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宏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00)
業務探討 BUSINESS DISCUSSION
教育 EDUCATION
淺論知行相悖,當代大學生德育認同中的矛盾
曹雪宏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00)
當代大學生德育認同中知行相悖的矛盾性日益突出,在思想上認同德育內容及理念,在實際行動上采取實用、功利至上的態度,不能完全甚至不會依照德育的理念為人處世之現象越來越嚴重。本文在對大學德育的概念、特性及功能解析的基礎上,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德育認同中知行相悖的矛盾性表現及原因,探討了如何解決大學生德育知行相悖的矛盾性,使大學德育走向知行合一的對策選擇。
大學德育;知行相悖;知行合一
Abstra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ident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in the thinking, the content and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are accepted, but the attitude of practical and utilitarian supremacy in the practical action is not even more serious than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ory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 moral ident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solve the contradictory trend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 i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The knowledge and the line are contradictory;Unity of knowledge and work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德育承擔著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重任,是大學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和基本保證。要深刻理解并踐行大學德育的新內涵,破除大學德育中知行相悖的矛盾,我們的首要任務便是理清大學德育的內涵與外延,分析理念層面的大學德育與實踐層面的大學德育的矛盾性原因,闡述實用、功利主義至上的危害,并提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大學德育理念。
“德”有智慧、正義、熱情愛智之意;有誠實、謙和、有禮節之涵,有崇高遠大的理想人格之本性,亦有從基礎做起的細微道德之方。
“育”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原意是指婦女生育孩子,本意是指孕育、養育,是一種由內向外的過程。
“德”與“育”同時而語,則我們可理解為智慧正義的個體,從細微做起發自內心的追求實現崇高理想遠大人格的過程。
就概念而言,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是對個體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對其他各育起著靈魂導向的作用,是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證。
大學德育是在德育內涵基礎上的細化,是德育的分支,故而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證對大學德育同樣適用,大學德育的首要功能依舊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只是此時的“人”已然細化為“大學生”。大學德育的本質內涵是“先進性”,即大學德育向大學生所傳遞的內容要適應當前社會需要,核心問題是“堅持什么方向”,即“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由此,我們可將大學德育理解為一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追求崇高理想實現遠大人格的科學。對于大學德育,我們可作出如下定義:大學德育是高校依據社會有關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要求,對大學生施加系統影響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本質上具有學科知識所沒有的情感性、情景性和踐行性。
方向性、現代性、科學性、適應性、整體性是大學德育的五大特性。
大學德育的方向性是指大學德育要堅持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從方向上為大學德育內容的現代性、科學性、適應性和整體性提供根本保證。
大學德育的現代性是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德育實踐過程中對傳統德育的思辨,是一種批判的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倡導以人為本,因而人是實現大學德育現代性的核心。德育的現代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二是對外來文化的兼容并包。實踐表明,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是各種文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永葆活力的力量源泉。在批判的基礎上,大膽吸收異域文明的優秀成果為我所用,建立與時俱進的德育理念是現代德育的必然要求。大學德育現代性的根本問題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追求大學德育的現代性并不意味著對傳統德育的徹底否定,他是基于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一種“揚棄”的過程,不能也不會脫離我們當下的社會現實,否則將會走上歷史虛無主義道路。科學性是大學德育現代性的根本保證。大學德育是一門科學,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和相關領域,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拒絕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是大學德育為社會所接受的前提,也是大學德育現代性的根本保證。大學德育的適應性分為社會適應性和個體適應性兩個方面。社會適應性首先是指大學德育要適應社會意識形態、主流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發展變化的要求。其次是指大學德育要面向社會實際生活,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第三是指大學德育要具備前瞻性發展眼光,能夠準確的預測社會發展趨勢,并以此為基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幫助大學生形成一些未來生活必備的新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個體適應性是指大學德育應該尊重大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動機,適應大學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將大學德育內容以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大學生,達到在道德主體多元化背景下追求德育效果個性化的目標,實現大學德育的最終目的,使大學生由意識層面的道德認同向行為層面的道德實踐轉化。整體性是大學德育的另一大特性。從宏觀上分析,德育包括社會德育、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等眾多子系統,學校德育是德育系統的一部分,大學德育更是學校德育組成部分中的一個支點,單靠大學德育無法達到德育的終極目標,在大德育環境下,大學德育需要與社會德育、家庭德育有機銜接,形成合力,最終使大學德育達到最佳效果。大學德育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大學德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和手段等要素上。既要體現以大學生為本,著眼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要體現提升大學生實際生活水平;大學德育方法和手段要以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前提,制定形式多樣的大學德育活動,以科學的方式呈現于大學生的視野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德育行為。
大學德育的方向性、先進性、科學性、適應性、整體性這五大特性,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構成了大學德育現代性的科學內涵。
德育之聲,尤其是中國高校大學德育之聲,從未在人們耳畔沉寂。大學德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滿足大學生的德育需求并啟發大學生道德覺醒,規范大學生道德實踐,引導大學生道德成長,培養其健全人格,提升其價值認識,完善其社會理念。
在人們道德價值觀念日趨多樣化的社會改革和轉型的當代社會,社會道德標準的失范和無序使人們陷入了各種利益和道德的沖突中,面對各種社會思想潮流的沖擊,大學德育既不能走一元社會強制灌輸的老路,亦不能走放任自流的新路,否則將導致道德虛無主義。
大學生在接受大學德育的時候,首先是從思想上對大學德育內容進行了理性分析,擇其善者而從之。總體而言,當代大學生對大學德育的內容與理念是呈肯定態度的。且大學德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滿足大學生的德育需求,啟發大學生道德覺醒,規范大學生道德實踐,引導大學生道德成長,培養其健全人格,提升其價值認識,完善其社會理念,最終達到對大學德育內容的認同。盡管觀念上的認同與行動上的實用至上是相悖的,但不少大學生依舊持有并踐行這種本質上是實用主義和個人功利主義至上的矛盾的德育價值觀。
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概而言之,大學德育當前所處的尷尬境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大學德育內容的滯后性。大學德育內容教條化,導致了大學德育要求與社會實踐相背離,大學內,教育觀念潛移默化的從本質上影響學生如何做人,社會上種種現實又讓大學生們以“各人自掃門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而替代了潛意識中的大學德育理念,這便進一步使得大學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引發了具備較高認知能力的大學生對大學德育理論正確性與合理性的質疑。
其次,有待商榷的大學德育方式更是造成大學生德育行為中知行相悖矛盾性的因素之一。大學德育存在著專門化和知識化傾向,說教、灌輸式的教學成為知識化德育課程最簡便易行的方式和手段。大學德育過度依賴或注重于說教、灌輸式的德育方式或手段,教師往往會把社會規范所要求的一套固定的品德用說教、灌輸等方法傳授給學生,造成大學德育方式與大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教育嚴重脫節,在價值觀念上極易使大學生產生功利化、庸俗化傾向。
然后,受到了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多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理發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備了成年人的體格及種種生理機能,但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這一身心特點決定了大學生的“三觀”并未真正定性,人格也處于形成中,面對社會沖突及生活事件,需要做出價值倫理判斷時往往會搖擺不定,從而為他們在大學德育認同上的知行相悖提供了培養基。
再有,優秀傳統文化的缺失是大學德育知行相悖的文化因素。大學德育思想追根溯源,是對中華傳統儒家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優秀傳統文化與外來侵入文化并存,文化市場上的良莠不齊,影響著大學生的德育觀念與德育實踐,尤其是實用功利主義文化的入侵,這無疑大大削弱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大學德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大學生成為真正的“人”,這個“人”不單是指一般的社會公民,更是指具備理性思維能力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對此,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優化大學德育效果。
首先,大學德育內容要防止假大空,做到真善美。所謂真。就是要說實話,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普及,大學生信息渠道多樣化,“唯師論”的時代已被“唯實論”所替代,與其照本宣科的談大學德育,倒不如與大學生一起討論當前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負面問題,使大學德育回歸大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學會運用理性的思維辯證的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善,就是要以愛心來關注學生,關注學生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正確的處理。所謂美,就是以高尚的情操影響學生,以“潤物細無聲”的理念從潛意識中教化學生。其次,要避免德育形式單一化,避免照本宣科的說教,讓德育回歸實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有目的的開展多樣化的德育教育活動,優化大學德育效果。
如果大學德育游離于大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其理念必將空洞無用,內容必將過于空泛,鑒于此大學德育應該以人為本。《史記·管晏列傳》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空泛的大學德育必不為大學生們所認可,大學生是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若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調動一切可調動之力,著力解決大學生們所關注的問題,大學德育效果則會事半功倍。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較為突出,大學德育卓有成效的運行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健全的法制體系是社會穩定的必要保證。追根溯源,德育的本質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弘揚傳統文化,在渾厚的中華文明根基的基礎上及穩定的社會環境大背景下,為德育效果的最優化提供內在文化與外在環境支持。
《論語·衛靈公》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當今中國正處于從傳統道德向現代道德的轉型期,新舊道德交織在一起,德育中“知行相悖的矛盾性”現象較為突出,“不修德,不講學,不徙義,不善不改”的現象較為普遍,對此,將大學德育內容與理念切實落實到完善大學生人格修養自我提升的基礎上,是當代大學德育的目標之一。
[1]陳垠亭.大學德育現代性的科學內涵[J]中國高等教育,2014,(11):16-18.
[2]梁彥超.以德主教:儒家德育思想之內涵與當代價值[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4):112-115.
[3]高竟玉.大學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J].教育與職業,2015,(22):56-58.
[4]邱艷萍.知行相悖:當代大學生德育認同中的矛盾性[J].繼續教育研究,2015,(8):93-96.
[5]廖芳玲,王學川.大學德育功利化的危害和根源[J].湘潭大學學報,2010,(11):72-73.
[6]李許峰.大學生德育實效性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
[7]何俊.中華文化認同視野下的高職大學生德育教育路徑探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5,(06):71-74.
[8]德育要基于大學生的認同與人際溝通[J].中國高等教育,2009,(20):63.
[9]王宇航.基于大學生認同與人際溝通的德育工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4):113-115.
[10]邱海鋒.論大學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構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7.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Wnowledge and Line and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 Moral identity
Cao Xueho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業務探討 BUSINESS DISCUSSION
G641
A
1003-2177(2017)05-0048-04
曹雪宏(1992—),女,漢族,陜西寶雞人,河北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15級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