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繼軍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我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黨中央做出的一項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戰略部署。新農村建設將有利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綜合開發的根本目標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農業綜合開發的建設內容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重視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作用,通過拓展開發領域等手段實現農業綜合開發制度的創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農業; 新農村;發展
一、農業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相脫節,導致農產品“買難”和“賣難”交替出現,這既使得農產品加工企業常常得不到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民的利益也經常受到損害。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中國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農業產業化在實踐中是一種內容相當豐富的現象,雖然在理論上對其內涵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但多數意見認為,推進農業產業化,通過中介組織的帶動,一頭連給農戶,一頭連接市場,既保持了家庭承包制的穩定,同時又通過延長產業鏈,發揮一體化組織的協調功能,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商品生產,在一個產品、一個產業、一個區域內形成了產品規模、產業規模和區域規模,實現了規模經營。這種形式,有利于克服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使分散的農民家庭經營與大市場之間找到了一種有效的連接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實現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有利于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二、農業產業化在中國廣大農村的實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概括說來,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主要是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為龍頭,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施一體化經營。這種類型一般以“公司十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二是中介組織帶動型。主要是以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協會)、供銷合作社等為中介,帶動農戶從事專業生產,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施一體化經營。這類組織一般以合作經濟組織十農戶為基本組織模式,但也有一些是“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三是專業市場帶動型。主要是以專業市場為紐帶,帶動主導產業,連結廣大農戶。四是其它類型,如各農業研究和推廣部門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無論采取何種組織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問題是在生產、加工和銷售之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農戶與其他利益主體建立什么樣的利益聯接方式,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產品性質、企業實力、農戶素質等。今后,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仍將以“公司+農戶”作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契約作為基本的利益聯接方式。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對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龍頭企業素質高、競爭力強,農產品及加工品才能立足市場、占領市場,農業產業化才能順利進行。龍頭企業在發展方向上,要高起點,堅持以質取勝,以效益取勝。龍頭企業要處理好與農民之間的關系。龍頭企業不是單純的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它要為農民提供經濟技術等方面的配套服務,這樣才能使農民的生產符合市場的要求。龍頭企業要努力做到與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努力與農民結成共損共榮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三、農業綜合開發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目標是在一定的時間里和確定的區域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內容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培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在綜合開發中要求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由此可見,農業綜合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相關。農業綜合開發目標的實現過程,也是促進新農村建設目標實現的過程,尤其是農業綜合開發要求同時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也正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實現的。農業綜合開發所包括的土地治理項目、多種經營及龍頭項目、專項科技示范項目等幾類項目的建設將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的生產發展和村容整潔、農民的生活寬裕及文化素質的提高,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傮w來看,農業綜合開發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已逐步成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實力增強的一支生力軍。
1.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促進了農民增加收入
在安排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時,一般要充分考慮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優勢農產品的要求,對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優勢農產品項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充分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培育優勢農產品,努力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穩步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竟爭力。因此,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體現了政府的導向,在資金上給予了財政扶持,使項目區的農民和干部開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了農民收入的來源渠道。
2.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增長
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增長。
3.投資生態農業項目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綜合開發具有區域性、綜合性的特點,通過統籌規劃,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農田林網建設,支持退耕還林還草,開展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地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
四、堅持以“農民”為本
農業綜合開發必須把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改善農村環境、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進入新的農業發展階段后,要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注意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要把整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民生活環境緊密結合起來;在進行土地治理項目的同時也要注意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統籌考慮農業生產設施與農村生活設施的建設問題;將農業技術推廣與農民文化、技術素養的培育結合起來,提高農民群眾的生產技能和綜合素質。
發揮農民在農業綜合開發中的主人翁作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尊重農民群眾的權利,確保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不受損害;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的要求,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為形成良好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礎。產業化項目必須是能帶動農民增收的項目,做到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和農民利益統籌兼顧。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而引導和發揮農民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主人翁作用,讓農民群眾真正成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體和活力。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效率,也將為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的民主管理創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朱鐵輝, 如何調動地方財政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的積極性,中國農村經濟, 2003,3:61~64.
[2]雒鵬飛,公共財政框架下農業綜合開發的理性思考,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2):233~2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