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萬通+李昌花
語文教學中的“感悟能力”其實質就是對詩文、人事、客觀景物等的理解能力,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讀書??梢哉f,“感悟能力”就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生命所在,是溝通讀者與作者以及社會生活的橋梁。語文教學所具有的多元性使得作為思維和運用工具的語文,在培養學生“感悟能力”方面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課就要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尤其是以培養各級各類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中等職業教育的語文課。我認為教學中更要“悟”字當頭,積極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那么,如何培養中職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閱讀
文章所包涵的各種信息都是通過其構建材料——語言文字進行傳遞的。而要想獲得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就必須閱讀。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表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只有通過反復閱讀,才能對文章所表達的內容有所理解,才能獲取文章所包涵的主要信息,也就是通過反復的口誦,多次的心悟,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讓學生不僅要讀懂課文,還要讀懂作者,進而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洞察作者的內心世界。而對于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相對薄弱的職業高中的學生來說,朗讀更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語文課堂上必須要求學生放聲的讀,細細的讀,有重點的讀等形式,要讀出情趣,讀出神韻,體會感悟字里行間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中的幾段對話,只有讀出適當的語氣,適度的語調,恰當的節奏,才能從趙太后與觸龍的不同處境設身處地地體會其心緒及情態,從而體會戰國策中人物語言的惟妙惟肖。
二.思考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了使自己學得不糊涂,學得不累,就必須要“思考”。有了思考這一過程,學生對閱讀就有了一個更深刻、更高層次的認識。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語文教學已失去了其獨有的魅力。拘泥于課文,因循于教參,一味的死記硬背,而無獨創分析,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苦。但對于職業高中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脫離應試教育的束縛,不受高考指揮棒的指揮。鑒于此,我們就應大力發展中職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應發散學生的思維,多問一些為什么,不要用一個答案或一個結論來框死學生,禁錮他們的思想。例如《荷塘月色》中的“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一句,那就不妨想一想,不在“今晚上”的時候,作者也同樣感到自由嗎?“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那就不防想一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作者都高興做嗎?白天里一定要說的話,作者都高興說嗎?這樣的多問多思,往往能揣摩出作者的弦外之音,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樣反復訓練、培養,無形之中,學生的感悟能力就提高了。
三.實踐
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就體現在他的實踐性中。學生感悟能力得以產生和提高的最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去體會,去領悟。語文教學的實踐包括課堂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兩方面,課內實踐包括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訓練。在這些訓練中,一定要突出能力培養這一主流。也就是說,從閱讀中學習閱讀,從寫作中學習寫作,從口語交際中學習口語交際。如對判題,選擇題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分析題,問答題的解答要獨立思考,有創見。同時還需多組織一些表演,即興演講,“應聘模擬”等,鍛煉同學們的膽量,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對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每個中職生都應給具備較強的感悟能力,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特別重視學生感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要變講為引,變引為悟。在閱讀中感悟,在思考中頓悟,在實踐中領悟,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有效的對學生的感悟能力進行訓練,給學生提供感悟能力訓練的平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進而全面提高素質,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追求語文教學的三理念《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滕宏江
2.怎樣在職業中學語文教學中體現“領悟”教學《考試周刊》蔡亞平
3.初中古詩文教學 方法淺談《中學生優秀作文(教學參考)》沈銀春
4.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黑龍江科技信息》景小霞
5.以真情育人 用良策導人——談語文教學中的讀、思、悟、寫《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第2卷)》魏錦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