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進行概述,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探討兩者融合的策略:針對大一新生按照喚醒、導入、內化的步驟開展融合;針對大二學生按照引導、體驗、完善的步驟開展融合;針對大三學生按照技能、角色、實踐的步驟開展融合;高校和社會分工合作對學生開展職業素質教育。
【關鍵詞】職業素質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039-02
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臺,其重要使命是為社會培養大量具備較高素質的經濟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的實操技能,較高的職業素質,而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任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結合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以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目標,在教學模式上不斷創新優化,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具的優秀人才。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概述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使命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主要通過科學闡述世界觀影響學生,使學生接受外部教育之后內化成自身的品質,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給學生提供了健康發展的道理,通過社會大眾所期望的理想去培養大學生的品行,從而構造一個更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環境。
(二)職業素質教育的內涵。人類因為文明進化出現了社會分工,由此形成的具有特定專業技能和專門職責,并以此作為人們生活收入來源的社會勞動,我們稱之為職業。職業素質簡單來說,就是職業本身具有的標準和要求。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他的職業素質高低,職業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從業人員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同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職業素質對他們今后能夠在職場順利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職業素質的界定非常有意義,但是當前學術界對于職業素質的定義理解不一致。例如,解厚榮將職業素質定義為個人在職場中展現的職業知識、職業形象、職業行為、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意識等方面的綜合品質。葉菊珍將職業素質定義為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的綜合素質,如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等。通過分析這些對職業素質的定義,筆者認為,職業素質是一個人在進行職業活動時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要求,是從業者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上述對職業素養內涵的解讀,本文認為,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在職業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要求,是一個人從事某職業時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這其中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技能。
企業通常是通過集中培訓的方式培養員工的職業素質,而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則是全方位的覆蓋式教育,其核心教育內容為職業道德、職業情感、職業信念。如職業素質培訓課、職業素質教育平臺、感悟活動等滲透式培訓模式更適合作為培養員工職業素質的手段,而高校可以開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外在的教育效果進行內化和感悟,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我國大學生就業人數自2006年開始每年增加幾十萬,同時還有大量的農民工、下崗再就業人員以及歷屆的未就業大學生等。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有些高職學生不但沒有危機感,還存在著學習懶惰、缺乏團隊合作意識、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有不少高職畢業生在進行就業擇業時一味地看重大城市、公司名氣大、工資高,而忽略了自己的專業和理想,就業期望值太高,過于功利,缺少社會使命感。這種種表現也反映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缺失以及職業素質教育的缺失,至于二者的融合就更加無從談起。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兩者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
作為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平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作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上不斷創新,認真研究如何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起來,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化,探索出一條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途徑。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職業素質教育有著相似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任務,通過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主要給學生教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含義,通過教學培養學生今后步入社會需要的思想、職業方面的綜合素質,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職業發展規律和職業素質形成規律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理想等方面的素質是職業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職業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而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包含了科學文化素質、職業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思想政治素質。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質。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重要平臺。由此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職業素質教育同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兩者的融合對于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筆者以自己所在的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實踐為例,按照不同年級分階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質教育的融合。針對大一新生按照喚醒、導入、內化的步驟開展融合,對于大二學生按照引導、體驗、完善的步驟開展融合,針對畢業生按照技能、角色、實踐的步驟開展融合,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職業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深度融合,踐行“做中學、學中思、思中悟”。endprint
(一)針對大一新生按照喚醒、導入、內化的步驟開展融合。剛剛升入大學的新生還在轉換角色的過程中,此時不要對學生進行空洞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筆者根據學院的課程設置,考慮到大一新生開設有與職業素質教育相融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給學生播放新聞,讓學生了解國情時事,結合學生的專業給學生介紹行業發展情況以及不同專業的社會定位、就業前景和現狀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通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滲透職業意識教育喚醒學生的職業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成職業能力,形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從而為學生今后就業打好基礎。
(二)針對大二學生按照引導、體驗、完善的步驟開展融合。大學二年級的課程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這個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對學生進行職業體驗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現實職場,組成模擬團隊完成研究性課題并匯報研究成果。鼓勵學生利用課堂內外的任何機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切身體會職場人士的感覺。結合實際情況修正大一時制定的職業目標,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研究職業環境和要素,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完善自我,最終確定合理的職業發展路線。教師可以模仿職場中的常規考勤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考核,以此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在這個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具體項目為載體,以學習任務為驅動,組成模擬職場團隊,和職場類似,團隊中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需要和其他學生進行合作溝通才能完成任務,通過類似職場的體驗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責任意識等職業素質。
(三)針對大三學生按照技能、角色、實踐的步驟開展融合。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可以給大三學生介紹當前的就業情況、政策,及時解決學生在就業前的困惑,對學生的心理焦慮進行疏導。對學生進行擇業教育,在學生擇業、面試等方面進行指導,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做好就業準備。這個階段的學生專業課學習基本結束,已進入實習就業期,因此,這時教師要在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求職技能及正確的擇業觀,引導學生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士的角色轉換。
(四)高校和社會分工合作對學生開展職業素質教育。有不少人認為,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但事實上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很密切,比如在選擇專業、職業方面,學生家長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除了重視學校教育之外,也不能忽視各種社會因素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影響。尤其是家長,家長可以給學生提供物質、精神方面的支持,幫助學生解決就業方面的問題。在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過程中,學校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分工合作,學校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團隊合作精神、創新能力等,以學校為主導,家長、企業、校友等社會因素輔助對學生開展職業素質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培養出德才兼備、具備較高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現代化人才。
綜上所述,本文闡述的高職思政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各種路徑是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虛實結合、梯度育人探索出的一條有效路徑。學生以后步入職場,開始職業生涯,實現個人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職業素質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思考、摸索、創新、實踐,找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相融合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珊珊,朱俊樾.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何滲透職業素養教育[J].才智,2013(28)
[2]張愛仙.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初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37)
[3]隋靈靈,劉國軍.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職業意識教育的實證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6)
【作者簡介】趙杰民(1982— ),廣西大新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素質教育。
(責編 蘇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