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章鵬
地牯牛學名草石蠶,為唇形科水蘇屬中能形成地下塊莖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宿根球莖植物。植株矮小,地上莖匍匐狀半直立、善分枝,淺根系,接觸地面處節節生根,萌蘗力強。苗期如遭強光照射易枯萎。其塊莖形似蠶或蠶蛹,別名寶塔菜、地牯牛、羅漢菜、甘露子等。草石蠶有地蠶和銀條兩個類型:
地蠶,植株矮小,高約40厘米、一般不超過50厘米,莖方形、被絨毛。花序輪傘形穗狀,秋季開花,地下塊莖長3~8 cm,短而肥胖、有結節、節間甚短,品質良好。
銀條,植株較大,高30~60厘米,莖細長而直立,有分枝,光滑。穗狀花序,地下塊莖細長,圓筒形如長條,均勻有節、質面,長10~15厘米、品質稍差。
武陵山區的地牯牛屬地蠶類,品質優異,比貴州種植株略矮。近年來,黔江區圍繞生態保護發展區這一定位,加大了綠色食品開發力度,已建成全市最大的地牯牛生產基地,年產量達1萬噸,產值超過1個億。
一、黔江區地牯牛產業發展現狀
(一)基地規模化建設。目前,黔江區地牯牛基地主要集中在石會、黃溪、小南海和新華、鵝池鎮、石家等13個鄉鎮,種植方式已經變成成片、規模化種植,種植基地1萬畝以上。目前,全區地牯牛種植面積1萬畝,產量達7500噸,其中規模基地達到6000畝。種植范圍涵蓋20個鎮鄉800余戶農戶,畝產值達到4000元左右。
(二)標準化示范建設。2006年,由重慶市質監部門和農業部門專家組成的驗收組,受國家標準委員會的委托,對黔江區地牯牛標準化示范建設進行了檢查驗收,批準“草石蠶”(DB 50/T222-2006)和“草石蠶生產技術規程”(DB 50/T222-2006)兩個地方標準。黔江成為繼全國烤煙標準化示范區之后的又一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
(三)品牌及生產加工能力。重慶市蓬江食品有限公司的“晶珠”牌和“蓬江”牌地牯牛泡菜被評為“重慶市名牌農產品”“重慶市用戶滿意產品”,已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重慶仙山玉珠食品有限公司的“仙山玉珠”泡菜獲“重慶名牌農產品”稱號、被認定為中國綠色食品A級認證證書。
二、地牯牛產業發展遇到的難題
(一)基地建設規模化程度不高。一是自然條件限制。黔江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山地多且坡度較大,成片土地少,不具備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條件,主要靠人力或簡單機械化,難以進行大規模基地建設。二是基礎設施不配套。地牯牛基地多數位于偏遠的鄉鎮,連接基地的公路路面和通達里程較差,沒有形成網絡。現有的水利設施難以滿足基地用水需要,供電設施不能滿足電力需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地規模的擴張。三是土地流轉難度較大。土地流轉目前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標準,有的老百姓漫天要價甚至拒絕流轉,致使原本可以規模發展的基地建不起來。
(二)發展基地收益低。一是投入高、見效慢。目前,我區土地租金在200-600元/畝不等,加上水、電、路等建設投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人工成本等費用支出,畝均綜合投入在1000元以上,而地牯牛產業的畝毛收入在2000元左右,利潤不過500-800元。二是自然風險較高。農業至今未能徹底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一旦遇到天災、病蟲害等外部因素影響,往往就是大幅減產甚至絕收,經營者和投資者可能會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
(三)企業與基地未能有機結合。一是企業建基地的積極性不高。由于基地建設投入加大、風險高,種植出來的產品單價太高,而外調貨物加上物流成本后其單價仍然低于本地產品,所以企業寧愿選擇外調。二是企業對基地疏于管理。企業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對基地進行指導,農戶在施肥、病蟲害預防等方面,沒有統一實施,特別是在基地農產品發病后,沒有專業的人員進行診斷,導致農產品成片死亡。三是企業與基地合同履行不到位。企業與基地內的農戶雖然簽訂了合同,但在有人出價高的情況下,農戶可能將農產品賣給了他人,公司的收購得不到保障。相反,當市場行情低落時,農戶可能順帶將并非基地生產的農產品一起賣給公司,公司得超量收購,給公司造成損失,質量隱憂也不小。同時,也存在產品市場價與保護價差距較大時,企業降價收購或不愿收購的現象。
(四)企業間進行價格惡性競爭。黔江去兩家龍頭企業生產三個了地牯牛品牌(綠色食品A級)產品,其選材、加工工藝和口味沒太大差異,但價格混亂且差異較大(僅以電商為例,400g五袋包郵,“仙山玉珠”山椒味29.5--38.8元,阿蓬江地牯牛山椒味33-45元),有同質產品惡性競爭之嫌。
(五)加工企業融資難度較大。在近年經濟下行大環境下,金融部門流貸貸款渠道越來越窄、難度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一是銀行收貸、減貸現象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二是抵押物評估價值及折扣較往年相比更低。三是由于企業固定資產投入較大,資金回籠慢,公司的銀行貸款一年一期,沖貸成本高,現有部分銀行推出沖貸業務,但其辦理條件較為苛刻,未切實落到實處為企業解決沖貸危機助力。四是公司原料屬于季節性收購較強的產品,在原料收購季需要大量的收購資金,但產品又屬于資金回籠慢的消費品,加重企業周轉資金壓力。
三、加快地牯牛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科學布局生產基地。一是對適宜種植不同類別的農產品土壤進行一次詳細調查,進行檢測分區,開展土壤分區,確立出適合地牯牛生長的區域。二是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根據每個區的土壤特性、資源優勢和地域特點作好產業規劃,明確重點領域,避免重復建設、同質化惡性競爭。三是做好基地基礎設施規劃。按照基礎設施建設跟著產業走的思路,在規劃基地的同時,做好公路、水、電等基礎設施規劃,為基地發展提供配套保障。四是實施抱團發展。實行連片規劃,片狀發展,堅持持續發展、鄉鎮抱團發展,實現集中連片,一鎮(鄉)一品或幾個鎮(鄉)一品,形成集約規模化生產。
(二)強化農業科技服務。創新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服務機制,全力破解技術瓶頸。整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強化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加強企業技術指導,提升鄉鎮農技人員技術服務能力,培育一批有技術、會經營、懂管里的職業農民隊伍。大力推廣新型實用農業機械和測土配方施肥,倡導機械化耕作、管護、收割和微噴灌技術。組建農業技術專家服務團,推廣“點餐式”培訓、“零距離”服務新模式,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endprint
(三)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從長遠戰略出發,樹立“農戶興、基地興、企業興”的發展理念,創新利益聯結模式,實現共同發展。一是探索“龍頭企業+原料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業微型企業(家庭農場)”等發展模式,使農戶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二是發展訂單農業,明確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的權利與責任,促進企業與基地、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引導龍頭企業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基地和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購銷等多種服務,建立穩定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三是按照“企業做加工和市場、家庭農場搞生產、合作社搞服務”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由加工型農業企業牽頭,下聯若干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采取“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的運行模式,引導各類經營主體的資產、資金、技術、品牌、勞動力等要素相互融合,著力構建緊密型的利益聯結機制。
(四)強化品牌提升價值。圍繞“加工提質、品牌增值”思路,積極培育壯大仙山玉珠、蓬江食品成市級農業產業化企業。一是加快擴大加工車間、完成技改,不斷提高地牯牛品質,進一步提高加工產能,力爭地牯牛年產能達到1.5萬噸以上。二是加強與西南大學食品科學院技術合作,不斷研發新產品,要形成“研制、開發、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三是專注品牌創建,引導企業將“蓬江牌地牯牛”“仙山玉珠牌地牯牛”全力打造成“中國馳名商標”,積極開展“黔江地牯牛”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
(五)積極擴展農產品銷售市場。利用黔江海關和黔江檢驗檢疫局即將建成的契機,積極推進地牯牛出口和供港市場。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參加各類農產品博覽會、展覽會、交易會,不斷提高農產品外銷比重。采取合作共贏模式,在全國重要城市建立連鎖網點、超市,將農產品打進國內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電子商務發展,強化與知名電商企業的合作,引進一批知名電商企業來黔江建設區域性運營中心、倉儲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帶動電商產業發展。
(六)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一是出臺扶持地牯牛加工企業的長效扶持政策。在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品牌培育、企業管理、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扶持,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提高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對現有的財政支農的各部門各項資金進行整合,重點對地牯牛生產基地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項目給予扶持,統一實施,真正做到設施跟著產業走。同時、對基地購買農用機械、種苗、化肥、農藥、地膜等生產資料給予補貼。三是建立價格補償機制。對當年地牯牛市場價格遠遠低于保護價格時,由區財政對收購產品的加工企業按照收購量給予一定補助。對不是訂單農業的基地和農戶按照面積給予一定補助。四是將地牯牛基地納入政策支持的農業保險范圍,沖抵農業自然風險。五是對基地建設和農業投入納入財政貼息的范圍,降低農業生產成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