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紅

【摘要】目的 觀察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的療效。方法 選擇來我院就診的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8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以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使用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2.5%、75.0%,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針灸;血管神經性頭痛;穴位
【中圖分類號】R246.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5..01
血管神經性頭痛是由于血管-神經性功能障礙引起的頭痛,屬于神經性頭痛的一種,臨床以一側頭部波動性疼痛、兩側交替發作、伴有惡心、嘔吐為主要表現,且該病的病程纏綿,遷延難愈,對患者的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1]。血管神經性頭痛常規的治療主要以西藥止痛為主,療效不穩定且副作用嚴重。本次研究中將選取我院收治的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探討應用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的療效,研究結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就診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80例,患者入院后均經相關檢查并結合臨床癥狀、病史治療確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以隨機綜合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0.2±5.0)歲,頭痛病程3個月~10年,平均時間(4.0±1.5)年。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0.5±5.5)歲,頭痛病程4個月~10年,平均病程(4.2±1.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頭痛病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以常規西藥治療,予以尼莫地平片(生產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1011)口服30 mg/次,3次/d;谷維素片(生產廠家:天津太平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51108)口服30 mg/次,3次/d。
觀察組患者予以針灸治療,方法如下:肝陽上亢證,癥見一側劇烈頭痛,伴有肝痛,且脾氣暴躁、心情煩躁,則應以平肝潛陽為主,選擇百會、太沖、風池、懸顱、行間等穴位;淤血頭痛,癥見有固定疼痛部位,頭痛劇烈如針刺,則以活血化瘀、止痛為主,選擇百會、合谷、頭維、阿是穴及分經取穴。將所選取穴位常規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針灸針后平刺或直刺,經提插攆轉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連續治療2個月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1.4 療效判定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經腦血流及頭顱多普勒檢查顯示結果正常;有效:頭痛癥狀偶有發作,且發作持續時間變短,經腦血流檢查有所好轉;無效:癥狀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甚至嚴重[2]。顯效率+有效率=治療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兩組的數據均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2.5%,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血管神經性頭痛是以頭顱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和大腦皮層功能失調為主要特點的臨床綜合征,該病具體病因尚未明確,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一般與早期的血管痙攣、血管擴張以及植物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和神經體液系統的共同參與有關。目前西醫對于血管神經性頭痛無針對性的治療方式,主要以鎮靜、止痛治療為主,治療后復發率較高。
血管神經性頭痛在中醫屬“頭風”、“腦風”、“頭痛”等范疇,中醫認為頭部為諸陽之所匯聚,髓海之所在,五臟精華之血及六腑青清陽之氣結匯集于頭部,故外感六淫或內傷諸疾皆可導致氣血逆亂、經絡淤阻、腦失濡養而發生頭痛,而血管神經性頭痛則為血絡不合所致。針灸為中醫特色的內病外治療法,對相應穴位予以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調節臟腑陰陽、疏通經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本次研究所選擇百會、太沖、風池、懸顱、頭維、頭部阿是穴均為頭部穴位,具有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調節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行間穴可引火下行,平肝潛陽,合谷可祛風降逆,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配以諸穴位達到活血通絡、平衡陰陽、調節氣血的目的。
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2.5%,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5.0%,說明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具有更為顯著的效果。綜上研究所述,在血管神經性頭痛的治療中應用針灸治療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田 豐.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5):52-53.
[2] 谷名成.針灸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96例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6,29(8):137-138.
[3] 包秀萍.蒙醫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5,21(8):7-8.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