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阿旺
(那曲地區第三小學,西藏那曲 85000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建立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這有利于為學生的閱讀教學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導和參考。有效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更新觀念,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足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更新閱讀教學方法,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礎。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確保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有效性的提升,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積極進行教學目標的明確設定。例如在《匆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于教學實際和教學大綱要求,將教學目標確立為“學習并掌握生字,能夠寫出課后要求的詞語,根據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目標的確立應該立足于學生主體地位,以教學目標的明確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的達成,在保證能夠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延伸,使學生既能夠成功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夠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學習空間的擴展。
課堂導入環節是教師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促進課堂導入方式的合理化,以達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就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層次來說,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兼顧導入內容和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例如,《桂林山水》的課文教學中,由于文章作者在文章的開篇就埋下了伏筆,即作者表示自己已經看到過西湖的平靜及大海的壯闊,但是卻沒見過漓江的水。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經知道了漓江的美景,但是這時候學生還沒有形成具體印象。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技術優勢,幫助學生實現對漓江美景的具體認知,為學生帶來一定的感官沖擊,使學生進一步產生深入閱讀學習的欲望。此外,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點,將懸念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等多種課堂導入方法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強化學生的閱讀學習的代入感。
針對小學生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教師應該強化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借助趣味教學策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例在《三袋麥子》的課文教學中,針對課文內容的基本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情境劇的編排,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夠深切體會到主人公的內心情感變化和人物性格,并提升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小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體會到閱讀學習的樂趣,并為小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的提升奠定了基礎,使學習成為小學生后續閱讀學習的重要動力。
盡管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選擇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為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對閱讀教學領域的擴展,把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作為重要的閱讀教學目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推薦課外閱讀素材,并積極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在推薦閱讀素材的時候,既要保證素材的知識性,又要保證素材的趣味性,使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例如在《坐井觀天》課文教學中,針對該篇文章的故事性和哲理性,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不僅要讀故事,還應該主動思考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并為小學生推薦其他的寓言故事,集中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閱讀主動性的激發,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提出質疑為學生明確閱讀方向,提供閱讀動力,使學生能夠在問題的驅動下進行主動的閱讀學習。不僅這樣,教師還需要著重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使他們能夠在閱讀學習活動中自主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烏塔》課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疑問,A同學提出:“老師,讓十四歲的孩子獨自去非洲旅行,他的爸爸媽媽放心嗎?”,教師可以就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為學生明確討論主題,即如果父母讓你們獨自出行,你有什么看法?學生們自動分成正反兩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促進教學氛圍的活躍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提升。
教學情境強調教學內容的直觀和生動的呈現,情境創設教學方法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利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該兼顧學生的興趣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基本特點,通過情境教學的創設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使閱讀教學內容轉化為生動的圖像,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比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為實現情感教學目標,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對圓明園新舊面貌的展示,形成強烈的對比,激發小學生的愛國情感,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再如在《草原》的文章教學中,教師可以再度利用圖像、視頻展現草原的壯美風光,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然后教師針對教學反饋,鼓勵學生寫讀后感,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蒙漢同胞的深厚情誼,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有效指導對于其閱讀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強化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進行科學的閱讀方法指導,以促進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當然這種指導應該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的了解基礎之上,以促進閱讀方法指導的針對性。例如在《將相和》的課文教學中,藺相如使得“完璧歸趙”,立了大功,因此得獲“上卿”的封號,廉頗和藺相如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為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此時可以采取問題引導的方式,實現自身的閱讀指導作用,“如果你是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你會怎么說?怎么做?”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小組討論,并派出代表闡述了觀點,教師針對學生的反饋,開展進一步的教學,提升教學針對性。
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是教師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學習和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活潑好動的典型特征,突破課堂教學形式的局限,開展多元化的閱讀學習活動,為小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學習契機,在閱讀學習活動中強化對小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此外,閱讀學習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還要兼顧學生的閱讀心理特征,使小學生在閱讀學習活動中既能夠進行知識學習,又能夠獲得情感體驗。例如教師組織和舉辦朗誦比賽、講故事、“讀好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符合小學生求知欲強烈和好勝心強烈的基本特點,對于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的調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既提升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又為小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機。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因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策略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谛W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筆者在文章中對開展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同行提供幾點具有可行性的建議,進而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于洪利.關于強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思考[J].才智,2016,12(32):254-255.
[2]于靜波.預習—精讀—擴展——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11(30):22-23.
[3]朱慶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初探[J].語文學刊,2014,23(18):98-100.
[4]蘇月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導入策略[J].新課程,2014,12(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