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澤勤
摘 要:“三農”問題是指農村、農業、農民這三個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又一次明確指出加緊扶貧問題解決,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由于我縣是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的比重大,農業人口為87.4 %,,加緊解決“三農”問題就成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將針對我縣“三農”問題的具體現狀,提出解決我縣三農問題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對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三農”;產業結構;產業布局;農業生產
一、深刻認識“三農”問題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實現。
“三農”問題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因素,是我國長期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由于是由半封建、半殖民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農業人口比重過大,經濟基礎脆弱,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優先考慮到工業的發展,由農業為工業提供原始積累,并從戶籍管理、稅收、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服從于這一大局的政策。從而,在戶籍制度上把人分為兩種,農業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統派統購制度上把人吃的糧食分為農業糧和商品糧;在勞動制度上把人分為農民和工人;在福利制度上把人分為可享受福利和無福利保障的人。最后,造成國家對農業的投入長期以來偏低,工農剪刀差逐年擴大,農民的收入水平遠低于城鎮水平。該說,目前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也是造成“三農”問題長期不能解決的根本原因。根據國際工業化的規律,農業提供原始積累促進工業化后,工業化過程也是減少農民的城市化過程,而待工業化起來之后,工業要轉為反哺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由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轉為城鄉一體化的過程。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1.“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
首先,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盄。我國13億人口,其中8億在農村。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2.“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村問題
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是戶籍制度問題。我國現行的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
3.“三農”問題的根本是農業問題
“三農”問題的根本是農業的發展問題,在當前以戶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條件下,農戶的分散經營與市場經濟要求的規模經營有明顯的矛盾,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必然要求生產的組織化、集約化程度要高,而解決農戶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特別是在當前市場中介組織發育不完善的條件下,黨和政府要在“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鏈條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潤滑作用,為龍頭企業和農民群眾之間找到合理的利益平衡點,保護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促進產業化鏈條的合理運轉。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民收入才能增加,農村才能穩定繁榮。
二、正確分析“三農”問題在我縣的具體表現
(一)我縣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和增收問題
1.農民的素質不高
在我縣農業人口中,其中小學文化程度21.1萬人,占55.9%;初中文化程度9.75萬人,占25.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9萬人,占5.0%。而在農村成人中,受再教育的機會太少,影響了全縣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其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傳統農業思想根深蒂固,影響了農業新科技的推廣應用。
(2)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影響了我縣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產品的流通。
(3)法制意識弱化,影響了我縣農村的社會穩定。
2.農民增收困難
農民增收問題,事關農村社會穩定,是擴大內需和整個國民經濟繁榮的需要,是保障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的需要,是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的需要。
(1)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民增收的艱難性。
(2)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緩慢,影響了農民增收。
(3) 農產品銷售難,影響了農民增收。
(二)我縣農村問題的癥結在于城鎮化和組織化問題
1.我縣農村的城鎮化水平低
由于長期受城鄉分割的影響,我縣現有城鎮化水平較低,全縣總人口46萬人,農村人口40萬人,占全縣人口的87.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城鎮化水平低的直接后果是,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少,僅0.8畝左右。一方面是人均可支配生產資源少,總生產能力小,增收的空間彈性小;二方面是農村土地墾殖率過高,影響了全縣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由于城鄉差距的擴大,面貌日新月異的城鎮與面貌變化不快的農村形成鮮明的反差,在一部分農用土地轉變為非農用地時,農民向市民轉化的進程卻明顯滯后,一些農民成為失地失業的人群。
2.我縣農村的組織化水平低
農村改革開放,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村經濟在八十年代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卻沒有跟上,絕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薄弱,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非常低。一是表現為市場中介組織缺乏,國內外經驗表明,市場農業不管經營規模大小,中介組織都是必要的。而當前我縣農村中,中介組織數量少,全縣僅有竹蓀協會、花卉協會、水果營銷協會、田螺協會、茶葉協會、蔬菜協會等幾個掛靠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涉農協會,而這幾個協會, 還沒有充分發揮帶領農民走向市場的作用。二是表現為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還需加強。在當前情況下,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和政府與農民群眾密切聯系的紐帶和橋梁。我縣農村基層組織,總的來講,應該是有戰斗力和凝聚力的,但是,不容置疑,有一部分村級基層組織,還存在著組織渙散,為人民謀利益的責任心不強,干部素質低下等問題,必須在工作中加以解決,轉變工作作風和創新工作機制,為推進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跨越作好組織準備。endprint
(三)我縣農業問題的關鍵是產業化和內部結構的優化
1.我縣農業產業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拉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載體,是把小生產同大市場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但在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卻不盡如意,突出表現在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不強、產業鏈短、示范作用不明顯。
(1)龍頭企業規模經營與農戶分散經營的矛盾。
一是農戶分散經營的短期行為,使龍頭企業不易同農戶結成牢固的利益共同體,農戶見好就收、見利就爭、見險就退,隨意撕毀合同,缺乏守約意識,制約了龍頭企業對基地建設的投入,如我縣的紅糧生產,縣內的酒廠寧可調進外省紅糧,亦不愿在我縣訂單收購;二是農戶分散經營的抗風險能力低,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傳統農業觀念根深蒂固,使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上,不易形成較大規模,在激烈的市場竟爭中,容易錯過發展的良好時機。
(2)龍頭企業經營決策層人才短缺。
我縣龍頭企業的業主,大部分是在近幾年的市場經濟浪潮中抓住機遇發展起來的個體工商戶或農民企業家,整體科技文化素質不高。一方面是舍不得花資金引進人才,二方面是自身又缺乏經營管理方法,造成企業的經營管理滯后,缺乏統籌規劃,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產業鏈短、市場竟爭力弱。
(3)龍頭企業發展資金不足。
雖然在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上,我縣各級各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力度仍不夠,主要是在投入上支持不夠,特別是新培育的龍頭企業,在廠房、機械設備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后,生產原料收購資金短缺,流動資金匱乏,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
(4)中介服務組織發展滯后。
農業產業化,就是要實現“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新機制,而公司、市場直接面對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顯得力不從心;而分散的農戶與企業打交道常常處于不利的交易地位。企業、市場、農戶都迫切要求中介組織將農、工、貿結為一體,將產加銷連為一線。而我縣各種專合組織發育不健全,實力較差,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農業內部結構急需優化
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水產等部門,不僅是簡單的各業之間的比例關系,還包含了各業內部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的優化,對于建設小康社會來講,合理的農業分區布局和合理的優質農產品供給,是各種資源合理配置的結果,只有這樣,我縣農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在現階段,我縣農業內部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的質量需進一步提高。
優勢農產品基地是發揮規模效應,提高農產品商品率的重要途徑。我縣近幾年來,確立了竹類、畜禽、水果、糧食等特色支柱產業,但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一是基地建設由于品種不對路,農民栽種后見效慢,失去耐心管理,邊建邊毀;二是基地建成后,由于管理技術跟不上,成效低下;三是由于部分品種市場需求變化快,在產量提高的同時,效益卻在降低,最典型的是前些年種植的羅臍、豐臍等水果品種,近年來效益在不斷下降。由于上述原因,我縣優勢農產品優勢不明顯,基地建設不穩定。
(2)農業區域布局需進一步優化。
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對調整各種糧食、經濟作物比例,整合農業資源,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縣農業區劃工作,在1985年完成后,用以指導我縣上個世紀末的農業生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近年來,農業區劃工作已趨于停滯,各涉農部門在對農業的發展布局上,對縣域經濟統籌發展的研究不夠,合理布局,從而影響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3)農業的科技示范園區建設規模需進一步擴大。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是帶動農民增收,改革農民傳統種植模式的示范樣板,是促進土地合理流轉,轉移農村勞動力,實現規模經營的加速器。我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總體規模偏小,質量不高,帶動農民增收,就地轉移農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在土地的合理流轉,使用過程中,還需進一步規范。
三、制定優惠政策,認真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全面小康進程
(一)土地支持政策
重點是扶貧專合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落實《長寧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管理辦法》規定,積極對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面積進行核實和兌現補助。
(二)金融支持政策
1.積極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拓寬農業融資方式。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收益權貸款,探索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質)押貸款業務,在2016年實現貸款投放。同時,積極開展農機具、存貨、訂單、應收賬款抵押等創新業務。
2.健全完善農業融資擔保體系,著力解決農業融資擔保難題。2016年,縣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累計1060萬元,以資本金方式注入市農業融資擔保公司,在我縣設立辦事機構,為全縣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資擔保服務。大力支持由全縣涉農中小微企業自發出資設立的互助擔保基金健康發展,2016年再次安排專項資金200萬元注入互助擔保基金,使基金規模達到400萬元,更加有效地撬動銀行信貸資金投入。
3.進一步完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投放。全面落實《長寧縣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暫行)》規定,對金融機構向縣內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放貸款產生的損失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的積極性。
(三)社會保險政策
大力開展各項涉農保險業務,增強農業保險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宣傳和引導,不斷擴大保險的覆蓋范圍,提高保險金額,增加農業抗風險能力。加大對特色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廣泛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竹蓀、蔬菜、水果、肉牛等特色農業保險,穩步拓寬政策覆蓋面,提高保險保障水平。積極探索開展蔬菜、生豬等價格指數保險,滿足不同層次的農業保險需求。
(四)產業服務政策
1.建立健全質量安全體系。健全完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質量技術支撐體系、質量誠信體系、質量評價體系、質量素質教育體系,盡快建立竹海長裙竹蓀質量標準體系,加快推進蔬菜、糧油加工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工作。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全力打造“竹海長裙竹蓀、竹海優質果品、竹海林下中藥材”等系列品牌,構建區域品牌、行業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等多層次品牌發展體系。
2.建立健全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加快推進集綜合服務、商貿服務、生活生產服務、求職招工等于一體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為農業發展提供靈活便捷的信息服務。加快“寬帶鄉村”惠民工程建設,確保全縣26y個行政村有線光纖寬帶接入全覆蓋。
3.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體系。制定鼓勵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獎勵制度,穩定基層科技人員隊伍;加大科研成果儲備力度,建立科技成果儲備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農業科技標準體系。改革科研經費投入制度,將民營企業、社會業主納入科研和技術推廣經費安排范圍,探索試點研究成果和推廣示范先驗收后補助制度。泛深入的宣傳教育,破除“開天辟地幾千年,沒有標準也種田”的舊觀念;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技推廣隊伍,建立農業標準化推廣網絡,逐級開展培訓工作;要抓好典型引路,特別是要從產業化生產體系抓起,從規模生產基地抓起,逐級建立各種規模的示范樣板和示范園區。二是要加快標準化檢測體系建設。要根據我縣農業的特點和市場需求抓緊制定全縣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規劃,突出重點,制定符合上級要求和長寧實際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和快速檢測技術。三是要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品牌申報和生產基地申報工作,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進入市場的步伐,搶占先機、制高點,突出我縣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打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基地縣品牌,促進全縣農民增收,為最終解決“三農”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四是要延長標準化生產的產業鏈,要引入龍頭企業參與標準化生產,龍頭企業要建立健全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對生產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監測,保障產品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