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赴安徽調研考察紀實
□張黎光
2017年3月20日至24日,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劉蘇閩,副會長陳揮、童志強,七師分會會長馬元權等一行,行程近2000公里,赴安徽宣城、涇縣、合肥、淮南、滁州等地調研,參觀瞻仰了當地的新四軍紀念場館。
春分時節雨綿綿,調研組到達宣城市后,與市新四軍研究會彪明滿會長、魯金華副會長,黨史研究室張桂停主任、陳虎山副主任等進行了座談。劉蘇閩會長介紹了此行的目的是為今年10月份召開的“新四軍與上海”學術研討會作準備,這是紀念新四軍組建8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邀請宣城黨史研究室和新四軍研究會領導參加會議,并贈送了《鐵軍頌》等書籍。午后,調研組趕往涇縣,參加了“新四軍與上?!弊剷?。會議由縣新四軍研究會長李志高主持,縣黨史研究室、縣委宣傳部、黨校、云嶺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單位代表出席。
李志高指出,上海與涇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從新四軍組建到全國解放后,上海人民對新四軍、對涇縣作出了很大貢獻,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新四軍很大支持。這次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領導前來調研,對我們的工作是一個促進。我們要把散落在涇縣大地上的歷史故事收集整理出來,更好地弘揚鐵軍精神。
劉蘇閩說,涇縣是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東南局的所在地,是新四軍北上東進戰略展開的出發地、皖南事變的發生地,許多歷史事件發生在這里。涇縣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來,你們在研究宣傳上做了很多工作,值得我們學習。今年10月,我會將召開“新四軍與上海”學術研討會,側重研討新四軍各部隊和各根據地對上海的支持,請大家積極支持。座談中,童志強副會長還回答了關于新四軍歷史研究中的相關問題。會后,雙方互贈了書籍。
調研組來到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代表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向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圈,瞻仰了無名烈士墓、紀念碑廊等。今年是皖南事變76周年,正值清明節來臨之際,劉蘇閩和馬元權的父親都是皖南事變的突圍者,撫今思昔,劉蘇閩滿懷深情寫了一首緬懷死難烈士的詩:
八省健兒匯鐵流,
數千將士赴國憂。
皖南浴血留遺恨,
重振軍威撼九州。
弋水西山松柏翠,
陵園神道意深幽。
該含水巖組主要分布于撓力河低平原,含水巖組由中更新統濃江組、上更新統別拉洪河組及全新統的砂、砂礫石組成。含水層厚度一般為20~30 m,從山前向低平原中部方向由薄變厚,最厚達68.65 m。地下水類型大多屬弱承壓水或潛水,富水性從弱到強,按單井涌水量大小可分為水量極豐富區、水量豐富區、水量中等區、水量貧乏區等4個富水區。
雄碑雕塑凌云志,
烈士英靈浩千秋。
調研組到達合肥后,與安徽省委原副書記、省政協原主席、省新四軍研究會會長楊多良等領導進行了親切會談。楊多良對調研組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說,安徽與上海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兩地新四軍研究會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他充分肯定了開展“新四軍與上?!边@一課題的學術研討,并表示應給予大力支持。劉蘇閩感謝楊會長的熱情接待。他說,這次來安徽感覺是到了家,我們是并肩戰斗的戰友,今后要進一步加強聯系,歡迎楊會長等領導來上海指導交流。他還向楊會長等贈送了書籍。
桂建平常務副會長主持召開座談會,省社科院、省黨史研究室,合肥、宿州、宣城新四軍研究會,《云嶺》雜志、鐵軍藝術中心等單位代表24人出席。劉蘇閩首先對各位領導、專家學者的出席表示感謝,他說,安徽省新四軍研究會對這次活動很重視,認真準備,周密安排,使我們十分感動。我們是來尋根問祖、學習取經的,安徽是新四軍“大省”,也是新四軍研究宣傳的強省,新四軍在安徽活動的時間最長,很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安徽,皖南事變后,新四軍七個師,有三個在安徽。安徽的新四軍研究和宣傳工作經驗豐富、卓有成效,值得我們學習。我會今年10月將召開“新四軍與上?!毖杏憰?,敬請安徽黨史研究部門和新四軍研究會等有關單位大力支持,歡迎各位賜稿、參加研討。
省新四軍研究會顧問王傳厚說,安徽人民與上海人民的相互支持、相互依托,不僅是抗日戰爭時期,而且包括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以后、改革開放以后,直至現在,上海的許多領導都是從新四軍中走出來的。因此,研究這一課題思路要更寬一些。年逾80歲的省社科院研究員唐錫強說,我是1978年開始研究新四軍的,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確立的“新四軍與上?!边@個主題,思路很好,拓展了研究的范圍,可以寫一本好書。宣城市檔案局長蔡長雁介紹了他擬撰寫的“葉挺與上?!睂n}論文的思路和提綱。省新四軍研究會理事李茂輝作了“新四軍七師暨皖江抗日根據地與上海”的發言,從政治基礎、經濟發展、文化聯系、干部交流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聶皖輝認為,“新四軍與上?!边@一課題很好,對深入挖掘史料、拓展新四軍研究和宣傳很有意義,也促進了各地新四軍研究會之間的交流。他還介紹了安徽新四軍研究會近年來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績。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海瞳回顧了父母親早年在上海參加革命,又到安徽戰斗工作的情況。這些,使大家深受教育和啟發。調查組的童志強、陳揮、馬元權等談了自己的收獲和感受。
淮南新四軍紀念林是由新四軍老戰士首先倡議,由市黨史研究室和新四軍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興建的。調研組在市新四軍研究會魏耀民會長陪同下進行了參觀。紀念林初期占地65畝,種植銀杏松柏千余棵,紀念樹以新四軍將領和老戰士、老前輩命名。在山崗的至高處聳立著紀念碑,正面銘刻著“新四軍精神永放光芒”,背面是“新四軍簡介”,記述著新四軍浴血奮戰、抗日救國的光輝歷程。隨后,這里又建立了紀念館,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目前,在淮南市委的支持下,周圍已建立了人才林、學子林、夕陽林等十多個紀念林,面積達3000余畝?;茨闲滤能娧芯繒B續兩屆被評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老戰士代表受到了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定遠縣藕塘鎮是皖東抗日根據地的創始地中心區,當年有“小莫斯科”之稱。1939年11月,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抵達此地,受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張云逸、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等熱烈歡迎。中原局先后在定遠召開了三次會議,迅速打開了皖東抗日局面。1940年3月,國民黨頑軍派重兵,從東西兩面夾擊皖東抗日根據地。定遠、半塔集自衛戰是新四軍首次反頑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戰后建立了8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調研組在定遠縣委組織部陳部長等陪同下,瞻仰了藕塘烈士陵園,參觀了藕塘革命紀念館、中原局舊址和半塔集自衛戰舊址等。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紀念館坐落于滁州市天長市高郵湖畔的千年古鎮龍崗的古民居群中。當年龍崗的300多戶民宅中,家家都住過抗大分校領導或學員,軍民一家親,濃濃魚水情。劉少奇、陳毅、張云逸、羅炳輝、粟裕等領導人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過。抗大八分校辦學四年多,培訓學員近3000人,為新四軍和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又創建了我黨我軍歷史上一個擁軍愛民的光輝典范。在冒雨參觀抗大八分校紀念館后,調研組踏上了返滬的路程。大家一致感到,安徽之行,收獲很大,深受教育。通過參觀學習,大家進一步了解了新四軍光輝的戰斗歷程,深化了對革命老區的感情,提高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自覺性,增強了搞好新四軍歷史研究和宣傳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