,既有賑濟錢糧、賑粥、移粟、勸捐、安濟災民等務實之舉,也有打旱魃、禁屠、念經懺悔等巫術。作者批評貪官污吏等貪污防災、救災、治河及募捐款項,借災發財升官的種種丑行,指出富人見死不救加重了災情,揭示君昏臣濁尤其是奸臣的胡作非為是天降災荒的成因,普通百姓為非作歹也會給自己招來災禍。小說書寫災荒,可增加故事情節的神奇變幻,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建構一個宏大完滿的藝術框架。
明清 小說 災荒 書寫 報應
中國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災害眾多。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抗擊災害史。有災就有荒,中國被西方學者稱為“饑荒的國度”。小說是明清的代表性文體,篇幅大,形式自由,反映生活面廣。其書寫災荒,描述災情災象,反映救災方略,揭露救災弊病,探討災荒成因,比其他文體更為細致、全面、深刻。災荒場景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皆與平常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與之相應,災荒題材所寫事件更為離奇,塑造的人物形象更為鮮明,大大提高了小說的藝術價值。明清小說的災荒書寫,有其鮮明的災害學與文學的雙重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中國是災害多發國,災害種類繁多。旱災、水災、地震、風災、火災皆備,頻頻發生。每一次災害都給自然環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帶來巨大危害,在人們心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明清小說中有大量的災荒描寫,看了讓人觸目驚心。許多地方往往禍不單行,一種災害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眾災并至。《梼杌閑評》第40回“據災異遠逐直臣”中寫同一年間揚州先奇旱后蝗災、山西地震、京都周圍水災、火災、地震接連發生。《醒世姻緣傳》寫到明水一帶百姓罪孽深重,老天震怒,水災、旱災、瘟疫、霜災等紛至沓來,意在警醒這些人棄惡從善。
小說作者常以夸張、排比、鋪陳的賦文寫法,極力寫可怕的災荒景象。如《梼杌閑評》第40回寫揚州奇旱:
田疇無潤澤,禾黍盡枯焦。炎炎赤日,青疇綠野盡揚塵;滾滾黃沙,闊澗深溪皆見底。數千里炎蒸似煅,一望處桑柘生煙。林中不見舞商羊,岸上惟看走旱魃。神靈不應,謾言六事禱商王;黎庶驚疑,想是三年囚孝婦。
其他如本書同回寫水災、地震、蝗災、火災,《醒世姻緣傳》第29回寫明水水災,31回寫明水大旱、水災等,《西游記》第87回寫鳳仙郡的災象,皆是此種手法。這樣的寫法富有氣勢,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但缺乏對災情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以量化數字寫災荒讓人感到更為真實可信。《醒世姻緣傳》寫明水鎮的大水災:
頃刻間風雨驟來,雷電交作。那急雨就如傾盆注溜一般,下了二個時辰不止,街上的水滔滔滾滾,洶涌得如江河一般。……那雨愈下愈大,下到初十日子時,那雨緊了一陣,打得那霹靂震天的響,電光就如白晝一般,山上震了幾聲,洪水如山崩海倒,飛奔下來,平地上水頭有兩丈的高。
災害破壞災民土地與家園,損毀大量物質資源,造成糧食減產甚至絕收,奪去人的健康與生命,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影響了社會穩定。小說對災荒后人們遭受的苦難有著更為真實細致地描繪。旱災是災害之首,其持續時間長,發生的頻次高,對社會的危害也最大。旱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水源奇缺,莊稼旱死,糧價飛漲,人們忍饑挨餓甚至餓死。博平縣“擔錢換水,幾家買奪爭先;迎客款茶,多半空呼不出。渾如漢詔干封日,卻似商牲未禱時。途中行客渴如焚,井底潛龍眠不起”。《西游記》記述鳳仙郡旱災:“富室聊以全生,窮民難以活命。斗粟百金之價,束薪五兩之資。十歲女易米三升,五歲男隨人帶去。城中懼法,典衣當物以存身;鄉下欺公,打劫吃人而顧命。”物質極度缺乏,物價高漲,人們鬻兒賣女,社會治安惡劣。《醒世姻緣傳》寫明水旱情,更是全面展示了恐怖的慘象。糧食奇缺,物價飛漲,“(小米)后更長至六兩七兩。黃黑豆,蜀秫,都在六兩之上。麥子,綠豆,都在七八兩之間。起先還有處去買,漸至有了銀沒有賣的。糠都賣到二錢一斗”。為了活命,人們拋棄親人乃至骨肉,“小男碎女,丟棄了的滿路都是”。災民瘋狂尋找一切可以吃的東西:
……說甚么不刮樹皮、摟樹葉、掃草子、掘草根?吃盡了這四樣東西,遂將苫房的爛草拿來磨成了面,水調了吃在肚內,不惟充不得饑,結澀了腸胃,有十個死十個,再沒有騰挪。又有得將山上出的那白土烙了餅吃下去的,也是澀住了,解不下手來,若有十個,這卻只死五雙。除了這兩樣東西吃不得了,只得將那死人的肉割了來吃,漸至于吃活人,漸至于骨肉相戕起來。這卻口里不忍細說,只此微微的點過罷了。
先是樹皮、樹葉、草根、爛草、白土,最后甚至突破人性底線——吃人肉,乃至于骨肉相殘:“起初也只互相吃那異姓,后來骨肉天親,即父子兄弟,夫婦親戚,得空殺了就吃。”許多人活活餓死。



《醒世姻緣傳》第31回記述明水發生旱災時,按院楊無山自己拿出一部分錢,裁掉一部分差役,但準許被裁者每人納50兩銀子復役。共湊了3500兩銀子,往收熟的地方糴了500石米,按冊籍賑粥。在三月初一日停止賑粥后,他出巡回來,發現災民仍缺乏食物,又向撫院借200石谷子,再賑一月。他還在寺廟里收拾暖房,夜晚安頓沒有家室的窮人。災荒年間,很多孩子被父母拋棄,李粹然設四個保嬰局,收養遺棄的孩子。其屬下13個州縣,設了不少保嬰局,救活了數千嬰兒。
僅靠官府之力來救助災民是遠遠不夠的。官府沒有那么多的錢糧,地方官只能調動社會的力量來賑濟。但要讓官紳富豪捐出錢糧,談何容易!《醒世姻緣傳》第31回“縣大夫沿門持缽 守錢虜閉戶封財”寫出勸捐的困難。繡江縣令為籌夠一百石米的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得了七八十兩銀子,離需要的錢數相去甚遠。于謙救災的最為光彩之處,莫過于想法讓眾多的富豪鄉紳捐款捐糧。白白讓這些人出錢出糧而毫無回報,他們肯定不愿意。于謙沒有采取以權壓人、硬性派捐的作法。他以身作則,帶頭捐2500兩,下屬幾個官員有捐500兩者。他勸賢良富豪捐款,減價賣粟米,收養遺棄,勸富家巨族捐貸資粟以備倉廒。設倉廒(義倉與平準倉)的目的是為了防災。為了調動捐助者的積極性,他采用多種多樣的獎賞辦法。對低價糶米者,根據平糶數量的多少,給以冠帶,免其差役、建坊旌表等措施;對那些捐谷者,將其名字刻在倉前的石碑上。在豐年,他償還那些捐錢糧者。于謙采用的舉措,既讓災民得到救助,又讓賢良富豪獲得了好聲名,得到了實際利益,弱化了貧富之間的矛盾,維護了社會安定,一舉數得。
《醒世姻緣傳》第32回中晁夫人救濟鄉親的做法體現出民間施賑的大致情形。晁夫人本來等官府與鄉宦富室來救助百姓,看到沒有動靜,不忍心鄉親餓著,拿出自家積攢的糧食平糶,其價錢只相當于市場價的四分之一。為了防止有人多買,她預先將莊里戶數、每家幾口調查清楚。對于那些沒錢買谷的,她又讓鄉約與兩個族人賑粥。其行動又讓一個武舉人感到汗顏,也一邊平糶,一邊煮粥。最后,兩個人約定,晁夫人糶谷,武舉人賑粥。兩個人又帶動鄉宦、富家大姓都出來捐米捐柴,幫災民度過了危難。


人們認為妖魔也有法力,能興風作浪,取悅或制服他們,便可不遭災害。通天河附近的陳家莊百姓要給妖怪獻童男童女,才能保證這個地方風調雨順,古人常以為旱災是由旱魃掌管的,殺死旱魃便可除掉旱災。《子不語·孛星女身》載施道士善祈雨,讓撫軍捐錦被一條,白金百兩,自己捐陽壽十年,攝孛星入婦人體內,雷雨齊下。同書《旱魃》又記載了焚旱魃的祈雨方法。《三遂平妖傳》第17回奚仙姑采用斬旱魃的方法,以為旱魃是孛星下凡,托生為嬰兒。她欲做法將孕婦肚中的旱魃殺死,把一個孕婦折騰得死去活來,天也沒降一滴雨,又要換另一個孕婦,被人識破趕走。同書中張鸞亦登壇祈雨,其所用方法是董仲舒傳下來的,用紙扎的黑龍,再加上隨身攜帶的葫蘆,祈得三尺甘霖。
依照古人的觀念,災荒緣于人禍,沒有人的胡作非為,便不會有災害發生,并不是所有的災害都會帶來嚴重后果。如果做好預防、處置得當,有的災害本可以減輕甚至避免。反之,若不作為或處分失當,則會加重災情。《老殘游記》中齊東縣黃河發生災難,便是一次人為的災害。史鈞甫食古不化,依漢代賈讓《治河策》,提議莊宮保不要與水爭地,廢掉民埝。莊宮保準備給埝上居民錢讓他們搬走,而總辦候補道這幫人為了保證廢民埝順利實施,故意隱瞞不讓百姓知道。莊宮保聽信了這些人的胡言,只是流了幾滴淚而已。這些官員與幕僚,為了自己的政績,置百姓身家性命于不顧,導致埝上十幾萬人都成了災民,財物被沖走,很多人被淹死。一些官員為了升遷之需,不顧百姓死活,匿災不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寫蔡笙侶因所在縣鬧了蝗災,動用常平倉款項先行賑濟,又挪用了一些別的公款,花了不到五萬兩銀子。相鄰幾縣匿災不報,上頭不信,認為不可能只一個縣有蝗災,派人下來查,也不知怎么查的,報了無災,上面反認為蔡知縣捏報災情,擅動公款,勒令繳還,蔡知縣賠了個傾家蕩產,四處借債,也還差了八千兩銀子。委員沒有查出真相,可能是幾個縣向他行賄,也可能是沒有認真去查。






《醒世姻緣傳》在寫明水鎮的大水災之前,作者用兩回的篇幅,寫了此鎮上人的惡貫滿盈。在第27回回目中特意點明“禍患無突如之理”,意在說明禍患其來有自:



明清小說中的災荒書寫,可以更好地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情節,使故事更為離奇曲折,極大地提高了小說的藝術性。
災荒更能體現出人性,利于刻畫人物性格。災荒年景,人們面臨的是生死考驗,災荒把人的優點與缺點都放大了,其間的人物性格更為鮮明、感人。《醒世姻緣傳》通過晁老太賑災,表現出一個關心鄰里、不計名利、善于謀劃的形象。她看著村民受苦,于心不忍,糶給他們谷吃,48個銅錢的谷,只賣12個銅錢,既不圖名,亦不圖利。她挑選有良心的四個人糶谷、賑粥,以保證谷、粥的質量,另外每月給他們每人五斗米。為了避免村民兩處得谷、粥,她與武鄉宦約好一邊只糶谷,一邊只舍粥。其義行感動周圍那些鄉宦、富家紛紛捐米捐錢,讓災民得到及時救助,沒有出現太嚴重的后果。
災荒是非常狀態,人們的生存環境極為險惡,為了能活下來,人們想盡一切辦法,甚至達到不擇手段的地步。傳統的、正常的思想、觀念、做法被人們拋棄了,一些不正常的甚至不可思議的事件與人物便出現了。小說中多有這樣的情節,如《醒世姻緣傳》吳從周夫妻吃學童的故事,《子不語·炮打蝗蟲》里蝗蟲吃人、炮打蝗蟲的事,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救災故事寫作更富神奇色彩。很多災害的出現,或是神對人的懲罰,或為妖怪的興風作浪。要解除災難,必須祈求神收回成命,或者降妖除魔,極大地強化了情節的離奇與曲折。《施公案》圍繞一場旱災,展開了張天師與鯉魚精的驚心動魄的較量。全國大旱,康熙帝虔心求雨,驚動一個鯉魚精要博得封號,得預仙列。他化身為一個黑面僧,讓黑寺廟的喇嘛保薦他有呼風喚雨的本領,又鼓動水中精怪幫他完成這一任務,一同成仙。鯉魚精的行為激怒了張天師,他親自出山,阻止妖怪興風作浪,誑蒙皇上,又吩咐各路神仙把守四個方位。一場仙界與妖界的大戰就此展開,最終邪不壓正,妖界大敗,鯉魚精現出原形。作者用九回的篇幅,把這一場斗爭寫得波瀾壯闊,有聲有色。
一些災害敘事對小說結構影響巨大。在古人看來,災害發生,皆是上天告誡世人,將有重大事件出現,二者之間是一種順承關系。有的小說以災害發生作為全書的引子,記述了故事的前因,與主干情節融為一體。《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記宋仁宗三年,天下瘟疫盛行,天子派洪太尉去請張天師禳災。不料他遇張天師而未曾認出,卻放出了伏魔之殿中的36天罡,72地煞,也就是后來的梁山108將。有的小說以災害作為始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交待故事的來龍去脈。《梼杌閑評》的開頭與結尾都以治水為中心,開篇講碧霞君顯圣降靈簽,告訴黃達如何治水,并告訴他不要殺水里的生物,而黃達與朱衡沒有按照神人的指示去做,焚燒了蛇穴,導致雌雄二龍與群蛇復仇,這便是魏忠賢與太后勾結起來迫害楊漣、左光斗等,演出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忠貞反權奸的斗爭,構成了全篇主要情節。結尾“碧霞君說劫解沉冤”解釋了忠奸之爭的前后因緣,其言行讓全篇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形結構,也使全書籠罩上因果報應的色彩,弱化了東林黨人斗爭的積極意義。
明清小說的災荒書寫,全面展示了恐怖的災荒圖景,描繪了災民的悲慘現狀,也寫出了社會各階層為救災采取的種種措施及付出的諸多努力,批判了貪官污吏、無良奸商借機發財的丑惡行徑,揭示出人們迷信善惡報應、天降災荒的心理,更好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與丑惡,讓故事情節更為神奇變幻。災荒書寫,大大提高了明清小說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是我們研究災害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注釋:





















(責任編輯:倪惠穎)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古代文學災害書寫研究”(項目編號:13BZW093)階段性成果,河南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古代文學災害書寫研究”階段性成果。
王煥然(1970—),男,河南杞縣人,文學博士,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辭賦、讖緯與文學、歷代文學災害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