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張蕾
摘要: 感恩教育是民族預科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完善民族預科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文中針對當前民族預科學生在感恩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對其培養途徑進行了探討:增加理論課程,開展德育教育;開展第二課堂,拓寬培養渠道;增加輔導員配備,加強相關人員業務培訓。
關鍵詞: 感恩教育 民族預科 德育
中圖分類號:G7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2-0126-02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由此可見,感恩教育是我國的一項傳統美德,是提升個人修養、培養學生社會關愛與家國情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也著重強調,教育當以育人為本,持德育優先。感恩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高等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民族預科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層次,對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民族預科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長此下去將不利于民族預科學生的培養和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探討民族預科學生感恩教育的培養途徑是十分必要的。
二、感恩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加強他們的感恩品質為目的的教育活動。
要使感恩教育有明顯的成效,不能使學生單一被動地去接受,需要遵循感恩教育的特點。第一,感恩教育具有開放性。感恩教育需要在學生、教師、學校和家長“四位一體”的配合下才能有成效。另外,感恩教育更應該注重實踐;第二,感恩教育具有規律性。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探索恰當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做到因人而異,對癥下藥,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第三,感恩教育具有情感性。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種,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真誠,貼近學生的情感,避免空洞、枯燥和居高臨下的說教。要做到走近學生個體的心理世界,強化他們的感恩心理,發展和升華其道德情感。
三、民族預科學生在感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民族預科學生在感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民族預科學生大部分來自我國邊疆地區,由于民族、地域、語言、文化等差異,使得民族預科學生剛開始入學時不能很快地適應校園生活。目前民族預科學生大都能夠感受到黨和國家、社會對他們的關愛,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但也有部分學生有感恩意識缺乏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四方面:第一,部分民族預科學生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淡薄。部分學生認為父母負擔學費、生活費是理所應當的,甚至過度消費,不能體諒父母掙錢的辛苦。另外,平時跟父母聯系和溝通較少。第二,和教師的關系冷漠。主要表現為學生不尊重任課教師,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課,甚至影響其他學生聽課。不能很好地理解輔導員的工作,個別的學生甚至還因為輔導員對其進行約束而對輔導員產生抵觸情緒。第三,缺乏社會責任感,沒有包容意識。部分學生在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表現冷漠、自私,只和自己同一民族或者本宿舍的人來往。第四,對獎助學金認識不到位。部分學生并非貧困,但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為了獲取資助而爭取獎助學金,拿到獎助學金后不注意節儉,也不會感恩國家和學校,說一句感謝話、寫一封感謝信都無法做到。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感恩意識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當代民族預科學生中出現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原因是復雜的,我們可以將其歸結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當今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條件較好,父母生活上的過度包攬使得學生從小缺乏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較差,父母常年忙于工作,沒有很好地對其進行相關的教育,使得這些學生缺少與父母的溝通,認為父母打工掙錢供其上學是理所應當的。
第二,學校教育方面。民族預科學生的預科學習以“預、補”為主,學生為了評獎評優和分專業而把重心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家長和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比較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淡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學生對人和事的情感和感恩意識越來越淡漠。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除了以主題班會和講座的形式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外,很少進行持續性和系統性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效果不佳。
第三,社會負面影響。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帶來多元文化和思想的相互碰撞,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情感的交流日益減少。同時,由于現在電子科技的高速發展,學生沉迷于電子游戲、微信等虛擬網絡,這些現象都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不良的影響。
四、民族預科感恩教育的培養途徑
目前民族預科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應當引起高度重視。高校應當結合當前民族預科學生的特點,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思考:
(一)增加理論課程,開展德育教育
為了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感恩政治教育的意見》,更新大學生德育內容和方法,學校應將感恩教育等德育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使感恩教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學院要增設德育課程,可以以理論課程為平臺并結合民族預科學生的特點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德育教育,將感恩教育納入其中,運用小班輔導、主題班會、分組教學等創新的教學方式跟學生進行系統深刻的講解。其次,應開設心理課程。應該針對民族預科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細化學院的心理咨詢,開展各類對學生有益的心理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協同合作等能力,使學生合理定位自己,學會用積極的心態應對各類問題,更加適應和感恩社會。endprint
(二)開展第二課堂,拓寬培養渠道
民族預科學生感恩教育要取得實效,還可以依托第二課堂的平臺,在實踐和活動中踐行感恩行動,為感恩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要依托節日開展校園感恩文化活動。例如,以母親節、父親節等節日為契機,開展感謝父母恩活動,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對他們無私的養育之恩;在國慶節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歷年的閱兵儀式,并開展座談會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繁榮與不易;以“古爾邦節”等民族節日為契機,可以舉行節日慶典等活動為學生過節日,宣傳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感恩等等。其次,專門針對貧困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目前部分學生對資助的意義缺乏了解,在獲得資助以后沒有感恩之心,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舉辦專門的感恩教育活動。例如,組織貧困學生開展一些保護校園環境、維護校園管理、幫助他人等志愿活動,讓他們在獲得資助的同時參與到感恩的行動中去。第三,充分挖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功能,遵循感恩教育規律,結合民族預科學生的時代性特征,將感恩教育融入到主題教育網站、學院網站,學院微信平臺、班級QQ群、論壇等網絡媒體中,實現感恩教育網絡化。
(三)增加輔導員配備,加強相關人員業務培訓
首先,要增加輔導員配備。目前基本是一位輔導員同時帶幾個班,學生人數較多。輔導員被基礎性工作占據了大部分時間,沒有時間和機會和學生深入接觸和個別談話,這樣不利于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引導。因此要擴大輔導員的配備,使得輔導員可以進行更加精細的管理。其次,要加強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目前,能夠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感恩教育的高校并不多,大多以講座形式進行,次數少,成效有限。在課堂教學尤其是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相關教育更是微乎其微,很少有高校建有專門的感恩教育師資隊伍。要將感恩教育提升到應有高度,必須建立一支相關從業隊伍并加強培訓。可在每學期定期請專家對學院的教師、輔導員進行感恩教育培訓,使他們利用科學的方式方法對學生展開引導和心理輔導。
五、結語
當代民族預科學生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引導他們樹立感恩意識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民族預科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希望本文針對當前民族預科感恩教育提出的培養途徑,能為進一步加強民族預科學生感恩教育、促進民族預科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R].教基二[2014]4號.2014.
[2]胡榮.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實施[J].教育評論,2007(4):60.
[3]蕭家芳.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南昌大學,2007.
[4]武國劍,朱玲利.大學生感恩勵志教育的理路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7(7).
[5]井雨霞.以感恩教育為切入點,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J].科教導刊, 2017(2).
[6]涂德祥.資助體系下受助大學生的感恩缺失與教育重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
[7]龍獻忠,陳方芳.“微時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挑戰、機遇及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 2017(2).
[8]柳禮泉,張紅明,吳紅艷.感恩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 2009(2).
責任編輯: 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