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所謂傳銷,是指組織者通過一定形式聯絡發展目標人群,并設置一定層級,通過各層級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完成業績為指標確定收益和報酬的活動形式,其本質來源于“龐氏騙局”,一般要求被發展的人繳納一定費用或完成業績才能取得資格,最終形成以后來者的資財作為上線人員的收益。由于非法傳銷經營和組織者為了獲取利益逐步發展為不擇手段瘋狂擴展規模,對下線人員進行控制,因而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對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造成擾亂和沖擊,引發相關犯罪,危害和諧穩定的局面。本文認為應整合社會力量予以嚴厲打擊。
關鍵詞 非法傳銷 組織 領導 傳銷活動
作者簡介:李勝葵,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檢察員。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72
2017年7月,東北大學一名山東籍學生被發現在天津市靜海區非正常死亡,經調查,是因求職被騙誤入傳銷組織。同樣是2017年7月,廣東深圳的“善心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被查處,張天明等人打著“扶貧濟困、均富共生”等幌子操縱傳銷,初步估算涉案金額可能高達50億元人民幣。數據顯示,天津市靜海區在打擊傳銷活動的專項行動中,清理傳銷窩點301處,查處傳銷人員63名。今年以來全市破獲傳銷犯罪案件81起;而2016年全國查處的傳銷犯罪案件2826起,同比上升19.1%。
一、非法傳銷的主要特征
現狀可謂觸目驚心,而傳銷分子無論出于何種主觀方式,最終無一例外成為了上層組織者的工具,發揮了斂財與控制人員的幫兇作用。據考證,傳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美國產生,在日本成型,并且于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逐漸得到發展。比較之下,傳銷在國外是有一定實質內容的,通過商品及其使用形成口碑并借顧客宣傳,而且讓他們有所收益,也就是開展客戶傳播銷售的方式;然而傳銷進入國內則完全已經變質。不但沒有產品,而且公司也是虛無的,最多只是一個空殼,所采用的直接方式,就是上線發展下線,通過繳納人頭費的途徑為上線和組織者形成收益,也正是由于它的非法屬性,需要通過嚴密的組織方式對參與人員進行控制、“洗腦”,用虛構的謊言去騙取他人。
(一)傳銷組織相對嚴密、隱蔽
這一特征是由它的非法屬性直接決定的。起源于“龐氏騙局”,必然需要形成金字塔式的組織機構,才能使上層組織者攫取利潤。而其層級性管理,也要相對嚴密的組織才能完成,逐漸發展以后,就是上層對下層實施嚴密控制,而同級之間絕少溝通往來,避免這種結構被破壞。組織成員之間在這種架構統治下相互監視,外界很難了解其內部活動范圍和方式,相對就形成了隱蔽的團體。這種方式即使有意外狀況也很難觸及最上層組織者,更難徹底根治。
(二)傳銷活動對普通群眾具有欺騙性
傳銷活動的主要方式就是發展下線。這種下線的擴大最初是不可能通過強制實現的,而只能是花樣繁多的欺騙。由于取得信任最便捷和容易的就是親友之間,所以欺騙也往往發生在親友之間。到后來隨著傳銷被群眾更多了解,這種天花亂墜的欺騙也難以奏效,所以開始出現假招聘等各種方法。同樣是發生在各個層級之間,獲取收益的途徑只能是欺騙,而它也成為傳銷擴展的核心方式。
(三)傳銷人員多被控制且來源分散
正如本文所舉實例,多數人目前對傳銷及其危害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因此常規手段的欺騙已經具有相應難度。傳銷的組織者和積極執行層面的人員,開始挖空心思坑蒙拐騙,不惜一切擴大人員范圍。為了避免各種可能出現的意外,組織者對新加入的人無不嚴密監控,避免他們同一切外界接觸。同時,無論是欺騙親友加入的人員、虛假招聘蒙騙的人員,往往都在外地活動,被置于人生地不熟的環境,方便組織者控制,待“洗腦”有成效之后再使之成為新的欺騙者。
(四)傳銷活動具有嚴重社會危害
一是參與者的財產損失。前文已經述及,僅僅一個“公司”傳銷的涉案數額就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那么綜合起來,全國所有傳銷案例將是更加龐大的數字。由于它的本質是騙,并不創造財富,因此必然要有最終為其付出的受害者。極少數人操縱不同層級的實施者,主要采取“殺熟”方式,后果就是絕大多數人血本無歸。二是使人心態扭曲。或許部分傳銷的組織和實施者確實通過不法手段攫取了財富,但這不可能是全部人的結局。它能產生的影響、吸引人的手段也就是誘惑他人一夜暴富的心理,最終陷入傳銷不能自拔。三是衍生社會問題影響穩定。多數傳銷人員非法聚集、在外地聚集,必然引發事端。被欺騙的人一旦走投無路,更可能導致怨恨,或者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甚至搶劫、殺人等惡性案件。四是危害正常的社會秩序。加入傳銷組織的人為了暴力或者挽回損失,欺騙親友是必然的,久而久之,只能使人互相失信,社會誠信體系也面臨危機。
二、非法傳銷的主要誘因
(一)立法存在薄弱環節
隨著非法傳銷愈演愈烈,對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環境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取締和打擊傳銷的必要性依法凸顯。1998年4月2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明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查禁取締傳銷和變相傳銷行為;2005年8月10日,國務院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頒布《禁止傳銷條例》;2009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七)正式規定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更進一步表明了國家對于非法傳銷的態度。但應當指出,此后相關司法解釋未及時跟進,在法律適用方面仍有需要探索之處。
(二)虛假的利益誘惑
非法傳銷者宣揚的都是一夜暴富,而這也恰恰迎合了一部分缺乏社會經驗、又貪念熾烈之人的心理。他們渴求的是不勞而獲,或者是不需要付出、不需要辛苦就能取得巨大收益,所以他們被非法傳銷的組織者所發展和利用也就成為必然,在金錢夢的迷惑面前,他們先是蒙受損失、受人控制,進而為挽回損失轉向再去蒙騙他人,使得傳銷鎖鏈得以延續并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endprint
(三)就業壓力的負面影響
目前的就業壓力比較明顯,一些中低層次的崗位又不能滿足部分人的需求。他們不去衡量自身能力、水平能不能適應高層次的需要,而是單純對比他人的收入與自身有多大差距。如此一來,幻想輕易擺脫困境、幻想輕易發財的人也就更加容易被誘導和蒙蔽,最終被傳銷組織洗腦,成為他們的一員。
(四)主管部門打擊不力
對于傳銷活動,在其危害不夠明顯的時候,政府主管部門的管理工作經常處于缺位狀態,容易給其滋生留下空間。另一方面,對于規模不大、影響并不突出的零散傳銷者,只能將之驅散、遣返或者給予一定行政處罰,導致此類人員能夠迅速重新聚集并開展活動。至于傳銷組織背后深層次的組織領導者,更難根查到底,使之逍遙法外,更加助長了他們實施非法活動的囂張氣焰。
三、打擊防范非法傳銷的主要對策
(一)完善立法
進一步明確“組織、領導傳銷罪”法律適用的相關問題,尤其是積極參與、多次參與者的相關法律責任;對于跨地域開展組織傳銷活動的,在管轄方面確定責任、職權范圍,避免推諉現象;非法傳銷衍生其他犯罪的,應當明確組織內部人員是否具有共同犯罪責任、是否屬于實行過限等情形;對于情節和結果加重犯的處罰規定要更加具體。總之,應使執法工作有據可循。
(二)加大打擊力度
在目前,非法傳銷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違法犯罪成本過低,打擊力度不夠。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往往能夠逃避處罰并很快東山再起,使得實踐中很難根治。建議執法工作提升“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工作意識,避免出現以罰代刑,樹立法治權威,從而發揮法律對非法傳銷的震懾作用。
(三)強化宣傳工作
針對傳銷活動可能針對的目標人群,如無業人員、低收入人員,以及剛剛畢業求職的學生,加大宣傳力度,使他們充分認識傳銷的本質、表現、方式和危害。利用各種媒體,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的網絡優勢,幫助人們認識傳銷的非法性,識別什么是傳銷,提高人們的自我防范能力。只有全民重視起來,共同抵制傳銷,才能使之失去生存基礎。
(四)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防范合力
打擊和防范非法傳銷,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不僅司法機關應當重拳懲治,行政管理部門也要認真履行職能,根除傳銷生存的土壤。如加強出租房屋的管理、嚴格管控外來人口的登記、建立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機制,完善涉罪案件的移交工作等等。
(五)完善追責機制
對于傳銷活動比較密集突出的地區、造成重特大案件的,以及其他防范打擊不力的情形,區分不同責任范圍,對相應的政府主管部門領導、司法機關領導人員,建立完善責任追究機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