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謙
摘 要:增加農民收入是我國經濟建設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增加農民收入有助于發掘農村市場的廣闊潛力,提高農民的購買力,擴大內需,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農業發展模式落后等問題。本文闡述了制約農民收入的因素,提出了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
關鍵詞:農民;增收;途徑
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緩慢,直接制約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其中農業人口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還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一、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1.農業生產結構單一
農業生產結構單一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受傳統的小農經濟的影響,許多地方重視糧食作物的種植,忽略經濟作物,導致農業生產結構不平衡,農林牧副漁業不能全面發展。另外,我國許多地方的土地不集中,實行粗放管理,集約化水平不高,雖然一直響應國家的產業結構優化的號召,但成效不明顯,農業資源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應用,農業發展速度緩慢。
2.農業產業化水平低
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產業化水平較低,農業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沒有形成集約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原因是農民的信息系統不流暢,無法及時了解市場需求,不能完成對產品的加工以及銷售,承擔生產的全部風險卻無法增加產品的附加值,農產品的價值沒有得到彰顯,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同時,政府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民大多靠天吃飯,遇上天災也束手無策,使得農民在資本投入時比較謹慎,制約了農業的規模化生產。
3.農民文化素質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比普遍偏低,科學素質的整體水平也比較低,導致其不能熟練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不能依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無法適應農業集約化發展的需要。許多農業生產者的心理承受素質較低,不重視集體利益,只關心個人得失,不具有承擔風險的創業精神,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促進農民增收的途徑
1.調整農業發展結構
首先要調整一二三產業的比例。要把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加速發展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減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在農業中所占的比重,從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最大化。其次要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升級。在保證糧食生產大于市場需求的同時,積極引進優良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改變單一的糧食作物生產格局,并依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的種植農作物,形成不同層次的種植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增加科技投入,通過對產品的加工包裝以及銷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民的收入,優化農業內部結構,促進農業結構升級。再次還要因地制宜的發展牧業和漁業,形成糧食,經濟作物思飼料作物的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比如,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建立集觀光、、休閑、旅游等功能的綜合農業區,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同時福建還可以依托溫暖的氣候條件,發展反季節蔬菜的種植,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2.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總體效益。農民要積極促進生產經營方式向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轉型,運用科學技術,加強品種的選擇和培育,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優化農產品的質量,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并在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另外,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加大財政的扶持力度和資金投入,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政府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的保護能力,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使農田旱澇保收。同時還要建設龍頭企業,積極開拓市場,拓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技術的創新,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地,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3.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一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擁有社會財富的量成正比。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要積極開展各種農民職業教育活動,編寫用于適用于農民的、通俗易懂的、能提高國民素質的教材,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其次重點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的培訓,邀請農業,林業、牧業等方面的專家,舉辦各種類型的科技講座,把技術手把手的傳授給農民,并定期組織農民到經濟發達地區交流學習,引進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再次,政府要總結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業的勞動模范,并集結成冊,在農民群體中廣泛流傳,發揮榜樣積極的帶頭作用,激發農民致富的欲望。最后要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圖書館、文化館、農民義務教育學校等、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為國民素質的提高提供保障。比如,可以創辦農民義務教育學校,并定期邀請專家到學校講學,選取村民感興趣的知識,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學習,提升專業技能,以此拓展農民的視野,提高農民的綜合競爭能力。
三、結語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農業生產結構也不合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等仍是我國發展農業經濟的阻礙。為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增加農業資金投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同時要開展經濟的轉型,實現農業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從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梁福德.農民增收途徑創新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36):245-247.
[2]康健.加強規范化建設提高農業執法能力[J].農業與技術,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