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夢迪+胡西祥
摘 要:現階段在我國發展訂單農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促進訂單農業規范、持續地發展,必須認真分析訂單農業運行的現狀和環境,總結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建立和完善訂單農業有效的運營機制。
關鍵詞:訂單農業;農民增收;產業化經營;運營系統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是指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按照與客戶(農產品購買者) 簽訂的合同組織安排生產的一種農產品產銷模式。訂單農業具有契約性、市場性、期貨性和風險性的特征,它是隨著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訂單農業能夠有效地實現農戶與市場的對接,解決企業“買難”和農民“賣難”的兩難境地,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及其關聯產業穩定發展。由于在訂單農業的實現過程中出現了履約率低、農戶權益受損等問題,因此訂單農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障和支持。
一、訂單農業運行存在的風險
1.自然風險。是指在發展訂單農業中,由于自然力的非規則運動所引起的自然現象(如風暴、火災、洪水、旱災、冰雹、病蟲害等)以及農產品自然屬性(鮮活、易腐爛、難儲運等)給簽約方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2.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市場預測失誤、價格變動、消費需求變化或其他市場環境變動使農產品購買者或農戶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順利銷售獲利的可能性。例如,當農產品市場供大于求時,價格會下跌,客戶按訂單合同價格收購會遭受損失;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升,農戶按訂單合同價格銷售也會遭受損失。訂單農業的簽約雙方所依據的只是當時的局部市場狀況,加之受自身決策能力的影響,因而訂單所確定的價格并不具有代表性,結果便會出現價格過低農戶缺乏種植積極性,價格過高企業經營風險太大,在訂單到期時,訂單的某一方就有可能因市場變化而遭受損失。
3.信用風險。是指農產品購銷合同因為公司或農戶一方違約,而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訂單農業涉及面廣,連接的農戶多,無論是農戶、企業、中介組織,還是地方政府,作為農業訂單的簽訂主體,都存在信用意識薄弱的問題。當市場行情向著不利于自己的方向變化后,為了自身利益,他們都有可能不惜犧牲對方利益而違約。訂單違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購方違約,當訂單合同價格遠遠高于目前市場價時,客戶為避免虧損,拒不履約;另一類是售方違約,當農產品市場價高于訂單合同價時,農戶為了增加收益,借故毀約。
4.道德風險。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利用信息優勢做出一些對自己有利而對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不利的行為,給對方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在訂單的簽訂和執行過程中,農戶和龍頭企業各自對對方的信譽狀況與經濟實力不甚了解,二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程度的信息不對稱性,因此,雙方對于對方履約行為的監督都存在成本高、難度大的問題。特別是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往往在訂單合同的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之自我保護能力差,在農業訂單的簽訂和履約過程中,時常處于被動接受地位。
二、訂單農業在實踐中的問題
1.訂單運行不規范。主要體現在訂單的形式、內容和主體方面。首先是訂單形式和過程不規范。目前的訂單主要是合同訂單,但是現在農業的合同訂單還沒有比較正規的合同認證機構,一般都是政府的有關部門作認證。甚至相對落后的山區,存在一部分口頭訂單。訂單一般企業草擬,內容上有利于企業的多,有利于農民的少。其次是訂單的內容不規范。有的訂單中規則不透明,沒有規定質量的要求,在收獲的時候商家又往往按照一定的質量標準來收購,這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農民和商家之間的矛盾,不利于以后的交易或增大交易成本。第三是訂單的內容不規范。少數地方政府還存在搞包辦代替,出面簽訂合同。一旦出了問題,就無法向企業或農民交代。
2.違約導致交易成本高。違約是合同的一大難題。由于法律、信用意識不強,當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格時,農民從眼前的利益出發,將產品出售給他人,不按合同交貨;當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格時,企業出于自身的利益而不按合同交貨。當農民違約時,企業面對千家萬戶難于通過法律手段追究責任;當企業違約時,農民由于法律意識不強或缺乏相關的組織或訴訟費用高等原因,也不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責任,大多是找政府。客觀上削弱了訂單的約束力。
3.信息滯后、失真。調查中發現,在農村工作的基層干部和農民通過各種媒體、渠道所掌握的信息基本上滯后且缺乏針對性。由于缺少相對準確的市場信息,影響了訂單的簽訂和執行。一方面如果沒有收購價,農民心里沒底,不敢簽訂單。另一方面,如果設了收購價,企業擔心收購時市場價格低于收購價格,經濟受損。
4.訂單的主體發育不完善。一是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一些企業由于實力不強,當市場價格波動時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
三、我國訂單農業利益機制
1.利益產生機制。利益產生是利益分配、協調與保障的基礎和前提,在利益產生方面必須“做大蛋糕”,才能使參與者獲得更多的增量利益。利益產生機制的中心是用制度依法促使農民利益持續產生,源源不斷地為解決農民問題提供增量利益。市場經濟強調的是平等交易、公平競爭、注重效率與效益等價值理念,客觀上要求對所有市場參與者都一視同仁。然而,中國各種制度的設計與安排使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缺乏公平競爭的條件,并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因此通過法律制度安排去改變這種狀況應該是目前最可行的選擇。因此,在訂單農業發展過程中應該供給切實可行的法律制度,保障農民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促進訂單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2.利益分配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是以利益產生機制為前提和基礎的,同時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能促進利益不斷增加。訂單農業中利益分配機制的核心是依法合理地對訂單農業實施中產生的利益進行合理的分配。這種分配既包括農戶與涉農企業之間、農戶與合作組織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又包括涉農企業之間以及農戶與其他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能更好地促進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減少摩擦和糾紛的產生。
3.利益協調機制。當前訂單農業發展中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利益分配階段,分配不公正很容易挫傷訂單雙方的積極性,阻礙訂單農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市場主體會為自身的利益展開對社會增量利益的爭奪,如果任由這種爭奪發展,則會損害爭奪中弱勢一方的利益,因此需要對利益進行協調,以保護利益爭奪中處于弱勢的農民及其權益,達到實質正義。
4.利益保障機制。訂單農業中利益保障機制的對象是訂單各方主體,中心是依法保障農民利益,由于農民自身的特性,所以在訂單農業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
四、結語
在訂單農業的制度安排方面,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機制體系,通過法律制度來規范和約束訂單參與主體的利益行為,從而最終實現和諧互促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秩序,進而促進農民增收和訂單農業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夏金文,劉少生.論訂單農業的戰略意義及有效運行機制[J] .北京市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1, 15(1): 51-54.
[2]王昀.關于訂單農業[J] .農業信息探索, 2000,(7):1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