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悅
作為全省首個“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和率先所有區一次性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國家認定的地級市,2017年年初,廣東省佛山市提出了建設更高水平教育現代化的2020年目標,并將核心直指現代化強師隊伍建設,擬在今年以市政府名義出臺《佛山市“強師工程”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佛山“強師工程”)。“強師工程”政策設計的主要著眼點在于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以到2020年三年目標任務為驅動,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激發教師自主發展內驅力,構建教師成長成才通道,消除教師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阻礙和“天花板”,營造唯才是用的人才生態,努力打造南方教育人才高地。
一、解決師資配置緊張和結構優化問題
強師工程建設的前提和保障是強大的師資配置和結構優化。然而,對于教育較發達的佛山而言,在師資配置方面,遭遇到的挑戰日益加大。
佛山是全國制造業名城,在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戰略任務下,新市民數量快速增長。據統計,2010年在佛山登記的流動人口為299萬,2015年增長到457萬,平均每年遞增約31.6萬,5年增加了158萬,人口流入呈逐年增長的態勢。前來佛山就學的隨遷子女快速增長,呈現“兩個高于”的態勢:一是在校隨遷子女人數增長高于學生總人數的增長。據統計,與“十一五”末期相比較,佛山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增長約2.8%,其中,新市民隨遷子女增長約26.3%;二是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的人數和比例增長高于隨遷子女人數增長,全市入讀公辦學校的隨遷子女人數增加了26.6%,隨遷子女和戶籍學生的比例接近5∶5。在全國接收隨遷子女超過30萬的大中城市當中,在佛山就讀的隨遷子女人數位列全省第二、全國第三,其中,入讀公辦學校的比例位居全國第二。2016年,全市新市民隨遷子女入讀義務教育學校39.5萬人,占義務教育在校生的55.73%,其中,入讀公辦學校27.9萬人,占比70.61%,佛山在妥善安排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讀公辦學校方面,綜合工作成效居全省第一。此外,近年來,隨著廣佛同城化進程的加快和廣佛地鐵網的形成,從廣州到佛山來購房的人口數激增,隨之而來的是購房人口子女就學數激增。佛山所具備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較好的政策體系,加速吸引了更多的新市民子女前來就讀,教育資源特別是公辦教育資源供給矛盾突出。
為了解決學位壓力問題,市政府出臺了《佛山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基礎教育設施五年提升行動計劃》,明確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建、擴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76所,新增學位約18萬個,其中公辦學位要達15萬個。按照18萬個學位要求,全市要配置近9000位教師。但是,在目前教師編制標準政策和編制總量無法突破的情況下,佛山面臨著教師數量緊張、師資配置困難的巨大壓力。此外,由于教師退出機制難以真正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長期只進不出,教師年齡結構、學科結構矛盾普遍
存在。
針對上述問題,佛山“強師工程”政策設計一方面提出了積極擴大教師數量、提高生師比、優化教師結構、提升教師隊伍學歷水平等目標任務;另一方面,推進師資配置管理改革,加強教師編制動態管理,開展教師“區管校聘”改革,探索待遇統一、管理規范、能進能出、靈活有效的教師合同聘用新機制,探索臨時性空缺教學崗位購買服務,多措并舉優化教師編制配備、合理設置教師崗位、開展教師招聘補充、實施教師多元交流、加強教師待遇保障,努力解決師資配置緊張和結構性矛盾問題。
二、解決教師成長成才通道問題
佛山基礎教育教師總量達72136人,人才建設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人才的“兩頭”建設不暢問題,塔底的校級骨干人才建設不牢,缺乏整體政策設計、有效資源支撐和系統規范推進,上升通道不暢;塔尖的高精尖人才數量少,名師骨干囿于舊有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的束縛,難以突破成長的“高原現象”,上升登頂難度大。二是人才結構單一化問題,創新型青年教師人才少并且成長通道缺乏,后備隊伍準備不足,特色師資人才和新興師資人才缺乏。三是各層級之間的人才設定標準、條件及其成長通道混淆重疊問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之間人才發展政策缺乏錯位互補,人才資源投放不精準、重復浪費,出現資源反復集中投放在少數人才乃至個別人才身上的
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佛山“強師工程”政策設計提出了“十百千萬”強師隊伍建設目標,即夯牢強化塔底的萬名校級骨干師資隊伍,著力壯大中層的千名市區兩級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隊伍,筑峰造就塔頂的百名省級領軍人才和十名國家級杰出人才。同時,推進建設1000名青年后備人才隊伍以及特色師資和新興師資人才
隊伍。
三、解決優質師資布局均衡優化
問題
當前,佛山基礎教育發展正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實現轉型的關鍵是優質師資的均衡,需要著力解決如下問題:學前教育合格師資數量低、持證率低、缺乏有效補充,優秀師資主要集中在大園名園;義務教育公辦中小學名師骨干人才分布不均衡,相對薄弱和偏遠學校缺乏優秀師資;普通高中學校缺乏拔尖創新型名師帶動,中職學校缺乏雙師型人才支撐,高精尖人才往往集中在大校
名校。
強師隊伍建設不僅僅在于培養造就了多少優秀師資,更在于實現了多大程度和范圍的優秀教師均衡分布。實現優質師資在學校分布、區域分布、層級分布上的均衡優化,成為佛山“強師工程”重要目標;構建學前教育優秀達標師資“填谷”提升布局、義務教育名師骨干“強基”均衡布局、高中階段教育杰出領軍人才“筑峰”布局,成為佛山“強師工程”重點突破的任務;各級各類學校形成名師骨干全覆蓋,學前教育教師實現全員持證上崗、每所幼兒園至少擁有1名園級以上骨干教師,義務教育公辦中小學平均每百名學生擁有至少1名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相對薄弱區域和學校高層次人才分布比例加大,成為佛山“強師工程”實現與否的重要衡量指標。endprint
四、解決增量人才引進與存量人才培養問題
通過人才引進加快實現增量優質,是解決師資隊伍人才不足、優化師資結構的快捷途徑。但是,僅僅著眼于高精尖人才,忽視引進人才的結構問題,容易帶來教師隊伍建設的失衡;在加大力度引進人才、傾斜資源吸引和爭奪人才的同時,忽視了存量人才的培養提升和資源投放,容易導致人才生態的失衡。佛山“強師工程”政策設計強調引進人才的整體性和“外引內提”的兩條腿走路,重視引進人才的引領作用和存量人才的主力軍作用的共同發揮。
在引進人才方面,佛山實施五類人才引進,包括國家級杰出人才、省級領軍人才、地市級“三名”(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校優秀畢業生的引進。在本土人才培養方面,實施四類人才培養,包括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骨干人才培養、青年拔尖教師培養和教育家型校長與班主任培養。同時,將基礎教育國家級杰出人才、省級領軍人才、市級“三名”人才納入到全市范圍內高層次人才序列,獲得和全市其他各個領域高層次人才同等的人才政策待遇,解決中小學教師人才僅限于基礎教育領域認定認可的問題。按照這一政策精神,佛山引進的基礎教育國家級杰出人才最高可享受200萬元的安家補貼,基礎教育地市級“三名”人才可享受到住房補貼待遇。引進人才和本土培養出的人才全部納入佛山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序列,均可享受人才津貼、科研經費以及優醫優教等人才服務政策,使得本土培養出的人才同等享受人才待遇政策。
五、解決統籌規劃、資源措施配套和錯位發展問題
佛山“強師工程”著力實施“出臺管理辦法、給予政策待遇、構建成長通道、實施錯位培訓、建立培養平臺、創新人才統籌使用”六大配套措施,推進2020年目標和任務的實現,其主要思路是:
一是強調全市統籌、市區疊加給予高層次人才政策待遇。將基礎教育高層次人才納入《佛山市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辦法》和區一級政府高層次人才序列,市區疊加享受其政策待遇。
二是強調市區責任分解,打通成才通道,分級分層梯隊培養培訓。實行人才培養對象的三年一周期培養,分級分層梯隊推進。市主要負責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培訓,區主要負責骨干人才、青年教師人才、特色人才培養培訓,學校落實教師全員培訓,同時,強化校本研修,驅動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三是強調高層次人才的全市統籌使用和資源共享,加強人才對薄弱區域的指導,發揮人才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六、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教師專業發展內驅力
推進教師管理機制改革,打破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是佛山“強師工程”政策改革的難點,其主要內容是:加強學校選才用才自主權,探索教師退出機制;加強優教優酬績效工資改革,推進崗位競聘,完善績效工資保障長效機制;建立特色師資人才和校外人才柔性引進和聘用機制,設立特聘教師、兼職教師崗位,積極探索協議工資制;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師與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雙向聘用
機制。
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建設,激發教師自主發展內驅力,是佛山“強師工程”政策創新重點,其主要內容是:推進“一名師一工作室”“一工作室一導師”制,建立全市名教師、名校長、名班主任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名校長、名專家結對導師制;建立青年拔尖教師跨區域、跨領域的跟崗掛職制度;與著名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學科名師培訓基地,與著名中小學合作建立名校長和班主任培訓基地,與著名企業行業合作建立雙師型“工匠”人才培訓基地;創新頂崗置換研修機制,通過高校師范生實習置換在崗中小學教師脫產培訓;鼓勵教師自我進修和提升,創新學分制教師繼續教育激勵機制,推廣“菜單式、自主性、開放式”教師自主培訓
模式。
(作者系廣東省佛山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