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 姜治仲 閔捷

【摘要】 目的:探究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G)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并進行安全性分析。方法:以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1-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患者行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PCABG)進行治療,研究組患者行OPCABG進行治療,比較分析兩組患者術中靜脈橋血管遠端吻合口數、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重癥監護病房(ICU)入住時間、術后心房纖顫持續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發生率,并隨訪2個月統計死亡率和經冠狀動脈造影復查,旁路移植血管通暢度情況。結果:兩組患者靜脈橋血管遠端吻合口數和術后治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ICU入住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心房纖顫持續時間>10 min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有急性心梗、急性腎衰、腦梗塞、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發生,但研究組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后比較,研究組死亡率為3.70%,低于對照組的14.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冠狀動脈造影復查,研究組乳內動脈橋通暢54例(100%,54/54),大隱靜脈橋通暢52例(96.30%,52/54),對照組乳內動脈橋通暢48 例(88.89%,48/54),大隱靜脈橋通暢46例(85.19%,46/54),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OPCABG用于冠心病的治療,臨床療效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低,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 非體外循環; 冠狀動脈; 旁路移植術; 冠心病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2.0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2-0035-02
冠心病是老年群體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其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1]。目前常用治療手段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由于常規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PCABG)創傷加大,常引起炎癥反應和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動脈血管狹窄,術后恢復較慢,同時易引起嚴重的并發癥,不利于高危重癥患者的治療,故尋找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成為了醫務人員的首要任務[2-3]。微創搭橋術順勢而生,其中以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G)較為常見,該種手段創傷小,療效較高,臨床應用比例逐漸上升,但其療效和安全性仍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4]。故筆者所在醫院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以行PCABG為對照組,探究OPCABG用于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并進行安全性評價,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冠心病的患者108例為對象,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54例,男26例,女28例,年齡49~79歲,平均(61.83±1.46)歲,體質量50~88 kg;心電圖顯示,心房顫動18例,心房撲動22例,頻發室性早搏14例;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15例,頸動脈重度狹窄6例,高血脂18例,慢性阻塞性肺炎3例。研究組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齡48~80歲,平均(63.21±1.64)歲,體質量48~87 kg;心電圖顯示,心房顫動16例,心房撲動21例,頻發室性早搏17例;合并高血壓13例,糖尿病14例,頸動脈重度狹窄5例,高血脂20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例,直腸癌1例。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進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對照組行PCABG對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患者經全身肝素化后,從升主動脈和右心房插管從而建立體外循環,灌注含鉀冷血心肌保護液在阻斷升主動脈后,在心臟停搏后進行大隱靜脈橋血管遠端吻合操作,手術中保持鼻咽溫度在31℃左右,然后行左側乳內動脈與前降支吻合操作;隨后使升主動脈開放,在心臟正常跳動后,通過側壁鉗部分鉗夾升主動脈進行大隱靜脈橋血管近端吻合操作。研究組行OPCABG進行治療,具體操作為:患者在全身半量肝素化后切開心包并使之懸吊,充分暴露心臟后,通過心臟組織固定器等局部固定心臟,進行大隱靜脈橋血管遠端吻合操作,然后利用側壁鉗部分鉗夾升主動脈進行大隱靜脈橋血管近端吻合操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靜脈橋血管遠端吻合口數、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重癥監護病房(ICU)入住時間、術后心房纖顫持續時間>10 min的例數、呼吸機輔助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發生率。術后對患者進行2個月的隨訪調查,統計死亡率,經冠狀動脈造影復查后,進行旁路移植血管通暢度觀察[5-6]。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后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靜脈橋血管遠端吻合口數和術后治療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ICUA入住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心房纖顫持續時間>10min發生率等方面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均有急性心梗、急性腎衰、腦梗塞、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出現,研究組總發生率為7.4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隨訪后結果比較
隨訪2個月,研究組死亡2例(3.70%,2/54),對照組死亡8例(14.81%,8/46),對照組死亡率明顯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冠狀動脈造影復查,研究組乳內動脈橋通暢54例(100%,54/54),大隱靜脈橋通暢52例(96.30%,52/54),對照組乳內動脈橋通暢48例(88.89%,48/54),大隱靜脈橋通暢46例(85.19%,46/54),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endprint
3 討論
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通過旁路移植術治療的患者也相應增多,PCABG和OPCABG逐漸成為主要治療手段,由于OPCABG無需經過體外循環,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心臟停搏對心肌組織的損害,提高了臨床治愈率,因此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率呈上升趨勢[7-8]。有研究表明,OPCABG相比于PCABG能夠有效縮短ICU入住時間時間,提高血管通暢率,同時能夠減少患者急性腎衰、呼吸系統紊亂等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9]。但手術過程需壓迫心臟,容易導致心排血量降低,出現心律失常或心梗發生,因此,術前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通過冠脈造影光盤確定合適的橋血管、靶血管、搭橋順序和方式等保證手術治療的順利進行[10-11]。同時應注意固定心臟要輕柔,維持患者良好的心率和血壓,在靜脈橋血管進行吻合時,需注意先做近端吻合,再與前降支吻合,利用心臟組織固定器和適當調整手術床的位置使患者充分暴露靶血管,已達到準確選擇靶血管吻合位置[12]。
本次研究,筆者所在醫院選擇108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PCABG為對照組,探究OPCABG用于冠心病的療效并進行安全性分析,結果表明,兩組靜脈橋血管遠端吻合口數和術后治療時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ICU入住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心房纖顫持續時間>10 min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進行2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研究組死亡率為3.7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冠狀動脈造影復查顯示,研究組乳內動脈橋通暢54例(100%,54/54),大隱靜脈橋通暢52例(96.30%,52/54),對照組乳內動脈橋通暢48 例(88.89%,48/54),大隱靜脈橋通暢46例(85.19%,46/54),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顯示,OPCABG用于冠心病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比較,兩組均有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發生,但研究組總發生率為7.4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OPCABG相比于PCABG,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OPCABG用于冠心病的治療,臨床療效確切,可靠安全,具有廣泛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沈立,楊文鋼,黃日太,等.并行循環下不停跳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5,13(5):449-452.
[2]張繼倬,韓露,陳興華,等.70歲及以上老年患者體外循環與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17):2033-2035.
[3]金希冬,周恩濤,劉大治,等.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冠心病32例體會[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2):169-171.
[4]劉勝中,譚今,向波,等.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冠心病的療效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6,13(1):19-25.
[5]劉韜帥,陳寶田,董然,等.高齡患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252例臨床效果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36):2903-2905.
[6]屈云飛,孫曉寧,張紅強,等.預防應用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在低射血分數患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臨床研究[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5,35(7):1344-1350.
[7]何占鰲,王勇濤,張冉,等.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6,25(2):122-124.
[8]胡國智,羅萍.體外循環和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療效對比觀察[J].醫學綜述,2015,21(10):1856-1857.
[9]劉勝中,譚今,于濤,等.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高危冠心病的療效評價[J].重慶醫學,2017,46(10):1323-1325.
[10]張欣,高長青.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2016,45(11):180-183.
[11]孫耀光,佟宏峰,歐陽小康,等.80歲及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手術的療效[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6,35(11):1168-1171.
[12]朱雅萍,魏金聚.冠心病患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中麻醉管理的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3):158-160.
(收稿日期:2017-0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