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
摘 要:立足地域特征,堅持科學規劃,圍繞“標準化、模塊化、快速化、信息化、社會化”的工作思維,大力加強戰勤保障體系建設,構建適應于搶險救援任務的現代化戰勤保障體系。
關鍵詞:現代化;戰勤保障;構建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9-0186-02
古代兵書上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綜觀世界,現代戰爭打的仍是錢糧,靠的仍是先進武器裝備。消防部隊是一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現役部隊,是一支同各類災害事故作斗爭的專業化、職業化部隊,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決定救援成敗,保障本身就是戰斗力。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社會財富大量積累,各類公共安全事故呈上升趨勢,極端自然災害也明顯增多,應急搶險救援任務異常艱巨繁重,跨區域增援調動頻繁。如何立足于打大仗、打硬仗、打惡仗,從體制、機制上真正建立起現代化的戰勤保障體系,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課題。
1 當前戰勤保障體系存在的薄弱環節
1.1 裝備物資配置儲備不足
依據《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和《湖北省消防部隊戰勤保障體系建設三年規劃(2016-2018年)》的要求,支隊級戰勤保障大隊占地面積參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或相關用房面積執行,具有五類功能,具備3小時內將100人所需裝備物資運送至一線,以及72小時全天候提供遂行作戰勤務保障的能力。這對戰勤保障大隊器材和物資儲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以筆者所在支隊為例:目前支隊戰勤保障大隊所擁有的裝備物資尚能應付日常的滅火搶險救援任務,而儲備的裝備物資往往存在品種不全、數量不足的問題,一旦發生突發性的大型災害、跨區域增援作戰時,極有可能出現裝備物資捉襟見肘的現象,影響出警速度,短時間內難以滿足救援現場的需要。
1.2 專業人才隊伍編配比例不達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防產品競爭風起云涌,消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消防裝備實際應用。特別是各種專勤裝備、特種裝備,科技含量高,操作使用難度加大,對戰勤保障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實踐操作技能要求較高。但是一線官兵對科技含量高的裝備使用不熟練,器材維保時動手能力差,依賴廠家技術人員的遠程指導,專業化人才隊伍缺乏且青黃不接,難以做到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最大限的度發揮裝備效能。
1.3 裝備模塊化分類層次不清晰
部分戰勤保障單位未進行科學規劃,沒有針對轄區保衛對象有側重點地儲備裝備物資,存在“一刀切”現象,有的庫存常規性裝備物資過多,既占用庫房空間,又積壓大量裝備經費;還有的常用物資裝備在同一地區與轄區執勤中隊重復儲備,未根據不同災情對器材裝備科學分類,達不到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要求,一旦發生突發性的大型災害事故,不能達到準確、快速調集裝備的目的,往往難以滿足應急保障之需。
1.4 裝備信息化管理機制不健全
部分一線單位裝備管理手段落后,仍然停留在靠人記、靠筆寫的時代,對日新月異的裝備升級換代階段的到來準備不足,信息化管理手段滯后,無法在宏觀上了解掌握裝備物資的分類、數量和執勤狀態,遇到突發滅火救援任務時,無法體現物資保障“快速反應”的特點,短時間內難以滿足大規?;馂膿渚群蛷碗s場所搶險救援工作的需要,貽誤最佳救援戰機。
1.5 勤務保障社會化水平不高
隨著城市發展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規模和功能不斷拓展,發生重特大火災、建筑物倒塌等災害事故的危險性也日益加大,利用已有的社會資源,并將戰勤保障體系納入城市應急管理體系之中加以建設和完善,實現部隊全面和持續的保障,更成為當務之急。但是,由于人員編配、經費落實、警地聯絡協同等問題的制約,往往在戰時保障中,難以做到有效溝通,并實現同步保障。
2 構建現代化戰勤保障體系的對策
為充分發揮戰勤保障體系的服務作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強戰勤保障體系建設:
(1)抓好頂層設計,高效績落實,打造“標準化”戰勤保障體系。
一是按需配備,儲備充足。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戰勤保障體系建設中,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障有力”為總目標,以提高滅火救援戰斗力為出發點,以“打得贏”為目標,按照現代滅火救援作戰行動的規律和保障需求,整合消防資源配置方式,合理配備人力、物資、裝備,確保物資儲備充足。二是建立物聯網式保障體系。抓好戰勤保障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以物聯網建設模式為思路,以信息流引導物資流為手段,通過數據平臺建設,有機整合分散的保障資源,提升整體保障能力;將戰勤保障工作與滅火搶險救援實戰緊密地聯系起來,與全勤滅火救援指揮相配套,由119指揮中心統一指揮戰勤保障隊伍和保障模塊調度,實現統一指揮、“一鍵式”調度的目標。三是建強專業隊伍。通過專家授課、實地見學、比武競賽等方式,開展一專多能標準化專業訓練,注重保留從事特殊工種的優秀人才和技術骨干,形成人才梯次結構,提升專業隊伍建設水平。建立裝備專家“智庫”,為物資配備、裝備管理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2)堅持科學編組,高效用機動,打造“模塊化”戰勤保障體系。所謂模塊,就是按照“技術保障、物資保障、生活保障、聯勤保障”四大模塊建設要求,將戰勤保障力量連同地方聯動支援力量分成若干個保障群體,即由原來相對固定的模式,改變為能遂行多種保障任務、形式多樣的靈活編組樣式,每個保障模塊均具有綜合、機動、輕便等特點,形成局部的保障優勢,機動力量模塊組合的大小,應根據擔負的任務輕重、作戰區域、參戰人數而定。根據“模塊編組,合成配置”的原則,這種保障模塊編組和分散部署的形式反應靈活,具有快捷化、綜合化、組裝化的特點,便于指揮體系在宏觀上集中控制,微觀上自主靈活,在整個保障區域內,能適應消防部隊執行處置自然災害過程中人員分散、多路、多梯隊的機動需要。保障模塊可拆可合,可集中,可分散,與執行任務中小群墾狀布勢相一致,實現網格式保障、定點式供應。endprint
(3)建構數據支撐,高效益優化,打造“信息化”戰勤保障體系。通過戰勤保障體系數據中心與火場、災害處置現場指揮體系的互聯互通,將科技的優勢與人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在將各種要素量化的基礎上,通過建構數學模型,對各種情況進行模擬,得出量化的結果,再對各種結果比較,確定最優保障方案。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撐,將滅火搶險救援實戰戰斗與戰勤保障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掌握一線作戰部隊和官兵的保障需求,還可以對保障物資的信息進行實時監控,確立科學合理的流向,使戰勤保障由以往的“粗放型”向“集約型”的一體化保障轉變。實現戰勤保障信息化,一方面能夠通過壓縮規模、減少管理層次,優化整合資源,提高反應的靈敏性,并借助一體化的信息網絡系統,以圖形、圖像等可視化形式顯示保障要求,準確計劃和實時協調動態保障力量,對作戰部隊進行及時的精確化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以往的自成體系的保障模式,按照標準化、通用化的要求,從生活物資到給養補充,從滅火藥劑到防護裝具,從器材油料到衛生勤務,一律實施綜合保障,確保保障的整體效能得以大幅提高。真正實現對戰勤保障資源動態可視、戰勤保障需求即時掌握、戰勤保障狀態實時可控的目標。
(4)強化實戰演練,高效率運行,打造“快速化”戰勤保障體系。一是提升快速反應能力。消防部隊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突發性、快捷性,要求戰勤保障要有很強的“爆發力”,必須做到“四快”(出動快、展開快、供應快、修理快),在短時間內將戰勤保障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二是提升預案制作水平。立足本轄區消防力量和裝備保障實際,結合本地和周邊災害事故類型特點,從增強預見性、操作性、實用性入手,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擔負的任務和保障的區域劃分,從最不利、最困難、最復雜的情況出發,合理區分保障任務,預先制定不同方向、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保障計劃和方案,確保高速運轉。三是完善快速運行機制。應結合當地消防力量、裝備保障和災害事故類型特點擬制預案,著眼于目前戰勤保障的機動能力與跨區域、長距離、生地域增援作戰不相適應的特點,按照貼近現有技術裝備、貼近實戰需要、貼近保障對象的“三貼近”原則,圍繞物資保障、修理保障、飲食保障、衛勤保障、通訊保障探討執行跨區域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手段的途徑。從快速銜接、快速保障、快速合成入手,抓住組織指揮、通信聯絡、力量調集、物資調運、現場展開等環節,與有關部門及專業化隊伍定期開展適應性、專業性、實戰性戰勤保障演練,通過合理的戰斗編程、模擬訓練、操作操法訓練、想定作業訓練等手段,提高快運、快供、快修能力,在量化上檢驗預案的可行性,確保執行跨區域任務能及時跟進、全面保障,使社會聯動機制與實戰響應機制有效落實。
(5)整合警地資源,高效能保障,打造“社會化”戰勤保障體系。一是建設社會聯保體系。推動政府部門將戰勤保障體系納入應急救援體系一并建設,由政府牽頭積極協商解決與相關單位合作的社會化戰勤應急保障問題,通過出臺政府地方性規章文件等方式,強化戰勤保障的整體協調機制建設,與政府建立的社會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機制無縫銜接。二是拓寬保障供應渠道。部隊自我保障資源有限,應強化“自主”與“借力”相補充的思想,堅持以自身戰勤保障力量為骨干,以地方雄厚的資源為后盾,彌補消防部隊戰勤保障的不足。依靠地方政府,在省、市、縣三級建立警地聯合保障體系,按照“社會聯動先行、專業保障自給”的原則,采取向內挖潛、向外拓展的方式,拓寬保障渠道,延伸保障網絡,實行物資保障多點化、生活保障區域化、技術保障專業化、聯勤保障社會化的模式,做到運行高效、責任清晰、管控有序。積極協調發改委、財政、民政、建設等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各級戰備物資庫和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庫的作用,以保證一旦發生重大險情能持續保障;與供電、煤氣、城建、衛生等職能部門建立信息互動平臺和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解決保障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與消防器材廠家、加油站、超市、汽車修配廠等社會單位簽定保障協議,在車輛維修、醫療急救、飲食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通過整合各路資源,實現統一指揮、平戰結合、聯勤保障、反應快速、協調有序,充分滿足應對搶險救災、維護社會穩定等突發事件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建標152-2011,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S].2011年10月1日實施.
[2]湖北省消防部隊戰勤保障體系建設標準(試行)[S].
[3]湖北省消防部隊戰勤保障體系建設三年規劃[S].2016-2018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