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秉友
華麗的轉變漫長的堅守——記戲劇評論家、鹽城市劇目工作室黨支部書記曹瀛
■尹秉友
鹽城,因鹽而得名;鹽城,因戲而出名。八十年代初,有一位插隊知識青年從農村走進縣城,闖進大市區;從一位鄉鎮通訊報道員到從事戲劇創作,又探索鉆研戲劇理論,這華麗的轉變成就了一位在鹽城乃至全省戲劇界聞名的戲劇評論專家。在戲劇理論研究領域,他為鹽城的戲劇,特別是地方劇種——淮劇走向全國,為宣傳推介一批著名劇作家、演員,在戲劇理論研究上作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他就是鹽城市劇目工作室黨支部書記、二級編劇、《鹽城戲劇》主編曹瀛。
他的臉龐,時常洋溢著自信的微笑;儒雅的外表下,時常涌動著內心深處詩人般的激情,他就是曹瀛,一位典型的、憨厚的、有著書生氣質而又充滿智慧的學者。他1956年出生于阜寧,1983年從事戲劇文學創作,1985年作為優秀人才調鹽城市文化局劇目工作室工作。30多年來,曹瀛積極從事戲劇文學劇本的創作,注重戲劇理論的研究。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拼搏精神,使他在戲劇文學創作和戲劇理論研究上取得了雙豐收。現在,就讓我們沿著曹瀛在編劇和戲劇理論領域成長、奮斗的足跡,去探索他心靈的世界,品味他人生的感悟。
要說與戲有緣,還得從曹瀛下鄉插隊說起。1976年,他被抽調在阜寧縣郭樹公社報道組工作,撰寫通訊報道,也喜歡寫寫詩,偶爾刊登在《江蘇文藝》上。當時公社文化站王以科站長對曹瀛說:“我看過你發表的詩歌,你有這個文學功底,學學寫小戲,你身邊還有老師。”說著順手從包里拿出幾本刊物,其中就有鹽城地區文教局編印的《群眾文藝》。曹瀛對這些書如獲至寶,在那個知識匱乏的年代,手上能有幾本刊物翻閱,對他來說簡直是一場精神盛宴。起初,小戲不會編,曹瀛就從學寫曲藝開始,有一篇作品不僅被阜寧縣文化館《文藝宣傳材料》刊載,還被文化站用于參加阜寧縣群眾文藝調演并獲獎。當時還有《對口詞》《小演唱》兩篇作品先后刊登在1976年、1980年的《群眾文藝》(《鹽城戲劇》前身)第1期上。能在《群眾文藝》上發表作品,對于一個身處社會底層的插隊知青來說,實屬不易,而曹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1980年,曹瀛招工回城,憑考試成績完全可以進入金融系統工作,但他不喜歡與數字打交道,特別喜歡文字,喜歡看書,所以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新華書店。進書店后,繁重的書店工作并沒有消磨他求知的欲望,反而使他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更激發他創作的熱情。三年后,曹瀛被調到阜寧縣文化館工作。這期間,他負責編印過《阜寧民間文學》專集和《阜寧文藝》刊物,創作八場新編歷史傳奇劇《鄭板橋》,小戲曲《葡萄架下》參加鹽城市1983年小戲調演獲創作二等獎,并編入市文化局編印的《1983年獲獎小戲選》。曹瀛的戲劇創作起點較高,創作的幾篇作品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和贊揚。當曹瀛聞訊要被選調到市文化局劇目工作室從事專業編劇時,他真有一種喜出望外、夢想成真的感覺。也許是冥冥之中命運早已注定,他將與戲劇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緣。
1985年6月的一天,曹瀛懷著喜悅的心情去鹽城市劇目工作室報到。當時劇目室位于老市政府大樓院內一處低矮的平房,面積不到20平方米。室內擺放六張辦公桌,東西靠墻各豎一排書櫥。辦公室的擁擠令人咋舌,陰暗潮濕的環境更是出人意料,房屋雖然陳舊低矮,但從劇作家身上透出的一種精神高度卻深深地震撼了他,彌補了他初來乍到時的心理落差。
曹瀛進劇目室后,除了專業編劇以外,還專職負責編印《鹽城戲劇》、現金會計和圖書保管等工作。最讓他費心、費時、費力的就是編印《鹽城戲劇》。他從第二期開始接手,增加了劇本的題圖、插圖和頁碼,美化了裝幀,改進了版面,擴大了容量。第一年出刊三期,共發表15部大戲、2個小戲,還編印了兩本《戲劇理論集》專輯。第二年,他不僅注重內頁的變化,更是對刊物封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鹽城戲劇”刊名,選用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字,用劇照組合封面,字體蒼勁有力,整個封面富有創意,令人耳目一新,別具一格,延續至今。從1985年至1988年,再從1998年到2006年,曹瀛具體負責《鹽城戲劇》編輯、印刷、校對、寄發的全過程,以及其他編輯事務。每期頁數都在140至200頁之間,每次清樣校對不少于4次,以及其他編輯事務。為此,他雖然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也得到了很多收獲。對他而言,每一次清樣校對、反復研讀就是一次業務學習的機會,既豐富了劇本的閱讀量,又使他對全市劇本創作情況有一個整體了解和比較。如今,他收藏從創刊到現在的所有63期《鹽城戲劇》,每一期作品都是劇作家精神苦旅的結晶,不但凝聚著劇作家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浸透著劇作家的審美、修養和情感,寄托著劇作家的抱負、信念和理想,也見證著鹽城戲劇事業的發展、壯大和繁榮。《奇婚記》《花大姑說媒》《難咽的苦果》《雞毛蒜皮》《太陽花》《十品村官》《三秀才》《大路朝天》等戲劇作品就是從這里起步,走出鹽城,走出江蘇、走向全國。《鹽城戲劇》也逐步辦出了品牌,形成了特色,受到了好評。
鹽城是戲劇創作大市,素有“現代戲之鄉”、“小戲之鄉”的美譽。然而我們也清醒地知道,鹽城的劇作家們,因為缺乏理論的引導和技巧的訓練,往往在發現、掌握了極為重大的題材和生活素材后卻無法駕馭和組織,很難創作出高品位、高質量的戲劇作品。整個戲曲創作群體在創作實踐中,深感理論的缺失,迫切需要切合本地實際的理論引導和技巧上的幫助,而曹瀛便是應運而生的這種人才。
1998年,市戲劇藝術研究所與市劇目工作室合署辦公,曹瀛服從組織安排,放棄了他駕輕就熟、十分癡迷的戲劇創作,全身心地開展戲劇理論研究。曹瀛盡最大限度地去吸取博大精深的美學和文藝理論及人文知識的營養,使自己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厚積薄發,寫出析理入微,剖情入理,令人首肯,沁人心脾的絕妙劇評來。經過他多年的努力,鹽城戲劇理論研究工作有了起色,取得了一些成就,填補了一些空白。
一是選擇突破點。如何選擇研究課題?是曹瀛首先思考的問題。作為市級研究所,更多的要求是實用性和指導性。于是,他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與專長,將“從美學的角度來關注當代戲劇創作”作為研究的課題和方向。他在《劇影月報》《藝術百家》《戲曲研究》《劇本》《海南師院學報》《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及四川外國語學院《英語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了《戲曲電視劇美學特征初探》《市場經濟與劇團改革》《論審美超越與戲曲創作》《論審美理想與戲曲創作》《論劇作家的審美感悟》《論戲曲細節的美學功能》《節奏:美在力度》《生活:美在發現》《重讀經典》《鄧小平文藝思想與鹽城戲劇創作初探》等論文,對戲劇美學理論作了專題研究與探索。他先后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高校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劇評70多篇,共計40多萬字,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是強化戲劇評論。鹽城是一個戲劇創作大市,也是一個戲劇活動較多的城市。之前每當鹽城出現好的劇目時,除了常見的一般性報道外,很少有大塊文章從理論的高度加以審視和總結,難以產生轟動效應。為了彌補這一不足與缺憾,曹瀛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在如何根據淮劇劇種的藝術個性和風格特征堅持“三小”原則(小人物、小事件、小故事)的創作方法中,他能從理論層面予以闡述、啟迪、引導劇作者。在鹽城市淮劇團獲取文華新劇目獎的優秀現代戲《雞毛蒜皮》的劇本初始討論時他就向劇作者提出:“既然定位在‘雞毛蒜皮’上,就必須選擇、安排小事件、小情節、小人物、小故事,以‘雞毛蒜皮’的小事,去反映折射大千世界的生活本質。”他的戲劇評論《凡人不凡小事不小——談現代戲〈雞毛蒜皮〉劇本創作特色》發表在文化部《藝術通訊》1996年第2期上。1998年江蘇省第三屆淮劇節在鹽城市舉行,曹瀛一邊參與評委活動,一邊感悟思考,一篇述評也隨之產生,《好戲令人喜問題發人思——觀摩江蘇淮劇節有感》發表在《中國戲劇》1999年第1期上;鹽城市淮劇團《十品村官》剛演出不久,他的劇評《“戀鄉情結”與〈十品村官〉》就在《中國戲劇》2003年第2期上與讀者見面;江蘇省淮劇團演出的淮劇《藍齊格格》參加江蘇省第四屆淮劇藝術節,他的戲劇評論《淮劇〈藍齊格格〉評析》刊登在《劇影月報》2003年第3期上;鹽城市淮劇團大型現代紀實淮劇《秋天的思念》參加2006年江蘇省第五屆淮劇藝術節演出,他的戲劇評論《一曲人生的贊歌——談淮劇〈秋天的思念〉中湯稚鳴形象的塑造》在《江蘇劇目》2006年第1期上發表;鹽城市淮劇團《半車老師》參加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演出,他的戲劇評論《內莊外諧味淡旨深——評淮劇〈半車老師〉的藝術風格》發表在《劇影月報》2015年第2期上;并編入《全國戲曲現代戲劇本創作經驗交流會暨北京市現代戲劇本創作研討會(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二十六屆年會)資料匯編》一書;江蘇省淮劇團演出的淮劇《小鎮》參加第二屆中國江蘇文化藝術節展演,他的戲劇評論《震蕩在心靈深處的鐘聲——評淮劇〈小鎮〉劇本創作的審美觀照》先后刊登在《劇影月報》2014年第5期和《劇本》《中國戲劇》2015年第1和第5期上。
三是選擇重點研究。總結創作經驗,研究成敗得失,闡明戲曲創作規律與美學原則成了曹瀛思考與評論的重點。他善于對劇作家與作品進行深度分析和理論升華,其筆下思辨的文字流瀉出對戲劇最深的熱愛。劇作家董輝、陳明、孫茂廷、孫智宏、徐新華等人的戲劇作品,他都曾在報刊上發表專題評論。如響水孫智宏創作上演的小戲曲《花大姑說媒》《吳二賴討田》《風雪之夜》《夫妻醉酒》《公雞做媒》《丫丫考零分》先后獲得文化部群星獎大獎、曹禺戲劇一等獎和優秀編劇獎等獎項,曹瀛對他的小戲創作成就從四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歸納,即“從平凡的人物和命運中塑造獨特的人物形象;從片刻的感受和聯想中尋找精巧的故事情節;從生活的礦藏和書本中提煉詩化的性格語言;從常見的事物和現象中開掘深刻的主題思想。”論文《審美的發現:從花大姑到蘇二娥——孫智宏戲劇人物賞析》在《劇影月報》2011年第4期上發表。對于鹽都陳明的作品,曹瀛長期跟蹤研究,頗有收獲。陳明執著于“三農”題材戲劇創作,他的大戲《雞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車老師》等作品多次獲得了“文華”、“曹禺”全國性大獎。根據他不同時期的戲劇創作所取得的成就,曹瀛都有相關論文在省和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他以《陳明“三農”題材戲曲創作的審美追求》為題,對陳明“草根意識的題材選擇、獨具魅力的人物塑造、寓莊于諧的風格展現、耐人尋味的主題開掘”的審美追求,進行深入地探索和總結,并在2012年第4期《劇影月報》、2014年3月22日《光明日報》上發表論文。曹瀛有兩篇評論陳明戲劇論文《凡人不凡小事不小——談現代戲〈雞毛蒜皮〉劇本創作特色》《關注我們的精神家園》編入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美在鹽城·論鹽城》叢書。
四是關注典型報道。在評論戲劇的同時,曹瀛還撰寫藝術通訊,專題介紹鹽城的藝術家和文化名人,對鹽城的戲劇作品及演藝人員的藝術成就和存在問題,亦能在理論高度上加以審視、剖析和總結。為此,他撰寫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如發表于1996年第2期和2003年第2期《中國戲劇》上的《梁國英:一個自強不息的好演員》《四次晉京演出一道人生風景——記江蘇省鹽城市淮劇團優秀演員王書龍》以及發表于《劇影月報》2003年第3期上的《情系舞臺執著追求——記濱海縣淮劇團團長、二級演員曹陽》等評介文章。此后,梁國英、王書龍先后都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曹陽也被評為一級演員。這是鹽城戲劇界的成就與驕傲,與曹瀛多年來潛心戲劇理論的研究,并使其理論運用到地方戲劇活動的實踐中分不開,也與他秉持理性標準,準確把握、及時引導、廣泛宣傳、中肯評價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戲劇理論研究是一項枯燥的、寂寞的、孤獨的事業,但是他一個人堅守了30多年。曹瀛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用自己的燭光照亮了別人。鹽城市先后在江蘇省乃至在國家級的重大戲劇藝術賽事活動中奪取的各項重獎、大獎的優秀劇目,無不滲透著曹瀛的心血和汗水,鹽城市整體戲劇創作的價值取向、題材的選擇、風格的把握無不受到曹瀛戲劇理論的影響。
人生的曲折是美麗的,美在于求索的過程。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曹瀛先后在省市和國家級刊物發表《鄭板橋》《瘋秀才外傳》《鶴鄉淚》《瀟灑跑一回》《原野》5部大型戲曲劇本、小戲小品10多個;其中電視小品《人與狗》獲1996年“中國劇協、青島經協聯誼杯”百優小品大賽入圍獎;大戲《瀟灑跑一回》獲1998年鹽城市新劇本一等獎、第13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二等獎、首屆中國戲劇文學獎銀獎、第二屆江蘇省戲劇文學獎提名獎;與劉振清合作的小淮劇《三請石爺》獲中國戲劇家協會舉辦的“首屆中國濱洲·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優秀劇目金獎及編劇、導演、表演等多項優秀獎;六場現代戲曲《鶴鄉淚》在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全國有獎征購電視劇電影戲劇優秀劇本活動中榮獲“作品入圍獎”。戲劇論文《從普希金扮演普希金說起》獲全國“TTC杯——跨世紀之光”征文比賽三等獎;戲劇美學論文《論劇作家的審美感悟》獲中國王國維戲曲論文獎提名獎;美學論文《美玉雜于頑石明珠出于老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美學思想初探》編入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第二屆“新視野”杯全國文學征文獲獎作品選》,并獲中國散文學會主辦的第二屆“新視野”杯全國文學征文論文二等獎;論文《試論先進文化內涵》編入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文化大視野》(第11卷),并在《文化大視野——全國群眾文化、圖書、博物論文集》中,榮獲優秀論文獎(最高獎);美學論文《孤獨:與美同行》編入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的《2010中國散文經典》,榮獲2010年度最佳散文獎;曾擔任第2、3屆江蘇省淮劇節評委;他十多次應邀參加全國性戲劇學術研討活動;2004年獲江蘇省文化廳表彰的優秀學術成果獎。他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莎士比亞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學學會理事,鹽城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歲月如歌,人生如戲。作為一個專業編劇和戲劇理論工作者,曹瀛時刻感受到創作的動力與壓力、甜蜜與苦澀、自信與彷徨、快樂與痛苦。他時常勉勵自己:“因為我追求,所以我快樂;因為我付出,所以我收獲;因為我擁有,所以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