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薊
人生易老天難老。這是一條人人平等、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古往今來,蕓蕓眾生,從平民百姓,到帝王將相,每個人都要經過少年、青年、老年這幾個年齡段。除非意外,再富貴、再偉大的人,也會變老,終將老去。因此,人們對“老”,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而要學會坦然面對。
有人說,老年人要有承認老的心理、不服老的心態。這話不無道理。只是,心態再好,也改變不了白發一天比一天多、皺紋一天比一天深、體能一天比一天弱的事實。這一點,我有切身體會。如何才能安度晚年,怎樣才是老有所樂,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需要明智回答的話題。身邊有些老年人,尤其是從行政崗位上退休的老人,認為自己忙乎一輩子,除了有點管理經驗,別無一技之長,既做不了什么事,也沒合適的事做。于是,長年累月,春來冬去,不是無休無止,把時間耗在麻將桌上,便是無所事事,把自己關在家里頭。如此這般,不單是浪費生命,而且是隱形痛苦。
近日讀報,一則介紹英國老年人樂度晚年“秘訣”的消息,吸引了我的眼球:克拉克夫婦、雷伊·吉布森夫婦、徹麗·哈克、克里西·李等,都是退休多年的古稀老人,退休后,他們有的感情深深,加入提供上門看護寵物服務的活動;有的信心足足,用心設計生產女式泳衣;有的熱情滿滿,投入平均每周一天的志愿活動;有的喜氣洋洋,隔三差五參與樂隊演出……他們活動的內容不同,但都深刻感受到“被需要”的快樂。
如同衣物、家具等一樣,只有被人穿戴、被人使用,才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人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自我、喪失信心。每一位老干部、老職工,或多或少都積累了好經驗、潛藏著正能量。倘能盤活用好,找到“獻余熱”的路徑,何愁沒有“被需要”的機會。換言之,對多數老年人而言,不是沒有“被需要”的機會與可能,而是缺少“被需要”的信心和勇氣。如,有的放不下架子,有的太顧及面子,總以為自己曾經是發號施令的領導,現在雖然退休了,也不能失去自尊、降低身份。否則,豈不“太掉價”“太自賤”了。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開國將軍甘祖昌,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頭部三次負重傷,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使他難以再做領導工作,組織上建議他到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去長期休養,可他卻要求回鄉務農,被人們尊稱為“將軍農民”;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捐贈給國家,成為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北京市昌平區離休干部閆穎,是一名有著67年黨齡的老黨員,離休30年來,她一直是社區的“活躍分子”——單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優良傳統教育,就做過200余場,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宣講奶奶”。如今,85歲高齡的她,依然是昌平區老干部宣講團成員、城北街道二街社區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她說,“攬了這些事兒、干了這些活兒,我沒有覺得累,反倒覺得越來越年輕了。”
離退休老年人,“獻余熱”也好,“被需要”也罷,都是件延年益壽、老有所樂的好事。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忙比閑好”,適度忙碌的人,壽命比游手好閑者高出29%。美國《職業健康心理學》雜志刊載的論文顯示,退休后仍然忙碌的人,身體和精神狀態好于完全停止工作的人,前者罹患重病的幾率低17%,精神健康測試得分高31%。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程書鈞的話說,退休后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做,讓生命處于停滯狀態,身心機能都會下降。
人生有老年,奉獻無黃昏。“被需要”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只要身體許可,老年人應當積極創造條件“被需要”,這樣,對社會,是小小的奉獻;對自己,是大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