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華
日照市是山東省重點漁業市之一,有漁民1.6萬余人、規模漁港12處、漁船4600余艘。近年來,該市認真總結“依港管船、依村管人、編隊生產、遠程監控”的工作經驗,著力推行“漁民、漁船、漁港、漁村、漁嫂、漁政”六漁共治的規范化管理模式,確保了漁業安全形勢持續穩定。
一、漁民
漁民是漁業安全生產的主體,他們熟練掌握漁業生產技能和逐步增強守法意識是漁業安全生產的保證。近年來,日照市各級漁業部門利用伏季休漁時間分批組織實施“萬名漁業船員”培訓和“千名漁船船長安全培訓”,努力提高漁業船員的生產技能,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確保了全市船員持證上崗率達到了98%以上。
二、漁船
漁船是漁業安全生產的載體,必須保證其具備安全航行和作業的技術狀況。日照市漁船驗船師或冒酷暑,頂烈日,或冒嚴寒,頂風霜,穿走在各漁船停泊點或船塢,嚴格按照法定檢驗規則實施登船檢驗,做到了檢船必登船,檢驗項目不遺漏。對不達標檢驗項目,建立臺帳,專人管理,跟蹤管理,確保漁船不帶“病”出海。
三、漁港
漁港給漁船提供補給和避風,是漁船的“家”。搶抓全省漁港認定和漁港經濟區建設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依港管船新機制。漁船都要選擇轄區內一個漁港做為常年停泊作業的母港,船港一一對應,嚴禁漁船隨意靠港、隨意停泊,實施單一母港認定制度。成立了漁港合作社,推動漁船組織化管理,讓“依港管船”有了抓手。 協調邊防、消防等部門,在漁港內設立綜合執法服務點,漁船簽證、檢驗以及相關案件查處等,直接在漁港完成,方便了漁民、提高了效率。
四、漁村
抓漁村,以村管人,解決船員管理無序的安全隱患 。針對出海船員流動性強、培訓率低、持證率低、安全生產事故易發等問題,我們從源頭上找原因,工作落腳點放在漁村,筑起漁業安全生產第一道防線。
1.規范建立村級漁民信息臺賬。推行“一帳、兩書、六表”,所有上船務工人員,由村委會核查身份和資質,統一照像填表建檔,簽訂《個體船組雇工船員勞務合同》和《安全生產責任書》,做到“來有登記、住有管理、走有注銷”。
2.規范建立村級漁業管理信息平臺。為村級漁業辦公室配備北斗、AIS、單邊帶等通訊監管平臺,為基層漁業主任配備手持監管終端,及時方便監控本村漁民漁船信息。
3.實施漁業安全村級漁業主任負責制,全面落實船長主體責任制和船員崗位責任制。漁業村與船長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船長與雇傭船員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嚴格按責任書追究責任。
4.嚴格漁船編隊生產,解決突發事故救援不及的安全隱患。按照“村居牽頭、個人自愿、隊長指定、互助互救”的原則,根據漁船功率、作業類型、作業漁場和生產習慣,將所有漁船進行編隊,編隊信息逐一登記。編隊生產實行隊長負責制,編隊漁船同進同出同生產,編隊漁船一旦發生事故,確保第一時間自救互救。
五、漁嫂
一艘出海的漁船載著的是船員,關聯的卻是許多家庭的幸福。從2015年起,日照市在全省率先實施了“漁嫂”培訓計劃,將“漁嫂”納入安全培訓對象,與漁船船長、船員一起學習。將“漁嫂”手機號碼納入了邁思(MAS)管理系統。一旦有突發性災害天氣,漁業部門就會第一時間將天氣信息發布到“漁嫂”手中,“漁嫂”收到預警信息后,可以及時提醒漁船船長在大風等惡劣天氣下嚴禁出海或督促在外作業漁船及時返港避風。
六、漁政
借勢全省漁船通導設備投入加大,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著力履行好安全生產監管職責,致力推行漁船監控工作的規范化。
1.規范建立區、鎮、村、船組四級聯動的“大漁政、大安全”格局。組建海洋與漁業安全信息服務中心,統一協調海上漁船信息監控,在鄉鎮、村同步建設管控平臺,同時建立船東、漁嫂通訊網,確保海上安全信息暢通。
2.推行海上漁船“24小時監控”和“1小時數船”。成立海洋與漁業安全應急指揮中心,全天候值守,每小時對在外漁船清點一遍、分析一遍,確保海上漁船“看的見、聯的上、調的動、控的住、關鍵時候救得了”,對不規范開關機的漁船,堅決予以處罰。
3.嚴格執法,動態嚴查。 “十二五”以來,該市檢查涉漁企業866家次,檢查漁船32514艘次,查處違規漁船863艘次,排查整改安全隱患436處,整改率100%,累計通報不正常開機漁船611艘次,對90余艘被通報兩次的漁船進行處罰;將20余艘漁船納入黑名單,對近200余名船長進行了違章計分。
七、結語
“六漁共治”的漁業安全生產管理機制使漁業安全生產由單純的行政化管理逐步轉向了行政化、社會化、家庭化管理并舉,能有效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