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鶯

【摘要】 目的:探討胃腸道腫瘤在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面獲得的效果及安全性問題。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接收的3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住院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5例。對照組患者采取5-氟尿嘧啶和奧沙利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采用參苓白術散治療,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治療安全性。結果:對照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26.67%、73.34%,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率為53.33%,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為2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西醫常規的治療方式與中醫治療方式相結合,在腸道腫瘤的治療上具有很好的應用效果,其安全性很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胃腸道腫瘤; 中西醫結合; 效果;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3-0137-02
胃腸道腫瘤實際上包含很多種類型,如直腸癌、胃癌、結腸癌等,是一種臨床上很常見的疾病,在人群中也具有很高的發病率[1]。對于胃腸道腫瘤的治療,大多是采用5-氟尿嘧啶進行常規治療,同時使用奧沙利鉑藥物,可以提高整體的治療效果。但是,5-氟尿嘧啶會對患者的正常組織細胞和臟器產生嚴重的危害,若是患者長期使用該藥物,不但會產生上述的問題,還會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由于上述原因,尋找新型的有效藥物代替5-氟尿嘧啶來治療胃腸道腫瘤勢在必行[3]。本文將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運用在胃腸道腫瘤的治療中,希冀能夠取得有意義的效果[4],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接收的3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5例。對照組中有男7例,女8例;年齡51~73歲,平均56.44歲;直腸癌8例,結腸癌3例,胃癌4例。觀察組中男10例,女5例;年齡53~75歲,平均55.41歲;直腸癌5例,結腸癌4例,胃癌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式,予以5-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13023598 廠家:河南省普眾康醫藥有限公司)和奧沙利鉑(國藥準字H20000686 生產廠家:南京制藥廠有限公司)靜脈注射治療,奧沙利鉑130 mg/m2,靜脈滴注2 h,d1~5;5-氟尿嘧啶250 mg/d,d1~5,靜脈滴注;療程為4周。觀察組的患者,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采取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具體配方為:人參5 g,砂仁3 g,白術10 g,茯苓10 g,薏仁30 g,陳皮10 g,扁豆10 g,姜半夏10 g,炒麥芽10 g,麥冬10 g,佛手10 g,炒谷芽15 g,三菱10 g,莪術10 g,馬齒莧30 g,白花蛇舌草30 g;上述中藥采用冷水煎服的方式,1劑/d,2次/d,30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根據WTO規定的抗腫瘤藥物的標準,癥狀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持續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位置的直徑及最大垂直直徑乘積的總和降低高于50%,持續4周以上;穩定(SD):腫瘤最大位置的直徑及最大垂直直徑乘積的總和變化量維持在25%;進展(PD):腫瘤最大直徑的位置及最大垂直直徑乘積的總和變化量高于25%,此時也可能是出現了新的病灶。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3.3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26.67%,觀察組總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安全性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出現2例胃腸道反應,1例骨髓抑制,不良反應率為20.00%(3/15)。對照組患者出現4例胃腸道反應,3例骨髓抑制,1例肝功能損傷,不良反應率高達53.33%(8/15)。觀察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我國古代著名的醫者李中梓曾經在著名的《醫宗必讀》一書中提到:“積之所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實際上就是在說腫瘤,他認為腫瘤實際上是一種能夠消耗人類身體的疾病,而本句中所指出的“邪氣”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說的血、痰和濕等一些不好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卻可以長期在人體內郁結,從而引發疾病[5]。以前的中醫治療腫瘤實際上就是按照“祛邪扶正,健脾益氣”的原則進行治療,實際上就是除去身體里的“邪氣”,使得身體越來越好[6]。因此,以這種理念作為治療原則的中醫治療方法在胃腸道腫瘤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7]。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物質條件逐漸變好,而各種疾病也隨之增多,尤其是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在逐漸增加[8]。胃腸道腫瘤是一種具有很高死亡率的疾病,現在對于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還是以化療為主,化療雖然可以治療患者,但同時也會引發很多的不良反應,從而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及耐受力,進而對整個治療效果產生影響。中醫治病是我國最傳統的治病方式,而中醫所使用的中藥大都是一些副作用小的藥材,因此在治療胃腸道腫瘤時很少產生西醫治療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單純使用西醫治療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因此筆者開始嘗試將傳統的中醫治療方式與現代的西醫治療方式結合起來,以治療胃腸道腫瘤。通過臨床試驗,筆者發現一些中藥對于胃腸道腫瘤的治療具有很好的效果,通過總結和分析,發現這些對胃腸道腫瘤有效的中藥實際上就是參苓白術散中的成分,因此筆者將參苓白術散應用在了胃腸道腫瘤的治療中。
參苓白術散中含有的白術、人參、茯苓等藥物具有舒筋活血、健脾益氣的效果,此外白術還可以提高人體內蛋白質的含量,同時還可以糾正A/G比例出現倒置的現象;該藥方中使用的白花蛇舌草、薏仁、三棱及馬齒莧都是一些可以抗癌止痛、活血散結的藥物。此外,參苓白術散中含有的人參可以抑制血小板和脂質過氧化聚集,同時還可以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上述的多種藥物同時使用,不但可以降低患者在整個治療當中所受的痛苦,還可以降低肝功能損傷、胃腸道反應及骨髓抑制等問題的出現。總而言之,將常規的西醫治療與傳統的中醫治療進行有機的結合,并將其應用在胃腸道腫瘤的治療中,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時還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故可以將該種治療方法進行實際的推廣和應用。本文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研究和分析,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到了73.34%,而對照組的總的效率為26.67%,很顯然,觀察組的總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見,將中西醫結合起來治療胃腸道腫瘤,不僅可以克服西醫治療容易產生的不良反應現象,還可以克服中醫治療效果不顯著的現象。
綜上所述,將西醫常規的治療方式與中醫治療方式相結合,在腸道腫瘤的治療上具有很好的應用效果,其安全性很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漢華.中西醫結合治療胃腸道腫瘤臨床研究[J].中西醫報,2015,7(28):937-938.
[2]羅潔.中西醫結合治療胃腸道腫瘤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5):12-13.
[3]馮建東.中西醫結合治療胃腸道腫瘤臨床研究[J].中西醫報,2014,6(29):777-778.
[4]顧銀豐.中西醫結合治療胃腸道腫瘤的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6,12(45):124-126.
[5]趙健.復方苦參注射液治療癌癥疼痛臨床觀察[J].天津藥學,2015,25(1):26-27.
[6]劉永軍,楊亞琴.溫陽止痛散治療癌癥疼痛的臨床觀察[J].中西臨床研究,2014,6(13):11-12.
[7]路守萍.中藥貼劑穴位符治療癌痛臨床療效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17(25):3358-3359.
[8]閻麗珠,周潔,劉海曄.中藥塌漬配合紅外線聯合美施康定治療中重度癌性疼痛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3,31(7):66-67.
(收稿日期:201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