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摘要:目前,高職學生在就業中明顯存在“軟實力”不足的現狀。所謂就業“軟實力”是指職業素養、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溝通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等。通過對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相關專業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中開展情況的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理解及接受程度,并比較不同專業課程中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利用普及以及推廣。探討進一步推進校園公共藝術教育的方法及思路,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學習潛力,豐富學生的實踐課堂,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彌補高職生就業“軟實力”不足的短板。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情感體驗、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學生;公共藝術教育;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55-02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6月23日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中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作為一名高職學生如何在掌握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通過適當的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如學習藝術課程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很好的去學習了解并學會尊重、熱愛自身所從事的工作,如何靈活有效的通過公共藝術的學習手段來促進專業技能的掌握并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心理、人文等綜合素質,將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高度的融合,實現人生更好的出彩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作為民政部直屬的高等院校,以培養各地區基層民政服務人才為己任,校內各專業也極具民政服務特色,隨著各地區學生招生規模日漸擴大,學生生源構成多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社會對專業服務類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針對本校學生今后所從事的部分行業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對所從事工作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除了應有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極具愛心、耐心、包容心和責任心。
因此,本研究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例,結合學院服務社會的宗旨,依托眾多特色專業要求從業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的需求出發,隨機抽取在校的各系部學生、如老年服務專業、兒童服務專業、民政服務專業、殯儀專業的部分學生,為主要觀察對象,結合學生的家庭、學習背景,今后的就業需求、對學生入學后的課程選擇,對公共藝術課的興趣、參加頻率,從專業學習和校園生活兩方面出發,了解學生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理解及接受程度,并比較不同專業課程中對藝術教育的利用普及以及推廣。探討進一步推進校園公共藝術教育的方法及思路。提升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
二、調查方案的設計
關于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對多元文化理解教育開展情況的調查,編制有關“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對公共藝術教育開展活動”的問卷,抽取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的部分教師及各系部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各系各民族學生的分布情況,專業特點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的方法,集中開展了對學生的針對性訪談和開放性問卷調查。為確保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操作性及調查數據的科學性、真實性,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涉及本校近百名學生,其中包括了如老年服務專業、兒童服務專業、民政服務專業、殯儀專業的各年級及各地區的學生,主要是大一的新生和大三畢業生,選取他們做調查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不同時期學生群體對在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認識現狀。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生對公共藝術課程學習意識的調查。學生對藝術課程的學習意識體現了各系部學生對其所學習的專業文化的了解、對藝術學習認識、向往、尊重以及積極的學習心態。
(二)各系部學生入校前是否接觸過藝術教育的調查。調查顯示95℅的學生在就讀大學前并沒有接觸過專業的系統的藝術學習,學校教育主要以文化教育課程為主,部分學生小學以后就沒有上過音樂課。70℅的邊遠地區的學生從來沒有學過任何藝術類的相關課程,沒有任何相關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經驗,對藝術課程充滿著好奇和興趣,同時有一些緊張和害怕。
(三)同系部的學生群體在公共藝術課程學習理解方面的調查。
1.不同性別學生的差異。在調查中發現男生女生由于性別的差異在對待公共藝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主動學習藝術領域課程方面,努力練習學習技能上,展示學習效果,傳播藝術課堂所學,靈活運用在學習活動中,女生的意愿較強,比率略高于男生。
2.不同系部群體學生的差異。調查發現,不同系部群體學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首先在藝術課程學習方面,各系部生都有著較強的藝術學習意愿,但不同系部的學生對學習課程的開設,在結合自己的專業所學時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如90℅的兒童服務專業的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已經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等課程的學習,但仍然對學校是否開展歌曲、舞蹈、繪畫、手工等公共課程的開設有著較高的期待和熱情。93℅以上的老年專業、民管專業、殯儀專業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對插花、化妝、書法、禮儀、服裝設計及搭配的興趣表現的較為明顯。其中民管系婚慶專業的學生在對藝術類課程的傳播熱情上較之其它專業學生更為積極熱情。
3.系部在課堂教學中對藝術教育課程開展的力度。課堂教學內容的單一化及沒能有效利用藝術教育資源這一結果與教師的藝術文化教育意識及課堂教授課程內容有著一定的關系。高職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重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習特點及學習實際需求出發,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和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為主要工作任務。
四、總結
對于高職院校中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探索與實踐----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為例進行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如何靈活有效的通過公共藝術教育手段來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并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心理、人文等綜合素質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
(一)公共藝術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校園作為各民族地區學生交流學習的場所,校園文化的包容性,開拓性,創新性影響和指導著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民族學生較多的高職院校,學校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學生來自于各地區各民族的這一豐富的資源,鼓勵民族地區的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民族活動的展示,如在迎新年的活動中,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方式,如藏族學生在慶祝藏歷新年的時候就用其獨特的慶祝形式,吸引了很多學生的關注和喜愛。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的服飾、歌舞、樂曲、表演都是同學們有興趣希望能夠了解的知識文化。在公共藝術交流活動的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間相互交流、理解和溝通的機會。不同民族的藝術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與內涵值得大學生們在學習之余相互交流。公共藝術教育融合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了學生校園生活內涵的豐富多樣。
(二)提升教師公共藝術教育的教育意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兒童舞蹈教育》《兒童音樂教育》《婚禮手繪技巧》《婚禮插花》等課程中,教師邀請各民族各地區的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對本民族,本地區的婚俗文化、音樂舞蹈進行實際的展示,講解、教授。藝術及文化理解教育相結合的課堂運用,既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鍛煉了學生,學生在任務籌備、組織、完成的過程中獲得了職業能力的提升。教師在學生的展示過程中對學生有了更深的了解,課程的設計也更好的符合了學生的發展水平,課程更加受學生的歡迎。
(三)學生對公共藝術理解教育的提升。教育不僅擔負著人類文明傳承的責任,更強調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鑒和吸收,要創設有利于文化傳承的學習情境。學生作為社會的未來,學生的需求、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適應現代化高職學生的發展要求,通過共同的學習手段來促進專業技能的掌握并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心理、人文等綜合素質,是學生在校園學習中應該掌握的。各地區、各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在知識技能掌握的同時,把弘揚民族文化藝術作為自己的責任。做到有著過硬的職業技能、高尚的品德情操、良好的情緒行為、高雅的興趣愛好,為就業發展及自身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孟祥玲.提升高職生就業軟實力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教育雜志,2014.
[2]鄒文開,冷泉.公共服務類高職教育的需求、特色及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
[3]望月重信.日本最新教育キーワード137(M)第十二版.時事通訊社,2007.
[4]鄭婭.民族高校開展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探賾——基于對少數民族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的調查[J].
本研究報告系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青年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SGYQN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