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法總則》第185條首次提出了對英雄烈士名譽的保護,但是該條款卻引發討論,主要原因是當對英雄人格利益保護時,可能出現與之相對應的憲法下另外兩個基本權利的沖突,即言論自由權和平等權。如何在憲法視野下理解《民法總則》第185條,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關鍵詞 英雄烈士 人格利益 平等權 言論自由
作者簡介:徐瀅朝,江南大學法學院2015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55
一、對《民法總則》第185條的解讀
《民法總則》第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有觀點認為,此條款只規定了“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保護,卻沒有將一般自然人納入進來,將兩者進行差別對待,有違反“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憲法基本原則之嫌。如何理解該條款所保護的人格權與平等權的沖突?我們不妨先對該條文進行剖解:該條文所保護的主體是“英雄烈士”。何為“英雄烈士”?這個概念已經不再僅僅是日常用語,而是被我國現在法律體系賦予法定意義。“革命烈士”、“烈士”均為法律術語。根據《烈士褒揚條例》“烈士”即為中國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的杰出戰士,既包括新中國成立前為民族解放事業獻出生命的杰出戰士,也包括新中國成立后為建設社會主義做出犧牲的杰出戰士。“易言之,該條中的‘英雄烈士等既包括‘革命烈士,也包括‘烈士。‘英雄烈士可以視為‘革命烈士和‘烈士的上位概念” 。該條款中沒有用頓號將英雄與烈士隔開,英雄可作為烈士的修飾語。至于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采用列舉的方式羅列出來,并沒有采用“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的形式,是因為兩種表示所代表的含義和針對的主體不同。我國新通過的《民法總則》第109條專門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受到保護;第110條明確規定自然人所享有具體人格權。當上述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請求損害賠償的方式獲得保護。在自然人死亡之后,其民事權利能力終止,不再享有民事權利,但是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精神性的人格利益并不會隨之消失,基于對死者近親屬及公序良俗考慮,在民法仍有保護的必要。
由此可見,“姓名權,肖像權等”權利是對有生命的自然人而言的,而作為權益的“姓名,肖像,名譽等”則是針對已失去生命的主體而言。
此外,從上述規定可知一般的自然人死亡之后尚有對其姓名,肖像,榮譽等方面保護的必要,更不論英雄烈士。對于第185條“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該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房紹坤認為“只要侵害了死者的人格利益,就會產生侵權責任,無論該侵權行為是否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近親屬均有權要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而是否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只是衡量侵權情節的一個考量因素” 。也即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只要存在讓其近親屬有遭受侵權之嫌或者已經造成其近親屬所認知到的侵害時,便可提起訴訟。梁志平教授在解讀原來的《民法通則》第101條時認為只有以書面或者口頭的形式公然捏造事實,籌劃他人人格,或者侮辱、誹謗他人并且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名譽權,梁教授特別強調“造成一定影響”在認定侵犯名譽權上的重要性。換言之,并非任何形式的侮辱,只要一經實行就可以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必須以造成一定影響為構成要件,以免造成濫訴的現象。
筆者認為,這里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也應該作為能夠使用該條款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予以保護的構成要件。沒有該要件只能依照一般自然人死后人格權利的保護條款進行維權,而非僅僅將其作為一個考量因素。考慮到對英雄烈士的保護更加注重的應該是對全社會精神支柱的保護,所以更應該側重的是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只有當損害公共利益時,才能適用該法條,可以此為據提起訴訟。當對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損害尚未達到損害公共利益的程度,其近親屬可以通過一般的保護自然人死后的人格利益的條款維護權利。
二、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護與憲法中的平等權
讓我們的視野回歸到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護與平等權的沖突問題上來。《憲法》第33條明確規定“中國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憲法上的平等權換言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同等條件同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同時同等對待不意味著一律平等,差別對待也不意味著不平等。在具體考慮憲法所涉及的平等問題時涉及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對主體的判斷。認定不平等對待行為必須是否是同一主體做出的;第二步,是對差別對待的對象的判斷。進行差別對待的兩個個體或者群體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第三步,是對差別劃分標準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判斷。找到予以差別對待的兩個主體之間的特征差異,找出不平等對待的著眼點,即分析是以哪一特征為標準進行的劃分。而這種劃分背后應該有其所保護的特殊利益或者法理依據所在。 根據此判斷步驟我們可以推論出:
首先,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護和對自然人死后人格利益的保護進行不同對待都是由《民法總則》做出的規定,也即由全國人大這個最高立法機關做出的“差別對待”,滿足第一步同一主體做出的條件。
其次,對于英雄烈士和自然人兩個群體之間不存在可比性,存在的共同點就是同屬于中國公民并需對他們的人格利益進行保護。
最后,對這兩類群體進行不同對待的著眼點是對公共利益的保護。以是否會對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影響這一特征為標準進行的劃分。既能夠通過這個步驟找出差別對待的依據,就不能認定為這樣的規定違反憲法中平等保護的原則。《民法總則》第185條可以認為是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做出的注意規定或特別提醒。而做出這樣差別規定的原因是英雄烈士所代表的英雄事跡及其代表的精神和形象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在革命事業中所積累的歷史記憶,蘊含著民族情感和歷史情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基于此,我們有必要予以更加有力的保護。既然是注意規定而非例外條款則該規定并不違反憲法平等權這一基本權利。endprint
三、與《憲法》言論自由之間的衡量
當論及該條款與言論自由可能存在的沖突時,兩者之間的引發沖突的導火索是語言表現形式。對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人格利益的損害主要是通過發表此類言論并借助現代互聯網及網絡媒體的迅速傳播造成的。“一方名譽受到貶損總是另一方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副產品” 。所以,當討論到對人格利益名譽權的保護時總會引發對言論自由的討論。當對英雄烈士的功過討論時我們是否完全禁止一切對其名譽不利的言論呢?我們以前段時間熱議的“狼牙山五壯士名譽權案例為例”進行討論。本案是由網友在網上發表的針對狼牙山五壯士的不當言論引發,該言論引起了時任《炎黃春秋》執行編輯的關注,并且其隨后發表了一篇名為《小學課本<狼牙山五壯士>有多處不實》的文章。出人意外的是,最終被法院以損害名譽判處該編輯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由于該案因討論歷史人物事跡而招致名譽權訴訟而瞬間引發輿論軒然大波。將案件置于憲法視野下,我們看到的是當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發生沖突時,法院傾向于保護名譽權。這樣的權衡真的是正確的嗎?我國《憲法》第3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對于言論自由的保護在國際社會也早引發關注。其中著名的“沙利文訴《紐約時報》一案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稱之為“沙利文原則”的規則(即對公眾人物主要出于非惡意,可以無限的質疑和批評而不為誹謗) 據此,我們是否也可以推論出,只要不是出于惡意的詆毀歷史人物、英雄烈士等所代表的精神以及所蘊含的民族情感,而是出于學術研究或者出于合理的質疑、追本溯源及探究事實等正面的研究并且能夠說明其出發點是善良公正純潔積極的,就不認為是對英雄烈士的詆毀,即使這種言論有所偏激或者缺乏強有力的證據。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早在1982年“競選誹謗案”中對“事實”與“見解”進行了區分:“事實是數據統計,實踐的過程或受引用的言論等客觀信息;見解是發言人的主觀價值判斷。法院可以對客觀事實提出準確度要求,對于主觀見解發言人,則必須被允許暢所欲言” 。根據該觀點我們認為,基于個人針對英雄烈士所發表的不具有惡意詆毀性的言論,我們應該讓其暢所欲言,讓公眾有權利知曉這些言論,唯有這樣真理才能越辯越明。我們應該相信只是對歷史某些小細節真實性的討論,即使含沙射影到英雄烈士所代表是民族精神,那對其的形象也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兩者應該是相得益彰的,不能過于神話歷史上的英雄烈士,因為他們也是普通人,在成為英雄烈士之前也同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對這些邊角的展現只會更加豐富英雄烈士的人物形象,而不會摧毀英雄人物的人設。正如梁志平教授所言“只要不是惡意捏造事實,揭人隱私或者無端謾罵,批評的天地廣闊無際”那就是在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言論自由并非只允許歌功頌德,一團和氣。毋寧說,他的真意更是要保護種種批評的言辭和令人不快的見解” 。所以當涉及到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保護問題時,我們不能因為《民法總則》為此做出的特別保護規定而濫用這種實體法上的權利,更不能將其作為扼殺一切討論英雄烈士事跡的“利器”。為了達到一種良性的循環,就應要求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應該更加謹慎小心的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到這背后人格尊嚴人格利益與言論自由這兩種基本權利的沖突,找出平衡點,做出公正的裁判。畢竟言論自由在任何一個憲政發達的國家,都具有崇高的價值和重大意義。在追求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道路上,我們當然更不能忽視言論自由。
四、總結
《民法總則》第185條規定的對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護的條款依然是貫徹憲法所規定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的原則,是在各種利益衡量的條件下所做出的特殊保護,并不違背平等權,民法發其他規定同時也為一般自然人死后人格利益的維護做出較為完備的規定;當在審理涉及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護的相關案件中,我們不僅應該進行細致的個案衡量,更應該借助個案宣揚法的價值和整體價值導向,深刻把握該條款的實體法含義及背后所保護的價值。當與憲法中另一基本權利——言論自由發生沖突時,在兩者之間找出平衡點,才能讓言論自由有更加肥沃的生存土壤,才能讓英雄烈士名譽的保護更深得人心。
注釋:
遲方旭.如何理解英雄人格利益民法保護制度.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
房紹坤.英雄烈士人格權益不容侵害.檢察日報.2017.
梁志平.名譽權與言論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與輕重.中國法學.2006(2).
陳征.我國憲法中的平等權.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0(5).
崔玉芳.法律視野下的英雄名譽權保護.國防參考.2015.
張千帆.西方憲政體系(下冊.歐洲憲政).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427-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