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子貓
我在荷蘭生活,從未因為是外國人而得到過特別優待。
記得第一次到阿姆斯特丹,是去自由大學開研討會。下了飛機,我一路傻呵呵地面帶微笑示人,卻發現荷蘭人緊閉著雙唇,在凜冽的寒風中輕易不肯露出半顆牙齒,面無表情。
笑了一天自討沒趣,第二天起,我也開始緊閉我的牙關,冷面示人。這種冷遇在生活、工作和各方各面都會遭遇到,除非你掌握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的文化,聽懂他們的笑話,成為他們的朋友,融入他們的生活,你才有機會把這個壁壘打破。
后來在荷蘭生活,我發現這種“不歡迎”是有原因的。
荷蘭在歷史上是一個資源缺乏的低地國家,很多年來幾乎一直是個被扁得滿地找牙的小國,羅馬帝國、法國、西班牙都統治過荷蘭,其中與西班牙更是大戰了八十年才獲得自由,德國和英國這些大國心情不好就會來找找茬。
等到荷蘭發達了,這彈丸之國又涌入無數從貧窮國家來的新移民,占用了本國本來就不多的資源,影響了本國的福利制度,荷蘭人有什么理由喜歡外國人呢?
為了讓那些非來不可的外國人做好心理準備,荷蘭的融入課程煞費苦心。
我第一次聽到CD里說起荷蘭人時大吃一驚。里面說荷蘭人不是那么熱情友好,到荷蘭后也不要指望別人來幫你,你要學會獨自生存。
還記得在荷蘭語課上學過一章內容,主題叫作Ditis Typisch Nederlands(這就是典型的荷蘭人),里面花了很大篇幅說荷蘭人有多小氣,還講了荷蘭人和比利時人是如何相互取笑對方的。
我很難想象,這不上臺面也不高大上的內容是如何進了課本,讓千萬外國人去學習的。但這正是生活的一部分,真實反映生活大概正是課程設計者的追求吧?
到一個國家,首先受到的挑戰就是文化沖突。比如荷蘭屬于人均收入較高的國家之一,算富有的,但生活中你受得了荷蘭人的小氣嗎?
關于荷蘭人小氣的笑話層出不窮,比如:
1.荷蘭人是如何按照食譜開始做煎蛋的?他會先去鄰居家借兩個雞蛋。
2.荷蘭人如何做番茄湯?他會拿出一個紅色的盤子,然后加入熱水。
3.荷蘭人為何鼻孔很大?因為空氣是免費的!
最經典的笑話就是,你到一個荷蘭人家去做客,主人給你來杯咖啡,遞上一塊餅干,然后就會把餅干罐子蓋緊收起,唯恐你會再要第二塊。
荷蘭人小氣得天下皆知,以至于去朋友家做客時,他們擺出零食時會加上一句:“你知道,我們不是那種荷蘭人。”說完彼此會心一笑。
看他們能自我調侃,又鑒于他們的苦難歷史、勤儉節約、勤勞勇敢和中國人很像,我就原諒他們的小氣了。
到荷蘭生活,就只能學會去適應他們,變得守時、守規矩,按時納稅,一切都要入鄉隨俗。需要克服文化沖突的,永遠都是弱勢的新移民。
其次,刻板印象也是難過的一關。說到中國,荷蘭人常會說“Phoo Yung Hai”,這其實是一道像煎蛋一樣的菜,在粵菜館里常見到。
最早來荷蘭的中國人大多是香港、廣東一帶的移民,這個稱呼代表了最早一批做餐館的中國人的形象。
經過第一代移民的努力,荷蘭人對中國移民二代的印象大為改觀,大多是“數學很厲害”“聰明”“刻苦”“有錢”等,這些爭氣的二代雄踞了法律、金融和IT這些熱門又賺錢的行業,贏得了尊重。
然而,對新一撥涌進來的中國人,他們還是有些想法的。
那些過來留學和因工作、伴侶而來的人大多想留下,去競爭那本來就不多的工作崗位,他們自然不會無條件受歡迎。
還有一撥是通過投資過來的新移民,他們和早期移民很不同。這些人似乎很土豪,不愛學習,不怎么工作,喜歡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待著,閑來喜歡倒騰奶粉和奢侈品。
荷蘭政府一方面開門讓這些帶著熱錢的中國人進來,一方面又對他們盯得很緊,可謂又愛又恨。
我理解荷蘭人的提防之心。工作和生活中,常會遇到一些努力融入不得法的中國家庭。他們花了巨款煞費苦心過來后,發現這里并非處處是黃金,坐在家里政府就會主動派錢的好事兒也沒發生,生活清冷不說,生意還難做。社會制度完善,遍地都是便宜房子,想投資房產但發現房價怎么也炒不起來,想搞點代購卻發現每一項新規出來都在針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