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襲,基層審計機關審計技術創新面臨著新的挑戰,審計人員要及時轉變審計思維模式,探索創新審計技術方法與手段,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本文就此對基層審計機關使用的審計技術創新方法存在的問題和實現審計技術創新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基層審計機關;審計技術;創新探討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9-0229-02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突出了創新的重要性。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審計技術創新越發成為新時代審計工作發展的重點內容。審計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對審計技術創新方法的要求也隨之水漲船高。本文就此對基層審計機關使用的審計技術創新方法進行探討。
1 審計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飛躍發展,審計機關為加快實現審計工作轉型,跟上大數據時代步伐,在基層審計機關中廣泛應用計算機審計技術。審計技術創新在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工作質量、提升審計成果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2016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劉家義審計長強調:“要始終堅持改進方法、提高效率,探索創新審計工作流程,加強各專業審計的融合,全面推進數字化審計方式,加快實施“金審三期”工程,提高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審計和宏觀分析的能力,從根本上提升新形勢下審計工作的層次和水平”。
創新審計技術方法,是當今信息化社會對審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當今審計環境的變化對審計方法的必然要求。審計的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不斷發展變化,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審計人員要拋棄那些不適宜、過時、陳舊的審計理念,樹立起符合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新理念。積極適應新形勢需求,及時掌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中央經濟會議精神,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要求每位審計人員打破常規,善于運用立體思維、系統思維、發散思維,科學推理,抓住審計重點,形成有創意的審計思路、運用新技術,加大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綜合比對和關聯分析力度,有效利用計算機審計手段查找疑點,挖掘案件線索,提高審計工作成果。
2 審計技術創新面臨的困難
目前,審計機關存在審計項目多為大型化、被審計對象復雜化的特點,例如,財政審計大格局涉及財政審計、行政事業審計、農業審計、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等多個業務部門;作為經濟責任審計重點的國有企業具有規模大、跨地區、跨行業的特點,組織結構復雜,業務數據量、資金量龐大,對基層審計機關人員來說,傳統審計方式方法已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技術創新是一個新的挑戰,面臨的主要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審計人才短缺
為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審計不斷開辟新的領域,復雜性也在不斷的增強,對審計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精通財政、金融、企業、資源環境、工程技術、財務會計的多種類型專業人員,然而基層審計機關人員短缺且知識結構參差不齊,缺乏復合型審計人才。人才短缺和審計力量不足嚴重制約著審計技術創新,是當前基層審計機關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2.2 審計技術手段受限
當前,被審計對象使用的數據庫在不斷更新、數據量也在逐步加大,基層機關審計人員雖然掌握了基本的計算機審計知識,對SQL數據庫較為熟悉,但對ORACLE、SyBase等大型數據庫應用較生疏,對如何采集并將其轉換成熟悉的SQL數據就成了難題,探索成功的采集轉換數據成為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因而審計人員只能從賬面上審查,進行手工核對,工作效率既低,還容易有遺漏的事項,在計算機審計技術手段的限制下,導致審計人員無法從大數據中查找問題,發現違紀違法案件線索。在當今大數據時代,審計人員面臨著不學習就要被淘汰的現狀,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審計技術方法學習,掌握現代審計方式技術與方法,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計算機數據審計的處理與分析。加大數據比對和關聯分析力度,提高運用信息化技術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
2.3 缺乏技術創新意識
針對基層審計機關審計任務繁重、時間較緊、項目多、人員少的矛盾,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方法、技術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轉變思想觀念,轉換思維方式,因而審計技術創新就成為提升審計效率的有力抓手。由于基層審計人員缺乏創新和進取意識,造成審計技術手段不精,工作效率不高,在現代審計技術方法的運用上明顯滯后。雖然數字化審計已經提倡多年,但目前基層審計機關進展速度較慢。少數一線審計人員大都只會審手工賬,不會審電子賬,打開了看不懂或假賬真審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隨著大數據審計時代的到來,審計人員運用計算機審計的能力尚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審計工作發展的要求,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不少審計人員感到茫然,無所適從,缺乏積極應對的勇氣和能力,為此審計工作效率、執行力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3 實現審計技術創新途徑
3.1 加強學習培訓,提升素質
審計署在信息化建設之初就曾經提出,審計人員不掌握計算機技術,將失去審計的資格。按照審計署提出的“堅持用數字化帶動信息化,用信息化推進審計技術方法創新,積極推進聯網跟蹤審計”的要求,加大現代審計技術方法的培訓力度。通過組織人員參加計算機審計學習培訓、網絡培訓等多種途徑,采取崗位大練兵、結對幫學、課題研討以及“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方法,把學習培訓落到實處,充分調動基層審計機關人員參加學習積極性。通過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加快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證。
3.2 整合審計資源,提升效率
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分類實施,實現有重點、有步驟、有深度、有成效的審計全覆蓋。針對審計任務重、時間緊、項目多、人員少的矛盾,統一調配審計力量,打破科室界限,抽調各科室業務骨干組成技術分析組,建立審計人才庫、審計專家庫,為開展數據審計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大計算機審計力度,加大數據總體分析,提高運用大數據查核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疑點分散核查的力度,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審計時間和成本,提升審計成果,為審計監督科學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服務。
3.3 推動數據中心建設,實現數據共享
按照《審計署辦公廳關于定期報送審計電子數據范圍的通知》要求,在定期報送財政管理電子數據的基礎上,擴大數據收集的范圍和內容,推進數據中心建設,實現對相關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履行職責相關電子數據信息和必要技術文檔的歸集,審計數據的收集和管理,為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提供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各類數據以及相應的數據處理分析工具。探索建立上下級審計機關數據共享和相應安全防護機制,使數據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和利用。結合審計數據中心已有行業數據,逐步建立適合審計工作實際的財稅、部門預算執行、社保、領導干部經濟責任、重大投資項目等重點行業審計數據庫,為大數據審計提供數據儲備。建立審計數據分析平臺,便于實現實時檢查、核實和數據挖掘等,通過分析資金流向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審計效率,降低審計成本。
3.4 創新審計技術方法,提升效能
審計的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不斷發展變化。審計人員要與時俱進,樹立創新理念,跟上時代步伐。積極探索多視角分析、多專業融合、多方式結合、多技術運用的審計管理模式,統籌市、縣(區)二級審計資源,對系統行業和同類項目實行“捆綁式”審計,推行扁平化管理。探索數據挖掘分析和審計核查取證協同監督方式,著力推行“交叉審”、“大兵團作戰、多兵種合成”的審計組織形式,不斷改進審計技術方法,切實提升審計監督效能。堅持信息技術強審,大力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審計信息化建設,進一步總結推廣“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方式,努力實現審計方法、技術的全面革新,全面提升審計監督的能力和效率,為審計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技術支撐。
基層審計機關須繼續推進金審工程三期項目建設,加快以大數據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審計業務融合,運用數字化審計方式,歸集數據、分析數據、查找疑點、綜合提煉,大幅提高審計的精準度和時效性,從宏觀層面進行大數據關聯分析,提高研判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感知經濟社會運行風險、發現違紀違法問題線索的能力,著力提升審計工作的層次和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