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棉花種植在我國農業種植方面占有很大的比例。為了保證棉花的產量,我國一直在針對棉花病蟲害進行研究。從棉花種植生長特點出發,深入了解棉花病蟲害的起因,以生物、化學等各種手段進行防治,最終達到棉花種植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棉花病蟲害;植物基因;機械防治技術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也開始進行產業轉型,逐漸縮減農業在我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但農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棉花作為我國種植業主要的農作物,近年來產量逐漸降低。棉花病蟲害是導致棉花產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為了保證棉花的產量,針對病蟲害的防治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我國棉花病蟲害防治策略
1.健全棉花病蟲害管理機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棉花病蟲害也不是一天之內形成的,防治蟲害也不可能一蹴而成。如果建立一個體系完整,制度健全的棉花病蟲害管理機構針對防治活動進行科學的、系統的指導,就會對防治活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只有建立了管理機構以后,通過給不同的研究人員進行分工、設立對應的部門,最終才能達到研究、防治、監管的作用。各部門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研究部門進行科研研究、提出方案;防治部門實施方案、上報方案效果;監管部門監督管理、實時反饋方案可實施性。三個環節之間環環相扣,可以有效促進棉花病蟲害防治的發展。
判斷一個地方的棉花是否存在病蟲害以及如何因地制宜的開展防治活動是重中之重。不僅是對科研部門的考驗,當提出對應策略以后,后期防治部門的實施,以及監管部門的監督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證所有環節沒有錯誤,才能夠達到防治效果。健全棉花病蟲害管理機構,是防治策略的第一步,只有打下了一個穩固的地基,才能確保防治活動的良好發展。
2.深入研究蟲害發生規律
在擁有一個健全的棉花病蟲害管理機構以后,科研人員就要針對蟲害進行一系列的研究。病蟲害的防治應該以預防為主,與其被動消滅棉花上的病蟲,更應該主動出擊,斷其根基。那么,首要研究的就是蟲害的發展規律,只有掌握各地不同的蟲害發生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做到抑制蟲害的蔓延。通過采集病蟲標本,觀察各個時期下病蟲特征,做好記錄研究。進一步了解這其中的關鍵,才能制定出可以合理實施的解決方案。
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國新疆棉花病蟲害良好防治示范區,示范區的科研部門針對蟲害特征深入研究調查,摸清病蟲害發展特征以及發展征兆,把蟲害發展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里。
3.創新開發多種防治手段
(1)研發新型農藥。以無為縣為例,無為縣在防治活動初期,采用的是單一的化學農藥殺蟲方式,盲目噴灑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加,棉花產量不增反降。在后期棉鈴蟲局部暴發時,使用了農業部推薦的新農藥,配合楊樹枝和燈光消滅病蟲,并在葉面噴灑1%-2%過磷酸鈣液,降低病蟲產卵量,從根本上預防蟲害,斷絕再次爆發的可能性。
從無為縣的防治活動中得知,我國各地區在防治蟲害過程中,農藥的使用依舊占據著極大的比重。然而我國每年大批量生產農藥,個別地區無差別、無節制的使用農藥,導致病蟲本身產生嚴重的抗藥性。其中棉蚜蟲、棉鈴蟲的抗藥性嚴重到無藥可治的地步。因此治理蟲害的抗藥性是防治活動的首要任務,新型農藥的研發以及提升現有農藥的殺蟲效果都是高精尖難題。從生物學、植物學多角度入手,針對病蟲的特點,研究開發出復合型的農藥。
(2)改變植物基因。在防治病蟲的同時,也應該提升棉花的抗蟲性、抗病性。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科技也在進步,生物技術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轉基因蔬菜。因此,通過對基因技術合理利用,研發出抗病蟲的棉花品種也是防治活動中有效方法之一。在防治病蟲侵害的同時,增強棉花自身生長的能力,改善棉花的枯萎病、黃萎病等情況。由于棉花自身抵抗力增加,就可以適當減少農藥的使用,保證棉花生長的土地不受污染,循環種植。通過對棉花品種的整理收集,篩選出一批可以抵抗大部分病蟲的品種,進行雜交培育。把創新出的棉芽提供給各地試種植,再次收集種植后的棉花情況,分析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的棉花抗病、抗藥品種的區別。
無為縣選取了一些高質量的具有抗病抗蟲性的新棉芽品種進行試驗種植,種植過程中使用無污染、無病染的培土,再配合科學合理的種植、殺蟲方法,種植出來的棉花產量多,質量好。試驗成功后,立刻大面積推廣該種抗蟲雜交棉,多種病蟲出現的頻率逐漸下降,無為縣的棉花產量進一步提升。
(3)引進機械防治技術。除了噴灑農藥、開發新品種,人工捕殺也是有效防治病蟲的一種方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已經開始普及全國各地,利用研發出新型的誘捕器,通過機械噴灑誘捕劑,再配合殺蟲燈等物理裝置大規模進行殺蟲,在蟲害大規模爆發時可以高效率的殺蟲。目前,國家對于棉花病蟲害防治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技術支持,而隨著高新技術在蟲害防治活動中應用的比重增加,棉花病蟲害防治的效率也在逐步的提升。
無為縣在這方面選取了彌霧機、定向噴頭以及小型孔片等機械,進行殺蟲、施藥,節省了人力資源,縮減了勞動時間。
二、我國棉花病蟲害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還存在著盲目施藥、手工作業等情況,這樣的方式方法,不僅對棉花病蟲害防治起不到作用,也會造成土地污染,人力資源浪費,棉花產量不增反降等情況惡性循環。未來我國在棉花病蟲害防治的發展方向應該在持續研究新型農藥、推廣基因種植技術的同時,引進國外的抗病蟲品種進行試驗種植,適當調整棉花種植田地的種植結構和生態環境。更要把科學的防治方法全面推進,落實到每一個棉農、每一片農地上。讓棉花的經濟效益、土地的生態效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結語
病蟲害對棉花產量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只有解決了病蟲,才能讓棉花的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通過制定各種不同的防治策略,并投入到實際的應用中,全面解決我國棉花病蟲害。讓我國的棉花種植產業可以穩定的發展,為我國的農業經濟做出貢獻,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彭道蓉.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4,02:134.
[2]唐海明,余筱南.我國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作物研究,2004,S1:425-4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