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松 胡衛東
【摘 要】本文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實踐為例,針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應建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標準匹配技能標準的轉化機制,建設支持職業能力全面提升的實踐教學訓練體系,深化基于職業標準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革,構建適應職業技能標準的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加強校企合作提高產教融合水平。
【關鍵詞】新職業標準 培養標準 職業能力 轉化機制 五階實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105-03
2014年以來,我國各相關部門已先后分七批取消了434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削減比例達70%以上,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也已經出臺,此項改革可簡稱為新職業資格標準。新職業資格標準無論是專業技術人員資格,還是技能人員職業資格,都區分為準入類職業資格和水平評價類等兩類資格類別。國家大量減少準入類職業資格,是否對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要求降低了?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新職業資格標準背景下,行業企業在職業資格評判中的作用得到加強,企業對從業人員技能適應技術技能發展需求的把握更加敏感,企業員工的技術技能需要對技術創新反應更快捷,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否則只能導致企業的競爭迅速處于不利地位。據此,實質上新職業資格標準背景下,不是降低相關人員的技能標準,而是對技能人員的職業技能要求更高了。因此,探索職業標準轉化為高職學生培養標準的路徑,構建支持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訓教學體系,研究適應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及崗位發展特征的高職學生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對提高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基于新職業標準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職業標準轉化為培養標準問題。職業資格中基本技能、專門技能、特殊技能、綜合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技術指導能力、工藝能力、技術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職業資格能力要求不能有效轉化為高職學生能力培養標準。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崗位能力要求脫節,專業課程教學設置與高職學生學習認知規律脫節,與學生的職業能力養成規律脫節,適應職業教育規律的標準沒有被采用。
(二)實訓教學簡單支持轉化為實訓教學全面支持問題。高職院校實訓教學設備、實訓項目無法適應產業升級、職業崗位能力提升與變遷的需求,尤其現行高職院校實訓教學體系遠不能滿足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需要。如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僅靠學校自有資金或財政投入,每年僅能投入實訓教學設備約800萬元左右,相對學校1億多元的教學設備值,僅僅能夠滿足正常的更新與損耗需要,與學校的實訓教學需求缺口相差甚遠,每年需要另選他路籌措資金采購及更新實訓教學設備,實質是簡單的實訓教學無法支持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全面提升。
(三)教學方法適應學生職業能力養成的效率問題。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基于精英教育的講授法、實證檢驗法等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習慣及技能養成規律,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不能適應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需要。教學方法不能適應需要,導致當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存在學生參與度低、學習效率低、學習質量差等問題。
二、新職業標準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探索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標準匹配技能標準的轉化機制。高職教育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因此,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必須符合人才市場的技能技術需求。
從全球范圍看,標準導向(Standard-lead)已經成為世界性職業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標,為各國共同的行動綱領。新職業技能標準轉化為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標準的機制,可以從專業設置對接產業需求、課程開發對接崗位需求、課程教學貼近生產過程等具體機制進行考慮,其中,最核心的機制是構建從職業標準轉化為人才培養標準的開發架構。
按照職業與崗位需求調查—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崗位—崗位工作—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素質要求—培養目標—學生分析—確定課程內容—組織課程模塊的框架開發專業課程,形成適應職業標準與學生認知特點的專業課程體系。具體見表1。
下面具體以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開發中職業標準轉化為學生培養標準的機制進行示例展示。具體見表2。
(二)建設支持職業能力全面提升的實踐教學訓練體系。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特征表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而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須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根據職業與崗位能力需求及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動態,構建實踐教學訓練標準,確保實訓項目、實訓設備等教學要素能夠支持學生職業能力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實際“做事”的人才。“做事”的能力只有在“做事”的過程中、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才能得以培養。因此,圍繞實踐教學訓練標準,配置實踐教學設備,構建基礎實訓、專項實訓、綜合實訓、應用性實訓、生產性實訓、技巧訓練、研發實訓等階梯螺旋上升的實訓體系,支持學習者實踐動手能力逐級提升,十分關鍵。全面支持高職學生職業能力養成的實訓設備配置體系如圖1所示。
(三)深化基于職業標準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教學方法改革。根據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和優勢互補原理,教學中選擇運用教學方法時,既要遵循區域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選擇依據,又要考慮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在合理有效運用其中每一種方法的同時,還必須注意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發揮整體作用,即“問題不在于個別的最優化方法,而在于實施最優化的整個方法體系”。在教學方法改革中,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況和文化基礎,能夠選擇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當多教學方式。無學習方法支撐的教學方法是不完整的。因此,高職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教材為主體的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主動學習者。針對性探索高職學生技能養成的項目導向法、要素作業復合法等教學方法的實踐應用,基于職業標準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如表3和圖2所示。endprint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構建創新研發課、創新工作室、技能競賽、創業基礎課、創業項目課、畢業設計、社團實踐、校園文化熏陶等立體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
(四)構建適應職業技能標準的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根據全面質量管理(TQM)、目標管理、知識管理、卓越績效管理、PDCA管理循環等要求,以目標確定、標準與制度體系建設為基礎,以校本數據平臺建設為支撐,構建學校、專業、課程、教師與學生等多層面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保證機制,建設規范的自我約束、自我評價、自我改進、自我發展的常態化運行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架構如圖3所示。
(五)加強校企合作提高產教融合水平。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對接產業水平。高職院校可以探索開展專業共建、訂單班、建立混合所有制學院等多種校企合作,提高課堂教學對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認知,提升課堂教學與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如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移動通信技術等9個校企共建專業,提高共建課程、共建實訓基地、共享師資等合作項目實效。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和富士康科技集團南寧公司共建“富士康學院”,探索混合所有制的二級學院,采用市場化的運行模式,富士康集團南寧公司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全程辦學。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和富士康集團共建南寧富士康學院機電產品技術訓練基地為生產性實訓基地,提高了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與先進企業崗位需求的匹配性。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還深化校企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建立與地方產業發展互動的專業建設機制,探索出8種典型的校企合作“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建一批集教學、培訓、科研、生產一體的實訓基地,含國家示范性實訓基地3個、自治區示范性基地7個、校企產業基地3個、研發孵化基地1個。學校目前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49個。
【參考文獻】
[1]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99-500
[2]張維.深化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16(24)
[3]陳小艷,沈潔.談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教學方法改革[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21)
【作者簡介】覃文松(1973— ),男,廣西桂平人,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專業建設科長。
(責編 盧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