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論著簡目
·淮茗 輯錄·
1.中國古代戲曲小說史略/聶石樵/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國小說研究/胡懷琛/中國書籍出版社
3.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歷史重構/傅禮軍/東方出版社
4.數理批評與小說考論/杜貴晨/齊魯書社
5.古代小說文獻叢考/潘建國/中華書局
6.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透視/王意如/文匯出版社
7.佛經文學與古代小說母題比較研究/王立/昆侖出版社
8.中國才子佳人小說演變史/蘇建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話本小說文體研究/王慶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0.中國近世白話短篇小說敘事發展研究/張勇/云南大學出版社
11.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總集研究/秦川/上海古籍出版社
12.中國古代小說仙道人物研究/黃景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3.品江湖:中國古典小說里的黑白世界/孫文泱/東方出版社
14.古代小說藝術鑒賞/魯德才/珠海出版社
15.中國古代小說欣賞/杜瑩杰/中國社會出版社
16.中國古典小說藝術鑒賞/陳天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7.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陳大康/中華書局
18.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小說卷/黃霖、許建平等/東方出版中心
19.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論辯/陳曦鐘等/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馬廉/中華書局
21.李辰冬古典小說研究論集/李辰冬/中華書局
22.程毅中文存/程毅中/中華書局
23.古典今看——從諸葛亮到潘金蓮/王溢嘉/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4.《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25.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論稿/劉永良等/人民日報出版社
26.中國古典小說戲曲研究論集/王志儒/三秦出版社
27.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第四輯)/宋子俊主編/甘肅教育出版社
28.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詞匯研究/周俊勛/巴蜀書社
29.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王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談夢——以中國古代夢觀念評析唐代小說/姜宗妊/南開大學出版社
31.佛教與唐五代白話小說研究/俞曉紅/人民出版社
32.知非集:元明清文學與文獻論稿/陸林/黃山書社
33.元雜劇與小說關系研究/徐大軍/河南人民出版社
34.明清經典小說重讀:尋找失落的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段江麗/中華書局
36.明清小說俗字俗語研究/周志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7.明清小說創作與接受研究/吳波/湖南人民出版社
38.明清小說傳播研究/王平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
39.明清時期中朝小說比較研究/李花/民族出版社
40.江蘇明清小說因緣/王同書/中國文聯出版社
41.明代小說叢稿/程毅中/人民文學出版社
42.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陳國軍/天津古籍出版社
43.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喬光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4.晚明文人思想探析:《型世言》評點與陸云龍思想研究/雷慶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英雄至性與兒女真情:清代英雄兒女小說研究/常雪鷹/文化藝術出版社
46.乾隆時期自況性長篇小說研究/王進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7.中國近代小說研究史論/韓偉表/齊魯書社
48.賈寶玉坐潛水艇: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研究/吳巖主編/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49.近代方俗詞叢考/雷漢卿/巴蜀書社
50.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樽本照雄/齊魯書社
51.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房銳/中華書局
52.閑看四大名著/任永/新世界出版社
53.《紅樓夢》、《西游記》與其他/余國藩/三聯書店
54.東原羅貫中研究文集/姜廣智編/中國出版社
55.縱論三國演義/傅光明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
56.虛實三國/胡斌/湖南人民出版社
57.正說三國/盧盛江/天津人民出版社
58.三國演義在日本/邱嶺、吳芳齡/寧夏人民出版社
59.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郭瑞林/上海古籍出版社
60.《三國演義》與中國戲曲/張生筠、魏春萍/吉林大學出版社
61.三國演義的人生智慧/周晴/海潮出版社
62.水滸爭鳴(第八輯)/張虹、劉春龍主編/崇文書局
63.水滸爭鳴(第九輯)/康傳忠、曹先鋒、張虹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
64.水滸傳源流考論/陳松柏/人民文學出版社
65.水滸文化解讀/沙先貴/貴州民族出版社
66.水滸人物之最/馬幼垣/三聯書店
67.帝國潛流——水滸灰社會解密/李光閣/新華出版社
68.水滸辭典/沙先貴/崇文書局
69.水滸博覽大典/孫景全/濟南出版社
70.水滸三十六計/門翼華/河北人民出版社
71.水滸傳的人生智慧/張偉/海潮出版社
72.四百年西游記學術史/竺洪波/復旦大學出版社
73.西游三十六計/鄭吟韜、劉興玉/河北人民出版社
74.西游記的人生智慧/吳金梅/海潮出版社
75.致命的狂歡——石鐘揚說金瓶梅:品讀潘金蓮與西門慶/陜西人民出版社
76.另一只眼看金瓶梅/黃強/中國文學出版社
77.金瓶梅之迷/馬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78.金瓶梅清河方言考/許超/中國文聯出版社
79.名家眼中的金瓶梅/魯迅等/文化藝術出版社
80.三言二拍傳播研究/程國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1.《醒世姻緣傳》及明清句法結構歷時演變的定量研究/李炎/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82.陳忱研究/陳會明/福建人民出版社
83.聊齋寫作藝術鑒賞/雷群明/學林出版社
84.談狐說鬼第一書:跟馬瑞芳讀聊齋/馬瑞芳/中華書局
85.馬瑞芳揭秘《聊齋志異》/馬瑞芳/東方出版社
86.聊齋志異的人生智慧/賀和軍/海潮出版社
87.吳敬梓研究/陳美林/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88.儒林外史研究史/李忠明、吳波/海峽文藝出版社
89.江寧織造與曹家/周汝昌、嚴中/中華書局
90.高陽說曹雪芹/高陽/新星出版社
91.紅樓夢脂評輯校/鄭紅楓、鄭慶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92.紅樓夢的版本及其校勘續編/鄭慶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93.四海紅樓/余英時等/作家出版社
94.細說紅樓夢:紅學專家解讀《紅樓夢》/胡適、俞平伯等/藍天出版社
95.正說紅樓夢:紅學專家揭秘《紅樓夢》/胡適、俞平伯等/藍天出版社
96.胡適論紅學/嚴云受編/安徽教育出版社
97.胡適與紅學/宋廣波/中國書店
98.陳寅恪與紅樓夢/劉夢溪/中央編譯出版社
99.知味紅樓/李辰冬/中國檔案出版社
100.李長之、李辰冬點評紅樓夢/李長之、李辰冬/團結出版社
101.吳世昌點評紅樓夢/吳世昌/團結出版社
102.端木蕻良細說紅樓夢/端木蕻良/作家出版社
103.啟功給你講紅樓/啟功/中華書局
104.紅樓論集:周紹良論紅樓夢/周紹良/文化藝術出版社
105.紅樓風俗名物譚:鄧云鄉論紅樓夢/鄧云鄉/文化藝術出版社
106.紅學探索——劉世德論紅樓夢/劉世德/文化藝術出版社
107.追蹤石頭:蔡義江紅樓夢/蔡義江/文化藝術出版社
108.紅學何為/應必誠/上海古籍出版社
109.讀遍紅樓:不隨黃葉舞秋風/胡文彬/書海出版社
110.史學與紅學/唐德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11.紅樓夢悟/劉再復/三聯書店(增訂本,三聯書店2009年版)
112.探秘集:周思源論紅樓夢/周思源/文化藝術出版社
113.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釵/周思源/中華書局
114.紅情綠意:紅樓夢點面論/賀信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5.紅樓夢的物質與非物質/詹丹/重慶出版社
116.紅樓夢欣賞與探索/胡文煒/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17.紅樓夢女人新解/謝鵬雄/齊魯書社
118.名家圖說林黛玉/蔣和森等/文化藝術出版社
119.名家圖說薛寶釵/俞平伯等/文化藝術出版社
120.名家圖說史湘云/王昆侖等/文化藝術出版社
121.名家圖說秦可卿/俞平伯等/文化藝術出版社
122.私語紅樓夢/水晶/齊魯書社
123.百態人間紅樓夢/丁武光/巴蜀書社
124.話說《紅樓夢》中人/中國紅樓夢學會/崇文書局
125.紅樓夢:釵黛形象的B面/鄭磊/陜西人民出版社
126.紅樓夢語言藝術研究/梁揚、謝仁敏/人民文學出版社
127.警世書《紅樓夢》/許山河/湖南人民出版社
128.張曼菱評點紅樓夢/張曼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29.《紅樓夢》之謎/李均惠/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30.走進紅樓/郭瑪麗/山西人民出版社
131.圖解紅樓夢建筑意象/黃云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32.紅樓夢中的東北風神/靜軒/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133.燕園話紅樓之紅樓夢中人/張慶善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34.話說《紅樓夢》中人/中國紅樓夢學會/崇文書局
135.說解紅樓夢/宋云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36.文學的哲學:紅樓夢的第三種讀法
137.紅塵冷眼魘紅樓:紅樓方家譚/周汝昌等/團結出版社
138.紅樓夢中人/周嶺/作家出版社
139.解讀紅樓夢/張春樹/詩聯文化出版社
140.紅樓血淚史/潘重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41.紅樓微言:曹雪芹到底在說什么/雨俊/河北教育出版社
142.紅樓夢的人生智慧/周錫山/海潮出版社
143.劉心武點評紅樓夢/劉心武/團結出版社
144.紅樓拾珠/劉心武/云南人民出版社
145.劉心武揭秘古本《紅樓夢》/劉心武/人民文學出版社
146.揭秘與猜謎:劉心武“秦學”透視/公孫冶/文化藝術出版社
147.是誰誤解了紅樓夢/紅樓藝苑網、《藝術評論》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148.劉心武“紅學”之疑/鄭鐵生/新華出版社
149.土默熱紅學/土默熱/吉林人民出版社
150.《紅樓夢》思想源流與文化傳承新探(土默熱紅學續)/土默熱/吉林人民出版社
151.紅樓史詩——紅樓解夢/霍國玲/東方出版社
152.反讀紅樓夢/霍國玲、霍紀平/江西高校出版社
153.紅樓夢與大孤山/曹祖義/中國文聯出版社
154.擬曹雪芹答客問——論紅學索隱派的研究方法/郭豫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55.風起紅樓/苗懷明/中華書局
156.日本紅學史稿/孫玉明/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57.紅學檔案/郭皓政/武漢大學出版社
158.紅樓人物百家言:賈寶玉/李正學/中華書局
159.紅樓人物百家言:林黛玉/任明華/中華書局
160.紅樓人物百家言:薛寶釵/周遠斌/中華書局
161.紅樓人物百家言:王熙鳳/常金蓮/中華書局
162.紅樓人物百家言:紅樓女性/何紅梅/中華書局
163.紅樓人物百家言:紅樓男性/任明華/中華書局
164.紅譯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馮慶華主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65.紅樓風雨夢中人:紅學泰斗周汝昌傳/梁歸智/漓江出版社
166.《躋春臺》方言詞語研究/鄧章應/巴蜀書社
167.傳統與現實之間的探詢:吳趼人小說研究/胡全章/河南大學出版社
168.小說名家吳趼人/任百強/廣東人民出版社
169.黃人及其小說小話之研究/龔敏/齊魯書社
本刊文稿格式
為了嚴格學術規范和及時處理作者所寄稿件,敬請作者嚴格核校全文,特別是引文、注釋和文中出現的外文,并將紙質文本寄送本編輯部。
本刊稿件要求:
1、請在正文前提供論文內容提要(200-300字左右)和關鍵詞(3-5個)。
2、請提供文章標題和作者姓名的英文翻譯、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單位,學位,職稱,研究方向等)及詳細的聯系方式。
本刊版式:
(一)正文
1、中文文字,除個別情況下須用繁體或異體外,請用正體簡化漢字。論文題目用三號字,宋體;文中大段落的小標題居中,用五號字,黑體。論述正文用五號字,宋體;成段落的引文用楷體,退2格排版,與正文需空行。
2、文中所涉及數字,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得體之處,請使用阿拉伯數字。如遇特殊情況,可以靈活變通,但應力求保持全文的統一。
(1)公歷世紀、年代。釋例:
公元前3世紀、18世紀60年代
(2)干支紀年后需加括號注明公元紀年,中華民國紀年和日本年號紀年請使用阿拉伯數字,1949年10月1日以后中國紀年統一使用公歷。釋例:
萬歷十五年(1587)、民國21年(1932)、昭和16年(1941)、1956年
(3)物理量值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非物理量值應盡可能使用阿拉伯數字。其中4位及4位以上的數字不分節;5位以上的數字,尾數零多的(需表明精確度的除外),請改寫為以萬、億作單位的數字。一般情況下不得以十、百、千、十萬、百萬、千萬、十億、百億、千億作單位。釋例:
600克、36歲、10個月、61名、125公里、81萬元、13億人
(4)百分數不能簡寫。釋例:
15%-32%不能寫作15-32%。
請注意在以下情況應當使用漢字:(1)定型的詞、詞組、成語、慣用語、縮略語或具有修辭色彩的詞語中作為語素的數字,必須用漢字。相鄰的兩個數字并列使用表示概數,須用漢字,連用的兩個數字之間不須用頓號隔開。帶有“幾”字的數字表示約數,必須用漢字。釋例:
①相差十萬八千里、九死一生、八國聯軍、五四運動
②兩三個時辰、三四米、一二十個、二十七八歲
③幾千年 二十幾天 幾十萬分之一 一百幾十次
(2)中國干支紀年和夏歷年月。釋例:
戊戌年五月十三日、臘月十一、正月初七
(3)整數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現在具有統計意義的一組數字中,可以用漢字。釋例:
四條建議、八個百分點、三個人、五本書、讀了六遍
(4)引文中數字的表達方式應與原文同。釋例: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豬二十只,湯豬二十只,龍豬二十只,野豬二十只,家臘豬二十只,野羊二十只……”
3、羅列的著述和征引:書名號之間不用頓號,但中間有表述性文字的須加頓號。連續的引號與之同樣標識。釋例:
①青海盲人彭敬香從光緒十七年(1891)開始在西寧街頭演出《七人賢》《方四娘》《杜十娘》等曲目。
②后來馬幼垣先生在歐洲發現了一些殘本,有關成果見于《水滸論衡》(1992)、《水滸二論》(2005)、《插增本簡本水滸傳存文輯校》。
③賢孝屬吟誦性唱腔,分“大調”“小調”“官弦”“越牌調”“小曲”等幾種,音調為曲牌聯綴形式。
4、書名號、破折號、波浪線的使用注意事項:
(1)不能視為作品的課程、課題、獎品獎狀、商標、證照、組織結構、會議、活動等名稱,不應用書名號。釋例:
①“歷史文獻學”是我校中國古代史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
②以“明清小說與文化”為主題開展學術講座。
(2)單書名號的應用:不能用數學符號﹤ ﹥或< >標識,應用標點符號〈 〉來標識。釋例:
①《新說〈西游記〉圖像序》
②鄭振鐸《談〈金瓶梅詞話〉》,見胡文彬、張慶善編《論金瓶梅》,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版。
(3)標識公元世紀、年代、年份、年、月、日和時刻的起止時,用一字線“—”;連接相關的字母、阿拉伯數字之類,組成產品型號及各種代號,或連接號碼,包括書號、連續出版物號、電話號碼等,或用全數字式日期表示法時,間隔年月日;或連接圖標序號中的章節號與圖表號時,用短橫線“-”。釋例:
①1911—1925,5—7月
②2016年1月1—3日
③形成起景-續景-高潮-結景的完整過程
(4)波浪線(數值范圍號)“~”用于連接計量和數值的起止。釋例:
153~361g 112~453人
5、文中標注號與標點符號之間的關系:在文中一句話中,標注號請放于標點符號之前;在引文中的標注號,除了在引文中間外,一般將標注號放于引文最后的標點符號之后。釋例:
①這些詩文能夠抒發他們對所敘歷史事件的感知和品評,同時還包含著重要的社會教化意義,借此詮釋“正統必當扶,竊位必當誅,忠孝節義必當師,奸貪諛佞必當去”的基本道德。
②毛奇齡作《周春坊新簡兩浙提督學院賀屏序》以贈之,文見《西河集》卷三十八,中云:
予同年生周君主文山左,升書最第一。甫竣事,即有視學兩浙之命。……曩者制科之興,實系曠典,然亦漢唐以后故科目耳。乃君以賈傅之年應天子召試,拔居高等。……故事學使君至,凡在受治,分應進一言為賀,因應諸君請而序之如此。
③周紹良在《出相佛頂心大陀羅尼經跋》中云:“《金瓶梅詞話》里有些豐富的資料,不論從宗教、文化、經濟、社會、民俗哪一角度去探討,都頗有研究價值。”
④近來,筆者發現兩份李汝璜之孫李維醇于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中式的“同年錄”,一題為“乙未科會試同年齒錄”,記載了李維醇的姓名、年齡、籍貫、中式名次和祖父母、父母三代及其妻室等;一題為“會試同年齒錄道光乙未科”(下文簡稱《同年全錄》)。
(二)注釋
1、注釋一律放在文末。用圈號(①②……)表示(注號中的圓圈,可采用“選定注號——格式——中文版式——帶圈字符”的方式來處理,請勿采用自動生成的尾注方式,請手工操作)。
標注次序為:國家或朝代名(加[ ],中國當代可省略)、作者名、所引著作書名或篇名、載體名稱、載體卷(或期、號)數、出版單位名稱、出版年月、引文所在頁碼(期刊論文可不注頁碼)。釋例:
①[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89頁。
②吳建民《評金圣嘆的審美體驗論》,《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第3期。
請注意:多次引用同一著作,注號依次排在同一條注文前面,并在注尾依次標出相應頁碼,頁碼之間用“、”間隔,所有標點符號須使用全角狀態下的符號。釋例:
③④⑥[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53、167、189頁。
2、引用古籍格式:【朝代】作者《篇名》,《書名》卷數,刊本。釋例:
①[清]鄭光祖《銷書可慨》,《一斑錄雜述》卷四,道光二十五年青玉山房刊本。
3、國外著述需在作者姓名前用方括號([ ])注明國籍。釋例:
①[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三聯書店1988年版,第20頁。
②[挪威]艾浩德《秦可卿之死—〈紅樓夢〉中的情、淫與毀滅》,《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4期。
4、引用期刊名,種類放于雜志名后,并用( )標識。釋例: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引用報紙格式:作者《篇名》,《報紙名稱》?年?月?日,第?版。釋例:
①陳杰人《麻旦旦的悲劇:……》,《中國青年報》2001年8月8日,第?版。
6、未刊文獻注釋法
(1)學位論文。征引未出版的學位論文中的內容,要標明作者、文題、學術機構、日期及頁碼。釋例:
①伏漫戈《“二拍”人物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2006年,第51頁。
(2)會議論文。征引未出版的會議論文中的內容,要標明作者,文題,會議名稱、地點及時間。釋例:
①[韓]閔寬東《韓國的中國古典小說研究成果》,《清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安徽合肥,2012年。
(3)未刊手稿。征引未出版的手稿時,要標明藏所,藏所后加一“藏”字。釋例:
①陳序經《文化論叢》(手稿),南開大學圖書館藏,第3頁。
7、關于“參見”等詞語的使用
當“參見”等詞語出現于作者對正文中所提某一論點進行釋義、比較、討論或補充材料等解釋性敘述之中時,凡涉及到文獻出處,需用括號將版本信息括注,以保持陳述邏輯的完整。釋例:
①關于這一問題,參見胡文彬《談程高本〈紅樓夢〉的篡改及其目的》(《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78年第3期)。
(三)論文的科研項目、作者簡介
1、凡需要標識科研項目的論文,請以論文題目尾部以腳注形式(小五號字)標注于當頁最下方,前面加*,項目編號至于課題名稱之后,課題名稱用“”。釋例:
*本文系黑龍江省博士創新科研項目“清代才學小說研究”(項目編號:YJSCX2011-405HLJ)階段性成果。
2、作者簡介請提供姓名,性別,單位,學位,職稱,研究方向等。釋例:
(責任編輯×××)
說明:
1.論文題目和作者名的英文翻譯,請直接發送至王思豪博士的電子信箱:wangsihao58@126.com。
2.來稿一經采用,即行發送電子用稿通知,本刊不再提供紙質用稿通知。作者收到本刊編輯部發出的電子用稿通知后,請盡快按照本刊的文稿格式要求和專家的評審意見予以修改;作者若收到本刊編輯部的用稿通知,卻遲遲未予修改或未及時提交本刊格式要求之稿件,恕本刊難以采用;稿件寄出三個月后若未收到采用通知者,請自行處理;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敬請作者注意:若投寄至本刊但已被它刊錄用或已在它刊刊發的文稿,在收到本刊錄用通知后,請及時告知本刊,以免發生一稿多發之不良現象。否則,一經察覺,本刊將嚴肅追究。
3.自2017年1月1日始,本編輯部不再寄送紙質校稿,而給被錄用稿件之相關作者發送PDF格式的電子校稿,論文作者需自行打印紙質校稿,并在紙質校稿上認真仔細地校對,并請將校對好的紙質校稿盡快寄送本編輯部;為了不致因郵寄原因丟失校稿而造成延誤,最好用特快專遞或快遞的方式寄送至以下地址:南京市建鄴路168號江蘇省社會科學院6-2號樓《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郵編:210004,收件人:《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電話:025-85699927。請勿寄送個人,以免延誤。
4.文責自負:作者文中之觀點并不代表本刊贊同其觀點,純屬個人之行為。
特此聲明:本編輯部不向作者個人收取任何版面費、審稿費等費用,若遇到以《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名義向作者個人收取版面費、審稿費等費用的情況,請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或向本編輯部反映,以免上當受騙。
《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2016年12月26日
本 刊 告 白
一,為公平、公正地選用優秀稿件,本刊已采用雙向匿名評審制。為此,敬請作者:
1,將已是清稿、定稿的紙質文本寄送至:南京市建鄴路168號江蘇省社會科學院6-2號樓《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郵編:210004。萬勿寄郵個人,以免延誤。
2,所寄紙質稿件請采用Word格式的A4單面紙打印。文中英文大標題、作者姓名、作者的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電話號碼及電子信箱等請另頁打印。務請避免在文稿中出現與作者信息相關的文字。
二,本刊堅持“文不論家門”,“兼容各種觀點”的辦刊宗旨和“發掘、開拓、深化”的用稿原則。尤其歡迎:新近發掘出的獨家資訊;對較重大的足以引發爭論而又持之有據,言之成理的論文;對權威觀點進行檢討的論文;資料信息豐富的實證性論文;運用新理論闡述新觀點的論文等。凡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稿,我們將優先采用。
三,創刊迄今,本刊已出版百余期,應該說信息頗豐,可資借鑒。請研究者關注本刊已有資訊,藉以避免某些重復勞動,同時我們竭誠歡迎對本刊已發文章提出意見,甚至進行商榷,或參考其中的資訊、觀點,為本刊改進審稿、用稿工作提供某種依憑。
四,論文格式、期刊目錄及期刊郵購等事項請關注“明清小說研究期刊”微信公眾號:mqxsyjqk。或參照本刊網頁中的有關說明:點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網站(http://www.jsass.org.cn),進入“學術期刊”—《明清小說研究》(網頁:http://www.jsass.org.cn/Category_151/Index.aspx)。
五,因版面所限,本刊自2013年第一期始,不再刊發書評方面的文章;對于會議綜述方面的文章,除特殊情形外,一般不再刊發。敬請學界同仁理解。
歡迎學界同仁踴躍賜稿,謝謝您對本刊支持。
《明清小說研究》編輯部
×××(1957—),男,浙江杭州人,文學博士,××××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小說史及小說史文獻,近現代學術史,明清目錄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