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個國家要想實現穩定、統一、和諧的政治局面,能夠更好的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就必須走法制化路線,相關的公務人員必須做到廉潔奉公,潔身自好,這也是我國依法治國理念中的重要內容。檢察機關對于一些公務人員具有檢察和監督的權利,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政府工作的優質高效,公開、公正、公平,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消除一些違法犯罪行為。本文主要針對檢察院檢察監督體系的完善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相關理論,從實際出發,進行問題的總結和探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體系的完善和優化,為檢察機關提高執法能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 檢察監督 檢察機關 執法能力
作者簡介:李鄭陽,南陽市臥龍區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99
檢察機關對政府職能部門具有監督的權利,與此同時,對一些損害人民利益,違反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一些其他犯罪行為可以以公訴人的身份提起訴訟,保障國家政治清明。簡單的說,檢察機關檢察監督體系是否科學不但影響實際的工作效果和職能的發揮,還對國家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是否廉潔奉公,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要重視檢察監督體系的建立,做到建立前準備充分,對相關的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做到體系建立要科學、實效、規范、公正、嚴謹,在體系具體運行前,要對其進行詳細的論證,找出其中的不足進行改進和補充,在體系運行過程中,要注重總結和分析,不斷的對其進行優化,要從理念上進行創新,除此之外,檢察監督體系,要對實際的工作具有針對性,不能一概而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際的效果 。筆者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并對實際發生的問題進行了總結,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和一些法學知識,針對體系建立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在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的同時,為社會的法制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檢察監督體系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檢察監督的范圍較小,需要進一步擴展
檢察監督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執法過程的合理合法,避免一些犯罪行為的發生和其他因素引起的不公平事件,存在的最基本屬性就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公正和人民的基本利益。這一點在建國初期的有關法律中就已經有了明顯的規定,但是當今的檢察機關,檢察監督體系并不完善,監督范圍較小,主要針對的就是國家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缺乏全面性,并沒有像建國初期一樣體現出對全國社會與勞動人民利益有關之民事及一切行政訴訟,均可代表國家公益進行參與的職權特性 。這種變化主要是受當時社會形勢的影響,于1979年之后,國家對司法機關的職權進行了修訂,將檢察監督的職權定義為對刑事法律的實施和審批活動的監督,大大的縮小了檢察機關的職責范圍,這與新中國成立之初,檢察監督機關的職權范圍相比,縮減程度相對較大,從某種意義上講,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引發質變,所以,職權范圍的減弱會導致檢察機關與建立初衷發生偏離。從行政學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將其定義為是一種職權的精細化和明確化,從法學的角度來分析,是一種專業化行為的體現,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檢察機關在實際執法過程中需要先對發生的問題進行定性,看其是否在職責之內,如果存在異議,將沒有執法權,可想而知,這樣會增加工作程序,而且一旦前一環節出現問題,那么后一環節的工作將無法有效開展。所以,筆者認為,職責范圍的縮小,不利于檢察監督工作的開展,對實際的工作效果影響較大,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補充,從立法的角度,重新對其定義。
(二)檢察監督機關在行使權力時缺乏主動性
檢察監督機構本質的屬性就是法律監督,具體工作時,行使的主要是檢察權,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主要表現為對刑事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具有批準逮捕的權利、偵查權力和公訴權利。但是在實際當中,以上的這些職權都具有被動的特點,簡單的說,如果沒有相關的人提出異議或者是相關的單位提出申請,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時不會主動進行檢察,具體的流程是先由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偵查,然后移送檢察機關,檢察機關只是過程“接力”,處于被動狀態。這一過程中,檢察機關是對移送案件的審理,并不是主動的檢察,屬于例行執法。除此之外,檢察監管對于一些在規定范圍內的事務進行檢察和監督時也是在職權范圍內進行具體操作,所以當一些無人舉報的不合理案件發生時,檢察機關并沒有主動的對其進行核實。由此可見,檢察機關實際存在的意義受到了影響,要知道,檢察機關的核心價值就是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有人發現問題上報后,檢察機關才對問題進行處理,而要主動的去檢察和發現問題,這樣才能有利于執法過程嚴明、公正。從法學的角度來分析,檢察機關主動執法可以發揮更大的行政功能,從社會公益的角度分析,這樣的服務才更具有實效性 。
二、檢察機關檢察監督體系存問題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職責縮小的原因
受特定歷史時期的影響,國家對司法監督部門的職責進行了細化。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發生了一些特殊的歷史事件,經過黨中央的詳細調查和深入了解,對當時的有關決策和路線進行了調整,而檢察監督部門的職權也在同一時期進行了重新的修訂,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各部門的職責能夠更加明確,提高工作的效率,這一做法雖然有利于當時的態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檢察機關的權利范圍減小已經明顯影響其實際的工作,并且新形勢下,已經不存在原有的特殊性,再進行如此的職權定位,無法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所以需要對其作出調整和補充。除此之外,現有的犯罪類型及檢察監督機關的工作重點都已經有了新的變化,如果不進行調整,那么檢察機關存在的實際價值就會受到影響,也影響了人民群眾對國家監督機關的形象認識 。
(二)被動監督產生的原因
在前面我們已經對檢察機關的職權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行政機構劃分上,檢察機關屬于司法部門,這樣一來,司法的被動性也就使檢察機關存在執行的被動性。有關于我國司法的本質屬性具有被動性這一話題,已經被相關的專家和學者所認可,產生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國司法為了保證其自身的公平正義,所以要具有中立性與被動性,一旦主動性過強,在行使權力時,不利方將會對其產生質疑,認為司法機關是一種有圖謀的執法行為,不利于司法公平正義的形象樹立。對于這一問題的產生,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關聯性,在古時候就存在“民不舉官不究”的說法,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司法被動性在實際當中已經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影響司法實踐。因此,檢察機關在履行職權時也具有被動性,影響了監督效果,所以,如何適當提高檢察機關的主動性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endprint
三、完善檢察機關檢察監督體系的建議
(一)對檢察機關監督的范圍作出合理調整
第一,在現行的職責范圍之內,進行適當的調整,根據我國檢察機關建國之初的立法來對其進行修訂,修訂之時要對我國的國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對當前的現狀詳細的考察,職責范圍的擴展不僅僅是對檢察機關單一部門的影響,還涉及到其他部門的職責調整,所以,必須要做全面的考慮;第二,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在這一過程,我國要借鑒國外的優秀理念,結合到體系完善過程之中。當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時,檢察機關要能夠主動的提請司法審查,以公益訴訟的身份來維護法律的尊嚴,對于這種公益訴訟的監督模式將是檢察機關在未來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檢察機關代表民意,代表公平正義的一種體現;第三,建立檢察機關對案件及相關工作的審查機制。檢察機關要對相關的政府和公務人員的工作進行審查,不能總是處于傳統的觀念,打破“沒有舉報就沒有審查”的工作模式,建立相應的審查機制,代表國家公益參與其中,對其過程進行主動監督。
(二)增強監督的主動性
第一,檢察機關要把檢察監督工作的性質認識清楚,不能只注重于結果的審核,而是要采取主動的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依靠舉報,要注重過程監督,使其由被動的受理方,成為主動的檢察方;第二,在實現檢察監督主動性時,為了防止人民群眾對司法行為的公平正義產生懷疑,就要對相關的流程進行規范化處理,保證證據充分和工作的公開透明,這也是執法的基本要求;第三,建立科學的預防監督機制。這一制度的建立要以教育警示為主要內容,增強相關人員的道德素質,提高他們對法律的認識,體現法律的一種威懾力,可以通過培訓和一些宣傳來實現這一目標,具體形式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
(三)檢察監督體系建立要具有針對性
在增加檢察監督體系的職責范圍時,就需要對一些新的職責和工作內容作出針對性的調整。第一,對于一些特殊行業的犯罪情況,在進行檢察監督體系制定時,要符合行業的特點,尋求發現問題的有效方式,選擇適宜的檢察監督流程,對其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做出重點安排,這樣才能增強實際效果;第二,檢察監督體系建立時要與其他部門做好溝通,注重協調性,與此同時,還要體現獨立性的原則,避免工作職權上的交叉和相互影響,實現職責范圍擴展的同時,注重責任化監管,并且要對檢察監督人員進行科學的評價,對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及時的調整,從整體上提高檢察監督隊伍的素質;第三,對一些重要案件及關鍵性問題,要做出針對性的監督和審查機制,形成專業的監督和審查小組,要全過程參與,進行動態把控,對于一些常規案件和工作可以進行抽查,還要加強對民意的調查和走訪,尋找問題,解決問題。
(四)檢察監督體系建立要增強公開性
實際的檢察監督工作可能會由于案情重大,或者是有關于國家安全和一些機密信息,不能進行公開,所以導致檢察機關給予人民群眾的只是一種結果,這就引發了社會對結果真實性的懷疑,為了維護司法的公平正義,要提高透明度。第一,對于一些案件可以進行適當的披露,通過網絡、媒體等等形式,進行有選擇的公開,增強社會與犯罪者對監督檢察過程的知情權,增強執法的信服度,這樣更有利于我國民主和民權的體現;第二,注重工作過程的意見搜集,司法機構存在的目的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必須注重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聽取社會對檢察監督工作的建議,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除此之外,還應主動的調查人民群眾對相關案件及工作的評價,為監督和檢察提供線索,這也是在塑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人民群眾參與到監督和檢察過程當中,使工作更加順利。
(五)加強檢察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道德素質
第一,檢察機關的工作人員作為法律公正性的維護者,必須要意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要潔身自好,敢于承擔責任,敢于任事,避免一些監督者違法瀆職,貪污腐敗的情況發生,所以,這一過程需要有效的內部監控機制,來進行工作人員業績、素質、道德等各方面的評價;第二,檢察監督體系在建立時,對于相關的工作人員要進行定期的考核,從專業程度到工作態度到工作業績等各個方面進行衡量,可以采取打分制的原則,確定好考核標準和考核內容,比例分配要科學,施行優勝劣汰,對于一些不符合這個崗位的人員要作出調整豓。
(六)檢察監督機制要注重實際和創新
第一,在進行檢察監督機制建立時,必須要對國情和實際的問題作出詳細的了解,并且在制定時要與經濟發展、政治局面、國際環境等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保證體系具有戰略高度;第二,體系建立時還要注重結合中西方有關的理論和法學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故步自封;第三,檢察監督體系建立要多咨詢一些專業的人士,并且對其運行要做相關的評價,找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及時完善。
四、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也在不斷增加,國際形勢風云多變,為了實現國家的穩定統一,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就要加強司法實踐工作,這一過程,檢察機關作為法律公平正義的維護部門,必須保證工作的優質高效,經過總結,檢察監督體系完善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拓寬檢察機關職責范圍,與新中國成立時法律中的有關規定相統一,并結合當今國情進行重新修訂。
其二,增強司法機構的執法主動性,做出有效的預警機制,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其三,保證執法過程的公開透明,注重群眾的參與,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核心,保持法律的公平正義為準則。
其四,檢察監督體系在完善過程中要從人員素質、執行方式、組織架構、相關的制度等等多方面進行改進,使其更具有實效性。
其五,注重相關理論的引進和學習,實現體系創新,具有戰略高度。
注釋:
鄭立泉.完善檢察監督體系工作機制研究.天津檢察.2016(5).14-15.
鄭立泉.完善檢察監督體系提高檢察監督能力.長安.2016(11).63.
楊軍、郝連忠. 《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看檢察監督體系的完善.中國檢察官.2015(17).63-65.
李文.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問題探討.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13(1).52-56.
湛中樂.三個層面構建科學的行政檢察監督體系.人民檢察.2015(2).49-50.
卞建林、謝澍.刑事執行檢察監督專題研究——刑事執行檢察監督:資源整合與體系建構.河南社會科學.2015(7).1-5.
陳兵.芻議檢察院法律監督體系的完善.知識經濟.2013(8).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