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暉
網上流傳一封信,是某高校招生教師寫給一殘障考生的,歡迎他入學深造,贏得網友一片贊許聲。只是這封信在行款提稱上似有不妥:“親愛的某某同學:見字如面。首先……”
時下“見字如面”一詞有泛濫之勢,某電視臺有一檔有名的讀信節目,便以“見字如面”為題。然而多數人似乎不知,這一提稱有其專屬性,是長輩寫信給晚輩的專用語,一般是父母寫給子女。
古人講求孝道,無論子女對父母晨昏定省、當面問安,還是父母對子女耳提面命,都強調一個“面”字。由此又派生出“父母在,不遠游”等信條。不過走出四世同堂的農耕時代,子女為生活計,難免要辭親他往。于是,信札候問代替了覿面受教。子女寫信問安,例稱“父母大人膝下”如何如何,父母寫信回復,則稱“吾兒見字如面”。意思無非是,你希望當面問安的心情我已領受,見到我的“字”如同見面一樣,無異于當面聆訓了。
不難看出,“見字如面”四字簡潔凝練,沒有多余的客套;仔細體會,其中還微帶居高臨下的姿勢,是對對方想要當面示敬的理解與答復。當然,不講客套,又恰是一種親情流露,晚輩自能領會。
不過你若給朋友寫信,用“見字如面”就有點“托大”!你知道人家愿不愿意見你這張臉,就以“字”代“面”,送到人家眼前?至于給上級或長輩寫信,就更不能這么說。
老師寫信給學生,能不能用“見字如面”呢?似乎也不妥。從前有修養的老先生,對待學生都極為客氣,動輒稱“兄”;寫信則稱“足下”“閣下”,以平輩待之。至于給素未謀面的學生寫信,就更不宜用這個。你讓人家“見字如面”,恐怕人家想破腦袋,也想象不出您的“面”相如何,只剩誠惶誠恐的份兒!
“腹有詩書氣自華”。肚子里沒那么多“詩書”也不要緊,現代詞語同樣能表情達意,文白夾雜,有時反倒少了些誠懇。
(摘自《今晚報》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