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章鵬
土地是農村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地制度是農村最基本的經濟制度。隨著農民非農就業收入不斷提高,從事農業的意愿下降,粗放經營、撂荒地等現象較普遍;同時,細小規模的農業難以應對市場競爭,如何推進農村土地流轉以及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資源持續高效利用、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和農業增收,這是我們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黔江區農村土地流轉現狀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的一些具體措施和建議,以供讀者參考。
一、黔江區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及特點
(一)土地流轉基本情況。黔江區下轄30個鄉鎮街道,218個村(社區),農業戶數12.86萬戶,農村人口41.58萬人。截至2016年底,黔江區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25.5萬畝,流轉率為30%。
(二)呈現出四大特點。一是流轉形式多元化。由農戶之間進行流轉,發展到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二是非糧化現象明顯。從經營用途來看,流轉的土地主要種植蔬菜、果樹、烤煙、蠶桑等經濟作物,而用于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油菜等糧油作物的面積極少,約占流轉總量的2%。三是農業經營體系化。在稅收、金融、財政、用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刺激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形成了“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戶)”的全新經營模式。2016年底,培育出農業企業16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310家、家庭農場359個,專業大戶2455戶、職業農民2005人。四是龍頭帶動規模化。圍繞“土地流轉搞項目、盤活資源增收益”宗旨,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鼓勵和支持群眾把土地流轉給種植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全力培育、壯大龍頭。目前,已培育區級以上龍頭企業68家,其中市級17家、區級51家,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二、農村土地流轉及規模化經營的內在聯系
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產出率和農產品優質率,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如何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怎樣推進各種新型農業企業規模經營,推動土地流轉,兩者呈相輔相成之勢,這也是在發展現代農業工作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一)規模經營推動土地有序流轉。通過技術服務、資金傾斜、項目支持等措施,采取招商引資、出臺激勵政策等方式,吸引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流轉土地。如水田鄉,根據區域優勢和產業特點,調整產業布局和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羊肚菌、蠶桑、藍莓等產業為主的高效特色效益農業,以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為動力,加快土地流轉。2016年底,水田鄉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500畝左右,約占耕地面積的36%。
(二)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化經營。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是當前乃至今后農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鄉鎮根據區域優勢,因地制宜,以“土地流轉搞項目、盤活資源增收益”作指導,引進項目為龍頭,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鼓勵和支持群眾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園區業主,實現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做到“既富群眾,又富集體”。
(三)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而今的農村勞動力大部分是婦女和老人,因此,加快將農村集體組織的荒山、荒地以及部分因農民外出打工而撂荒的土地流轉至農業合作社的步伐,以便農業合作社對流轉來的土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地生產經營,成為了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的必然選擇。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認識到細小規模的農業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潮流、難以應對國際競爭。以水田鄉為例,2016年,32戶大戶共涉及土地4430畝,流轉前畝產值約800-2000元之間,平均畝平約1200元。流轉后,由于種植品種有特色、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每畝產值約在2000元以上,生產效益明顯大幅度提高。對于流轉土地的農戶,一是獲得了平均每畝300斤包谷固定收益的土地流轉金,更能通過基地務工,每畝土地大約獲得勞務收入750元以上。
三、制約土地流轉的主要因素
(一)農戶“守土”意愿太強烈。廣大群眾對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理解不夠透徹,對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政策了解不多;大多數農民普遍存在濃厚的戀土情結,特別是老年農民在心理上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眷戀,一些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也舍不得將土地流轉出去,寧肯撂荒閑置在那里;即使土地流轉出去,農戶不準毀壞邊界地貌,阻礙了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制約著經營主體集約化經營、規模化流轉。
(二)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水利設施、鄉村道路、耕作道路、農村能源等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農業機械化使用率低。
(三)經營主體實力不強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市場競爭力和服務帶動能力不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體發展水平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帶動力弱,與一般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健全,“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還比較突出。一些農民合作社存在掛名、空殼現象,組織機構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家庭農場經營地位界定尚不清楚。個別合作社現代管理經驗不足,經營理念落后,缺乏專業性技術人才作支撐,產業發展艱難,發展前景不樂觀。
(四)相關保障制度有欠缺。《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流轉作了相應的規定,但過于寬泛和籠統,操作性不強。黔江區印發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但沒有真正落地,沒有建立上下貫通、全面覆蓋的土地流轉市場服務體系。中介服務組織缺乏,導致土地流轉的供求、價格等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溝通,流出難和流入難等問題同時并存。當前對農村耕地撂荒沒有強硬的約束制度,集體無權對撂荒地進行回收。基層政府缺乏對流轉業主能力的審查,加之缺乏評估機制和流轉收益合理增長機制,農民土地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endprint
四、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建議
(一)加快配套設施完善。一是采取項目運作的方式,對農村土地進行整理,改善農村規模經營環境。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規劃設計、水系道路等公益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為經營戶提供必要的服務和條件。三是把農機補貼向農業大戶和規模經營組織傾斜,鼓勵加快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四是培養現代農業經營者,改善農民結構,提高發展規模經營的能力。五是做好農業擔保、保險、信貸工作,降低投入風險,解決融資困難。
(二)建立流轉促進機制。一是建立激勵機制。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開展的規模經營達到一定標準的給予獎勵;對在流轉土地上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修建與種養殖業有關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免收相關費用等。二是建立利益保障機制。建立流轉價格協調機制,流轉價格由流轉雙方協商定價,并約定不同時期隨實際情況進行一次價格修訂,切實保護農民和業主利益。三是建立業主資質審查機制。在土地流轉之前,相關部門要對業主的資質信用情況、經營能力、履約能力以及項目效益風險進行審查和評估,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害。
(三)規范土地流轉秩序。一是必須簽訂規范土地流轉合同,明確流轉地塊的位置、面積、價格,流轉期限、流轉金的支付方式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對土地流轉文書檔案資料管理,強化對流轉過程的監管。二是對轄區內原已流轉土地進行清理,凡流轉手續不完備、流轉程序不規范、流轉合同內容不明確的,經過雙方同意完善合同,加以規范。三是強化土地流轉的工作職責,免費開展土地流轉咨詢、登記、變更、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務。
(四)創新土地流轉方式。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土地流轉中進行了大膽探索,其中土地托管、“聚土地”、土地信托等一些先進方式值得借鑒。一是在穩定土地出租、轉包、互換等方式上,積極探索土地托管、“聚土地”等新模式。二是將一些零散、閑置土地上集中起來,采取入股方式發展鄉村旅游,建立農業觀光園、農耕體驗園。三是推出電商平臺“聚土地”項目,吸引全國各地的買家下訂單認購土地,賣家按買家需求打理土地,以優惠政策吸引買家前來現場耕種、采摘、參觀等。
(五)大力培育經營主體。一是整合資源,加大扶持力度,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家庭農場示范場、市級農業產業化企業。二是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改善基層農技推廣條件,建立補助經費與服務績效掛鉤的激勵機制。三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嚴把準入關,農委、供銷社等相關部門共同強化監管關,對“僵尸農業企業”、“空殼社”按程序進行注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