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光
意蘊深遠的《12堂文學閱讀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系王蒙、王安憶、陳思和、周振鶴等學貫中西的大家領讀《紅樓夢》《悲慘世界》等中外文學巨著時的心得筆錄。書中,這些大家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帶著我們共同徜徉于這些文字盛典里,分享閱讀感受,揭示宏大主旨,用經典的精神力量,伴著我們一路溫暖前行。
本書以各自獨立的章節,對12部精心遴選的“經典中的經典”,分別從文學、歷史、道德等不同層面,進行著深入淺出的解讀。賞讀全書,既可以穿越歷史迷霧,品味這些人類史上永恒經典的文學巨著的魅力,領悟曹雪芹、雨果等文學巨匠深沉博大的思想潤澤,還可以沉浸于《史記》厚重的歷史表述里,感受著中國歷史的古老與文明,并且還能在《傅雷家書》里洞悉世道人心,明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尤其是通過王蒙等大家個性化的解讀,中外的歷史和文化,時代的風云與變遷,社會的文明和道德,人性的幽微與光輝,都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讓人記憶猶新的是,林黛玉、賈寶玉、冉阿讓、愛瑪……等古今中外一個個不朽的經典形象;黛玉葬花、冉阿讓自首、愛瑪的情感墮落……這些一個個令人難忘的文學橋段,亦如過電影般地逐一浮現。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乃至一聲幽怨和嘆息,都仿佛透過寂寥蒼穹,在潛滋暗長中直抵我們心靈的深處。這種濡染,讓我們記住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賈寶玉的行為偏僻性乖張,冉阿讓的仁慈和善良,愛瑪的愛慕虛榮和好幻想;同時,對于產生了這些經典形象的紛繁時代,以及鑄成他們性格命運的社會成因,也都有了深刻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而言,解讀《紅樓夢》等文學經典的現實意義,其實已然超出了這些經典本身所散發出的文學魅力。這場解讀,不僅賦予了人們精神境界上的提升,而且還可以從中捕捉中西方文化斑斕多姿的文明密碼,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文學和精神上的雙重陶冶。
作為著作等身的作家,以及思想銳利的國內著名高校的教授與學者,王蒙、王安憶、錢理群等人深入這些宏篇巨著里,憑著對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理解,結合自身多年的文學實踐和理論探尋,用豐富的學識和見解,從不同的領域和角度,對自己喜愛有加的經典篇幅,都予以了精妙的解析。比如,王蒙對《紅樓夢》反封建主題思想的探究,以及對林黛玉、賈寶玉性格命運的分析,在一一比對考量中,總是不愿茍同的給出了自己的理論判斷,顯示出嚴謹的治學情懷。而通過他這種條分縷析,紅學的魅力竟在不期然間,越發樸實而真切地呈現出來,進一步激起了人們綿綿不盡的遐想。再比如,王安憶對《悲慘世界》美學思想的揭示,以及深入主人公冉阿讓內心世界,對其思想上的蛻變即是其內心苦修的細致評析,既環環相扣,又評議到位,對于我們了解這部著作的深刻主旨,同樣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通過這場解讀,我們有幸領略到了王蒙的博學和睿智,感觸到了王安憶的縝密和細膩,洞悉到了錢理群的犀利和獨到,以及葉永烈的廣聞和博記。
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確,不同的人看同一部經典作品,由于思想境界、學識水平、文學鑒賞上的高低與分野,總是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見解。但名家拆解文學經典,由于他們的領悟力和專業素養底蘊較厚,既能在博采眾長中去偽取真,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又能結合自身所長,在觸類旁通中生發出獨到而精準的價值判斷,最終使他們的解讀為普羅大眾普遍接受。
故而,《12堂文學閱讀課》集中開啟了文學大家和學界精英解析中外文學經典的先河,讓大眾沉浸在這些精神寶庫里,感受著人類思想的雄渾與高遠,用知識的瓊漿滋養心靈,豐富著人生閱歷,使我們的生活在縷縷書香里,充滿了盎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