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輝 葉國盛
(1.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福建福州350007;2.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從“茶王公”信俗看安溪感德茶業轉型
蔡少輝葉國盛
(1.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福建福州350007;2.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民間信仰中的神靈職能、傳說故事等內容的變化常與社會變遷有著密切的聯系。安溪縣感德鎮在為當地茶業發展與轉型作準備之際,借“茶王公”這尊新興行業神表述了當地茶業發展與轉型的訴求,相對應地影響了“茶王公”信俗活動,從而突顯了當地茶業發展與轉型的構想。
神靈職能;社會變遷;茶王公;感德茶業
韓森(Valerie Hansen)曾以冥鈔、買地券等為例論證“宗教變遷有可能先于經濟發展而發生”的論點。在《變遷之神》一書中,她也多次闡發此論述。指出,南宋時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逐利之風的盛行使得民間信仰神靈被卷入市場體系之中,神靈神職方面開始出現與商業利益相關的記載。濱島敦俊以神靈傳說故事入手,稱江南土神所具有的漕運傳說與元明漕運經濟發達相關,而隨著明清江南農村社會的發展,小農階級成為主體,當地土神也有了維護小農階層色彩的“施米神”身份。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社會經濟的變遷是促使神明傳說、職能發生轉變的重要因素,是研究民間信仰變遷的重要視角。換言之,從民間信仰神靈神職、傳說故事的變遷亦可管窺社會經濟變遷的大致趨勢。
正順尊王,又稱正順圣王、正順王公,是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地方性民間信仰,其信仰廣泛流傳于福建地區,其原形有謝枋得、謝安、謝祐、陳聳、王審知等說法。安溪正順尊王信仰多稱其神謝枋得為境主公,有羅內境主之說法。與安溪城隍顯佑伯、清水祖師共同構成“安溪三大佛”。而在感德,民眾則稱謝枋得為“茶王公”。
謝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陽(今江西上饒弋陽)人。為人豪爽,性好直言,“一與人論古今治亂國家事,必揪髯抵幾,跳躍自奮,以忠義自任。”寶祐中,他與文天祥同舉進士,對策之時揭露弊政,僅得二甲進士,他憤然拋棄功名。第二年再參加考試,中經科,仍棄仕位。景定五年(1264),謝枋得主持建康鄉試,發策十問擿伏權臣賈似道罪行,被貶興國軍。德祐元年(1275),朝廷重用謝氏,官封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德祐二年(1276),謝枋得兵敗信州。乃易名入建寧唐石山,“寓逆旅中,日麻衣躡履,東鄉而哭”。后賣卜、教學于建陽。入元后,朝廷多次下詔延請不得,后為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強迫北上。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初五,謝枋得逝于大都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明英宗時,李奎上奏請朝廷為謝枋得封謚立祠。景泰七年(1456)九月,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韓雍再次奏請為謝枋得封謚。大學士陳循提議以“文節”為謚,景泰帝允之。
后人高度評價謝枋得,將他與民族英雄文天祥并稱,“疊山”“文山”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座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峰。
感德左槐黃姓傳說中,其十八世黃鸞哥、鳳哥兄弟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偶遇謝枋得,請他住在黃家中,設館授徒。謝枋得寓居感德期間,講學勸道,教化鄉民。時年適值左槐出現“茶葉換不來豆葉”的生產低谷,許多鄉民欲棄茶另謀生計。謝枋得精于品茶,深通茶性,細察當地水土,認為左槐土壤氣候適宜茶樹生長,勸導鄉民不要放棄種茶,還鼓勵他們多墾荒種茶,親手培育茶苗送給鄉民,傳授建陽茶葉制作技藝,指點鄉民挑茶到湖頭、泉州、同安販賣。在謝枋得的極力勸導下,左槐的黃姓、蘇姓、陳姓均有村民響應,感德茶業因而保留下來且發展興盛。
除勸化鄉民掘畬種茶的故事之外,黃氏族人也堅信謝枋得嗜茶如命。每年正月初一,準備“清筵”祈茶福時,若未供上好茶,求卜則多無驗。一來二去,民眾便相傳謝枋得是茶仙,謝氏因而獲得“茶王公”的名號。
另外,在茶王公祠中有口“感恩井”。相傳,在修建中庭之時,有泉水涌出,于是挖就此井。民眾認為這是謝枋得顯靈,因名之“感恩井”。賽茶王時,多由專人負責取用此水,評審茶葉。
謝氏去世之后,當地黃氏、陳氏感念其德,陸續于各家之中供奉其牌位,開始了當地謝枋得的崇拜,后蘇氏亦奉祀之。茲將謝氏信仰及茶王公祠變遷情況作簡要梳理。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黃鸞哥得知謝枋得去世的消息,悲慟萬分,畫木板像掛在廳堂左墻之上,永久紀念。
天歷二年(1329),黃泰亨(黃鸞哥次子)任梅花所千戶后,為報答謝枋得啟蒙之恩,延師塑像,供于廳堂之左。
元統元年(1333),元順帝感其風骨,勅封謝枋得為“正順尊王”。
明景泰七年(1456),謝枋得獲賜“文節”謚號,未發。
天順元年(1457),英宗皇帝正式賜號“文節”。
成化二年(1466),左槐黃姓月角祖宇修畢,裔孫將謝枋得像供奉于祖先神龕右側。
成化六年(1470),集福堂(今茶王公祠)由黃、陳、蘇三姓共建,內供釋迦牟尼及其脅侍文殊、普賢,及周邊破廟所祀神佛。
清順治十七年(1660),陳、黃、蘇三姓塑謝枋得像,供奉于峨嵋山上(茶心崙)。
康熙十年(1671),左槐陳、黃、蘇三姓修建集福堂左右殿。
康熙十一年(1672),村民將謝枋得像迎入集福堂左殿。
1966年,集福堂被毀。
1986年,茶葉經濟走俏,村民合議重塑茶王公金身,恢復游神廟會。
2010年,感德鎮提出建設感德茶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構想。成立感德茶王公祠籌建領導小組,祠于2013年落成。
可以看出,起先謝枋得在當地的影響并不廣,僅是黃姓先祖自發的紀念行為。明成化二年,黃姓裔孫將謝氏神像迎入祖祠,供奉于祖先神龕之右。從此舉可看出,對謝氏的崇拜已在黃姓家族中發展壯大,超出一家一戶的祭祀范圍。順治時,左槐三姓合塑謝枋得神像,并共祀于茶心崙。康熙時,則將謝枋得神像迎入三姓集資所修之集福堂。這一時期當地的謝枋得崇拜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超出了單姓家族祭祀的范圍,成為了當地三大姓氏主要信仰姓氏。
而后,崇祀活動開展的載體集福堂被破壞,相關活動也戛然而止。至1986年,茶葉經濟走俏,當地因茶葉質量良好,受到市場的追捧,民眾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的同時,對茶葉生產也寄寓了重望,“大隊對茶葉也加強了力量,擴大規模。人們在飯后茶余又產生了重塑謝枋得茶王公——正順尊王金身的心理。于是,延師重塑了金身,”恢復了游神賽會活動。此時的民眾似乎開始重視起了傳說之中謝枋得與當地茶的歷史聯結,謝枋得“茶王公”的身份、職能逐漸引起當地人的注目。而在重建后的集福堂中,古時僅是廟中左殿奉祀的謝枋得成為了正神,廟名也隨之更替為“茶王公祠”。
回顧謝枋得從個人自發的圣賢崇拜逐步壯大為鎮護一地的境主神,再由境主神轉變為行業神的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個民間信仰不斷被地方宗族力量、社會經濟、文化潮流所形塑的過程。民間信仰自古便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今人也能夠遵照自己的需求、理念形塑民間信仰,使其適應當代社會需求。謝枋得在感德鄉民的合力運作之下,經由歷史的、文化的、經濟的原因在現代以當地茶行業神的新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其信俗活動也隨著一新。
茶王公信俗活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卜筮活動,一類是茶王公相關祭祀活動。
與茶王公相關的卜筮類活動主要包括:卜茶王簽、供王牌、請“茶王公”下鄉“做先生”等古俗,這些信俗活動多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漸走向消亡。
1.卜茶王簽
向茶王公卜簽的形式有兩種:一是直接向茶王公禱告,通過擲筊的形式決疑,連續獲三次允杯者,即是神意;二是抽簽,信眾向后殿保生大帝訴說緣由,得允杯一次后,便可抽取茶王公靈簽。靈簽有四十支,據傳為謝氏流亡建陽賣卜時所用的簽辭,簽詩內容則多取自于謝枋得逃難途中遭遇。
2.供王牌
王牌即指謝枋得神主牌“敕封廣烈正順尊王”,以往由鄉民輪流迎請至家中供奉。所愿迎請之家庭,須于當年農歷正月十二日聚集于廟中,擲筊決定,可一戶也可幾戶共同迎請。迎請的家庭,早晚必點香火供奉,除夕夜則回迎祠中。2013年茶王公祠落成,此俗遂廢。
3.請茶王公“做先生”
此俗始于清代。茶王公原以境主神受到鄉民崇祀,具有保境安民的神職。因而,鄉民若有紅白喜事都喜歡迎請茶王公坐鎮其家中廳堂,俗謂“做先生”。若逢男女成婚,則先拜天地,再拜茶王公或土地,次拜祖先,最后行對拜禮。子女出生后,須至廟中還愿。若迎請之家為病患,則有乩童一同前往,扶乩、派符以驅逐邪祟。此民俗現已消亡。
祭祀類活動主要包含:祈茶福、迎春彩及賽茶王三項。
1.祈茶福
祈茶福儀式一般從除夕夜開始。子時一到,道士起鼓,請神。由鄉紳代表抽取三支簽。第一簽,卜問鄉里流年運程;第二簽,卜問鄉里五谷收成,尤以茶業為重;第三簽,則卜問茶王公香運。俗信新年首次簽尤為靈驗,因而信眾群集,認真聽取道士解讀,以便規劃當年農業稼穡、商業買賣、建房置業、升學就業等計劃。抽取簽后,民眾獻上香花、茶果,祈禱一年風調雨順,茶葉豐收。
此俗從成化年間開始,流傳至今。據《茶王公信俗申報書》稱,成化五年(1469)建成集福堂后,每年正月初一貢獻神靈的“清筵”就演變為全鄉的“祈茶福”民俗。而祈茶福的時間除正月初一外,民眾也常于立夏前十天、寒露前后十五天舉行祈茶福儀式,祈禱夏、秋茶采制的順利。
2.迎春彩
迎春彩是茶王公信俗中最隆重的活動,多于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二日舉行。
初十,做敬、迎王燈。所謂迎王燈即是請茶王公收納信徒為“義子”“義孫”。十一日,刈火、巡境。茶王公外出刈火之地循例為槐東村應天巖“清水祖師”處,若要往它處,則需提前問卜。刈火回村之后,便舉行巡境。茶王公神尊途經的家家戶戶需擺“清筵”,點香禮敬。十一日晚,觀丁入醮、裝火樹。觀丁入醮是指“義子”擲筊,得允后成為謝氏正式的弟子。裝火樹則系為第三日普度做準備。左槐每戶人家每四年輪值一次,黃姓輪值兩年,陳姓、蘇姓各輪值一年。十二日,普度。
3.賽茶王
賽茶王,即茶王賽,為宋代斗茶、茗戰之風的遺存。宋代重“建茶”,設北苑焙制團茶以貢禁中,因而對茶葉品質嚴格,出現了斗茶(或稱茗戰)程序以品評茶葉優劣,此風亦流布于民間。范仲淹對此有生動記載:“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將斗茶旨趣描繪得淋漓盡致。謝枋得曾旅寓閩北,熟悉北苑茶產造之道,也將當地斗茶風俗傳入感德。明清之時,斗茶之風在感德廣為盛行。民國期間,民間斗茶活動發展成茶王賽。1990年,感德茶王賽制定了詳細評分細則,聘請權威茶師做評委,延請公證員公證,并為當季茶王舉行踩街活動。
2013年,茶王公祠落成,茶王賽便于祠中舉行。在茶王公祠中舉行茶王賽,在賽前需要致敬茶王公。感恩茶王公教授種茶、制茶之法,學習茶王公“道法自然”“忠義尚節”的精神內涵,并于茶王公監督之下,在《茶葉標準化生產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上簽名,承諾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共同建設生態茶園;遵守職業道德,推動地區茶業良好經濟發展。
綜合考量這些信俗活動我們可以發現,從地方境主神到行業神,茶王公性質的轉變也使得相關信俗活動發生了變化,原先具有的巫卜類信俗活動逐漸消失,與茶行業相關的信俗活動則方興未艾,且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茶王公信俗申請書》中提到“隨著茶業的發展,茶農們就茶事向“茶王公”祈求的更為普遍”即是明證。
韓森在《變遷之神》指出:“在一個商業化的時代,問題并不在于神祇能否顯靈,而在于她能否為人贏得利潤。經營性農戶種糧采茶,在市場出售,他們不會因為神祇正確但費錢的忠告而去崇祀她。”與此相似,市場經濟體制下,民眾追逐金錢、利益的風氣日盛,感德茶農、茶商對于茶王公的信仰必然也是基于“他能為人贏得利潤”為出發點的。但民間信仰神靈神職除了是適應社會需求而調整的,它也“必須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以及民間文化的生存與傳播規律”,因而,相較于簡單的人神互惠模式,感德當地對于茶王公的奉祀還發展了他“道法自然、忠義尚節”的精神內涵。
學界對宋代以后民間信仰的研究大都注意到了社會經濟變化所產生的影響致使當地農村和農民的信仰狀況發生了轉變。《變遷之神》及《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都指出此現象,認為這一現象可以從神靈傳說故事及其職能變化之中看出端倪。同樣的情況出現在茶王公信仰之中。現代社會中,食品安全問題的激烈、茶業市場的飽和與競爭、消費者對于高質量產品的需求,直接催生了高端茶葉市場的興起,生態商品茶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發展地方文化產業有賴于具有高度地方特性商品的出現,有著“中國茶葉第一鎮”美譽的感德,將茶葉、茶王公建設成為地方文化商品則是必然的。
2013年起,在茶王公祠中舉行茶王賽前,茶農、茶商及民眾首先要致敬、感恩茶王公,并于茶王公監督之下,在《公約》上簽名,承諾:
一、自覺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認真貫徹執行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茶業發展戰略,遵守職業道德,樹立誠信守法經營意識;
二、加強對茶園的科學管理,精細管理,保護茶園生態環境,保持茶園生物多樣性,為安溪的青山綠水、茶園的綠色生態、茶產業的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三、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嚴格執行生產、采收的藥品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要求,保障茶產品的質量安全;
四、加強企業和行業自律,接受同行、消費者和全社會的監督,積極配合執法部門依法進行產品質量監督檢查和日常監管;
五、牢固樹立品牌意識,自覺維護“安溪鐵觀音”的聲譽,促進安溪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公約》的內容多與當地茶業經濟相關,在茶王公監督之下,茶農、茶商簽署自己的姓名,承諾遵守上述公約,是他們對于茶王公這一行業神的尊崇和畏懼,也是他們自發形成的心理訴求。《公約》的創制發生于2013年,是新近的社會現象,是感德茶業對于社會市場的回應,這可從《公約》內容看出。筆者認為《公約》之中大致包含了生態建設、茶園管理、行業監督及品牌建設四個方面的內容。這四個方面內容具體實施的情況不得而知,但它卻與茶王公信仰密切相關。不僅在于它以茶王公的名義施加監督,還在于當地所提出的這四點建設及其反映的社會經濟文化變遷,反過來賦予了茶王公新的行業神性質與職能。
周國強(Chow Kwok-Keung)曾將行業神的職能歸結有16種,包括保佑企業經營順利,日進斗金;保佑工作順利;安撫情緒;強化傳統的“師徒如父子”觀念;借神自重;團結同業人員;懲戒業內不肖,借此約束同業者行為;依據行規互幫互助;提高同業者間的凝聚力、歸屬感及士氣等。這些功能也許有交叉有重復,但并不妨礙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行業神的崇拜與祭祀活動是行業從業者以神靈信仰來聯結同業者的方式,通過這一方式來展現行業組織的活力及其組織力,而所奉祀神靈便成了行業意識和行業價值的集中體現。在茶王賽之際,于茶王公這尊行業神之前舉行祭祀,簽署《公約》同樣體現了這一規律。一方面,《公約》的意義在于它是社會成員所共有的價值和目的,換言之,這是當地茶農、茶商,以及相關人士所共同提倡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在行業神前的起誓、簽名,有助于同業從業者整合、加強彼此行為規范和價值理念。另一方面,《公約》內容多涉世俗,且是新近的,這是感德民眾對目前社會現實的反應。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文化資源化的深入,“生態”也成為了價值概念,茶業方面的生態商品建設主要以無公害茶的生產為主。對以山地為主、地勢起伏較大的感德茶園來說,生態商品茶建設的首要難題是解決以水土流失為主的生態威脅。《感德鎮志》記載:1996年,全鎮水土流失面積22.413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的10.11%。2007年,全鎮水土流失面積18.3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8.2%。鎮人大主席鄭有文也稱20世紀90年代開始盲目開山種茶,而后水土流失造成了茶園土壤水分、養分流失,茶葉品質下降,民眾收入不增反減。2000年以后,政府實施“退茶還林”策略,但群眾參與度不高,效果有限。
鄉土社會中,社會治理的邏輯是“禮”,即“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而傳統是維持這一規范的基礎。在感德,民眾對于生態環境的營造有著自己的傳統,那便是謝枋得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在當地人眼中,這是“祖訓”,也是“神諭”,而這與流傳在當地“勸母掘畬”的故事密切相關。相傳,黃氏先祖黃鸞哥、黃鳳哥兄弟發現麒麟嶺鵝冠峰有土地適合開植茶園,便將這一想法告知家人,黃母擔心路途遙遠且艱難險阻,堅決不同意,導致了母子不睦。謝枋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黃氏兄弟勸導母親。同時,謝氏提倡開墾荒地以保護村落附近生態的建議也得到了黃、陳、林姓等村民的響應,村民既墾殖荒地發展生產,也保護了當地生態,時至今日仍然成為一樁美談。同時,謝氏提倡的“道法自然”也成為了茶農、茶商推崇的理念,至今仍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可從《公約》第2、3條看出端倪。
宗教的社會功能不僅在于維護社會團結,更在于它能制裁各種不正當行為。當地茶農、茶商在茶王賽之前,禮祭茶王公,宣誓并簽署《公約》,借茶王公神靈的權威鼓勵、監督同業人員參與生態建設,有效地將不法行為制止在發生之前。顯然,以行業神茶王公為榜樣和約束力量的做法與政府政策引導不同,前者才是民眾發自內心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驅力。
地方文化商品是指那些具有地方特性的消費性文化產品。地方之所以具有特性,在于它“與他地長期持續互動的過程中形成該地區別于他地的深層文化傳統,并且當該地人們認同這些長期積累的文化時,可以認為這構成該地的地方性。”換而言之,茶王公作為有別于他地的感德文化傳統,成為了當地民眾在建設地方文化商品中的不二選擇。
感德鄉民奉祀謝枋得不僅在于謝氏在當地推廣茶葉種植,改善了鄉民生活。更重要的是謝氏堅貞氣節及道德文章深刻影響了當地民眾,塑造了當地“忠義尚節”的文化風氣。史載,謝枋得高中進士,卻因針砭時弊,被貶二甲,他憤然棄官。后為宋廷起用,委以抗元重任,又遭權臣陷害。兵敗被俘后,絕食以明志。可以看出,謝氏具有濃烈的家國情懷、高尚的精神品質,這成為他得到奉祀、推崇的主要原因。
感德茶王公信仰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是一種特殊的消費符號。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曾表示物品只有成為符號,它才能成為消費的對象,因而在現代消費文化中,符號消費成為風尚。而符號商品與普通商品的不同在于,前者吸引的是特定文化愛好者的興趣,從而引發他們的認同性消費。感德茶王公不僅是感德人民對于謝枋得勸民植茶、呵護自然的“道法自然”的地方記憶,更融入了謝枋得忠貞不屈、寧死毋降的忠義尚節的時代精神。奉祀、推崇謝枋得這一既能引起全國共鳴,又具地方文化特性的精神楷模,并將其精神注入感德茶業,無疑賦予了感德茶業以文化的優勢,進而助力感德茶業騰飛:一則有利于推廣感德“中國茶葉第一鎮”的知名度,提升當地鐵觀音茶文化的神圣感和軟實力;二則可成為展示感德鎮茶鄉風貌和民俗風情的精美名片;三則可以推動感德鐵觀音振興。
回過頭來審視茶王公的行業神職能,我們可以發現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行業神職能(如借神自重、懲治不肖、約束同業)依然保留在相關崇祀活動之中,而新的社會需求(在這里是生態建設、地方文化商品建設)所引發的想像也反映在這一活動中,將傳統行業神形塑成具有現實價值的符號物,是經濟利益的象征,更是民眾追逐經濟利益的表述。
恩格斯認為:“一切宗教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形式。”也就是說,宗教本質上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屬于社會意識領域范疇的概念。同時,它也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動而發生變動。筆者借這一個案試圖表明,民間信仰神靈的祭祀活動、功能是隨著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轉型而調整適應的,甚或可以說,新時代經濟文化發展趨勢下,民間信仰也可以其神異性權威及所隱喻的符號價值助力地方發展。
注釋:
[1][19](美)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前言第9頁,第74頁。
[2](日)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69~237頁。
[3][4][元]脫脫等撰:《宋史》卷 425《列傳第184·謝枋得》,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第12687頁,第12688頁。
[5][26]相關傳說可見《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鎮)》、《感德鎮志·附錄·茶王公傳奇》、《槐植茶史源遠流長》、《茶王公來歷及茶王公祠修建紀實》等材料。《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鎮)》,2014年,材料由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小組提供;安溪縣感德鎮支編纂委員會編:《感德鎮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06~511頁;黃戊寅:《槐植茶史源遠流長》,材料由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小組提供;黃戊寅、陳慶蕓:《茶王公來歷及茶王公祠修建紀實》,2010年5月10日,材料由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小組提供。
[6][12][13][14][15][16][18]詳見《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鎮)》,2014年,材料由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小組提供。
[7]2015年10月30日,筆者參加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暨2015年感德鎮秋季鐵觀音茶王賽時,村民如是說道。
[8]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鎮)》、《茶王公來歷及茶王公祠修建紀實》、《安溪寺廟大觀》、《感德鎮志》等材料整理而來。可見《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鎮)》,2014年;黃戊寅、陳慶蕓:《茶王公來歷及茶王公祠修建紀實》,2010年5月10日,材料由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小組提供;凌文斌主編:《安溪寺廟大觀》,福州:海風出版社,2007年,第199頁;安溪縣感德鎮支編纂委員會編:《感德鎮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06~511頁。
[9]黃戊寅:《正順尊王、集福堂和境主》,轉引自郭志超:《安溪茶王公的調查研究》,《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溪感德,2015年,第14頁。
[10][20]王霄冰、林海聰:《媽祖:從民間信仰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2013年第6期。
[11]感德鎮石門村相傳為保生大帝祖籍地,因而當地信之甚篤。
[17](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載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第3冊卷16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868頁。
[21]《茶葉生產標準化自律公約》,材料由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小組提供。
[22]Chow Kwok-Keung,Easterntraditionalbusinessvalues:Mercantilepatron Godsin HongKong,HKIBS Working Paper Series013~978,1997.
[23]安溪縣感德鎮支編纂委員會編:《感德鎮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83頁。
[24]鄭有文:《淺談弘揚茶王公文化的積極意義》,《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溪感德,2015年,第98~102頁。
[25]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第56~62頁。
[27]范正義、何振良:《“發明”傳功視野下的感德茶王公信仰》,《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溪感德,2015 年,第61~67頁。
[28]曾國軍、劉梅、劉博等:《跨地方飲食文化生產的過程研究──基于符號化的原真性視角》,《地理研究》2013年第12期。
[29](法)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23~224頁。
[30](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反杜林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40頁。
〔責任編輯 鐘建華〕
A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in Gande,An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ron god belief
Cai Shaohui Ye Guosheng
The changes of functions and legends of gods in folk belief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People in Gande,Anxi express their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tea industry through the worship of Patron God,and then accordingly bring changes to the devo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god belief.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emerging Patron God belief,and tries to highlight the schem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tea industry.
the function of the gods,social vicissitude,Patron God,Tea industry in Gande town
蔡少輝(1992~),男,福建石獅人,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葉國盛(1987~),男,福建尤溪人,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中國烏龍茶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助教。
福建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項目:“中國烏龍茶‘一帶一路’貿易與文化研究”(J20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