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純培
摘 要:目的 :根據鴨傳染性漿膜炎的不斷探索,其致病原因和在本地區的流行特點。方法:觀察鴨傳染性漿膜炎,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來做好防治措施,結論: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綜合防治措施,能顯著的減少鴨傳染性漿膜炎或其他細菌性病的概率和增加三穗鴨產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鴨傳染性漿膜炎;癥狀;防治;效果
一、引言
三穗鴨是我國地方優良品種之一,與北京鴨、紹興鴨、高郵麻鴨同被譽為中國地方四大名鴨。具有成熟早、產蛋多、膽固醇低及肉質細嫩鮮香等特性。依托縣域較高海拔,稻田、河流、溪溝水質良好的優越自然條件,為三穗鴨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但傳染性漿膜炎依然困擾著鴨產業的發展壯大,筆者強化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不斷探索,根據其致病原因和在本地區的流行特點,因地制宜的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綜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1.流行病學
鴨傳染性漿膜炎又稱為鴨疫里默氏桿菌病,其病原菌為鴨疫里默氏桿菌。該病主要發生于2~8周齡的雛鴨,尤以2~3周齡雛鴨最為嚴重,1周齡內和8周齡以上的鴨發生此病較少。管理粗放的鴨群,感染率可高達90%,死亡率通常為10%~20%,高達60%~75%,當飼養條件良好、呈散發性發生時,其發病和死亡率明顯降低,一般不超過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較易發生,在該病發生過程中,常伴隨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可以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飛沫、塵土等經呼吸道、消化道和損傷皮膚途徑傳播。
2.臨床癥狀
鴨傳染性漿膜炎潛伏期一般為1~3天,有時可達1周以上,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亞急性型三種類型。最急性型病例常見于1~2周齡雛鴨、發病較急,通常不表現出明顯癥狀就突然死亡;急性型病例多見于2~4周齡小鴨,臨床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精神沉郁,行動遲緩,眼、鼻有漿液或粘液性分泌物,通常腹瀉帶黃綠色惡臭糞便,頻死前出現神經癥狀,頭頸震顫,角弓反張,抽搐而死;亞急性型多見4~7周齡鴨,病程達l周或1周以上,臨床癥狀表現為倦怠,少食,眼鼻有分泌物,淡綠色腹瀉,出現頭頸歪斜,常呈犬坐姿勢,遇有驚擾或鴨群擁擠時不斷嗚叫。
3.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干酪性輸卵管炎以及肝、脾腫脹為特征。心臟,急性病例多見心包積液增多,心外膜有少量出血點或表面有纖維素性分泌物,心囊有淡黃色纖維素充填,使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纖維素性滲出物機化或干酪化;肝臟表面復蓋一層灰白或灰黃色纖維素膜,極易剝離;肝臟呈土黃色或棕紅色,急性死亡者多呈橙紅色。膽囊腫大,肝實質較脆,呈現不同程度腫大;腎臟體積腫大,呈紫紅色,充血,質脆;脾被膜表面可能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日齡較大的病鴨,脾臟腫大多呈紅灰斑駁或大理石狀。
二、防治措施
1.科學選址建場
飼養場應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干燥、陰涼、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水方便、遠離居民區和其他禽場,距離屠宰場、畜產品加工廠以及工業廠礦不少于1000米。合理選址建場,既有利于鴨舍保持良好的通風避免病源滋生,又能防止人畜共患病交叉傳播,維護公共安全。鴨舍要具有一定高度,一般情況棚頂高2.6米、邊緣高1.8米,平均高度大約2.2米為宜,鴨舍的地面建筑面積不宜過大,應設計長40米、寬12米,面積大約480平方米較為適宜,合理配套運動與戲水場。鴨舍間距不少于8米,在鴨舍之間栽種綠化苗木,這樣既有利于場址的消毒滅源,又有利于維持鴨舍的冬暖夏涼。
2.改善飼養環境
改善飼養環境,保持養殖場干燥與衛生清潔,定期對圈舍和周邊環境開展消毒滅源,通常用0.5%百毒殺或2%的火堿等溶液對鴨舍、用具、場地進行交替噴灑消毒。特別是在發病率較高的季節,更應該注重對養殖場進行全面消毒,飼養器皿要定期清洗消毒。每批飼養鴨群做到全進全出,待一批鴨群飼養出售后,將場地的排泄物徹底清掃干凈,用各種消毒藥物(如:火堿、高錳酸鉀、百毒殺、來蘇爾、過氧乙酸等)交替消毒處理,盡可能殺滅場地里殘留的病原微生物,經2-3次消毒后,方可飼養下一批雛鴨,每批最好間隔5-7天左右。
3.調整飼養密度
合理調整養殖密度,保證鴨群具有充足的生活空間。在規劃鴨舍計算面積時,要留有余地,適當放寬飼養量計劃,在使用鴨舍時,要周密部署,充分利用鴨舍面積,提高其利用率。
4.強化免疫接種
鴨傳染性漿膜炎血清型較多,盡可能篩選本地區流行性血清型菌株,研制多價滅活苗,對雛鴨預防接種。也可接種傳染性漿膜炎鋁膠苗,雛鴨出殼3日內接種,2周左右加強一次免疫,種鴨開產前再進行免疫,則可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其次做好鴨肝炎、鴨瘟和禽流疫苗接種,使鴨群保持較高免疫抗體水平,確保鴨群健康。做好鴨瘟與禽流感免疫接種至關重要,鴨瘟與禽流感發病和死亡頻率較高。因此鴨瘟和禽流感控制好了,一旦發生漿膜炎或其他細菌感染,防治效果容易一些,造成損失相對較小。
5.做好藥物防治
如果沒有繼發和混合感染病毒性疾病,僅發生鴨傳染性漿膜炎或其他細菌性病,選擇抗生素防治,會取得滿意的效果。用于治療細菌病的藥物較多,如氟苯尼考、亞福平、阿莫西林、混感血清、氨芐青霉素、金霉素、新霉素、慶大霉素、土霉素、多粘菌素B、壯觀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藥物。不同致病菌對藥物敏感性不一致,經常使用一種藥物會產生耐藥性。因此,選擇藥物時先進行藥敏試驗,以免無效用藥。在用藥時,盡量選擇高度敏感的藥物,避免同一藥物連續使用,制定“輪換”或“交替”用藥方案,藥物劑量要合理,可在發病日齡前1d~2d進行預防性。
三、結語
通過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來做好防治措施。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綜合防治措施,能顯著的減少鴨傳染性漿膜炎,或其他細菌性病概率,增加三穗鴨產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家奎,郭定宗,程人池,等.武漢地區鴨疫巴氏桿菌的分離鑒定[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0,22(6):423~424.
[2]鄧治邦,朱深海,楊麗君,等.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0,(22):226~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