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社會轉型發展背景下,法治理念在社會范圍內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在民主法治大力推行的今天,怎樣通過法律題材影視劇來加強人們對法治觀念的認識成為有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文章在闡述法律題材影視劇和公民發展觀念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法律題材影視劇對公民法治觀念的影響,并結合《十二公民》和《人民的名義》兩部法治類影視作品內容,策略分析法律題材影視作品中對公民法治觀念的體現。
關鍵詞 法律題材 《十二公民》 公民 法治觀念 引領
作者簡介:楊鵬軒,棗莊市實驗高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49
伴隨法治時代的到來,社會法制建設得到了深入發展,并結合國家發展實際逐漸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律體系。公民法制意識的培養得到了有關人員的關注。影視作品作為一種群眾文化娛樂方式,也是聯系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通過影視作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讓公民了解法治知識。《十二公民》通過對美國電影《十二怒漢》的本土化改造,實現了我國法律電影的突破性的創作,將拍攝主題和視角放在了法律本身,直面社會問題,向人們廣泛的普及了法律文化和法律精神。《人民的名義》則是把創作照進了現實,以反腐倡廉為切入點在案件推進中體現法治理念在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 法律題材影視劇和公民發展觀念內涵
(一)法律題材影視劇內涵
法律題材影視作品是以法制題材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包括法律精神、法律知識。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目的是通過為公眾提供法律服務來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在全社會范圍內弘揚法律精神。法律題材影視作品作為一種節目形態,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從人們的實際生活區取材,融合一些藝術表現手法和法律要素,實現對真實案件、人物、場景的展現,從而表現社會法制生活。
(二)公民法律意識
公民法治意識是指公民關于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心理態度的總稱,是指多數公民深以為信的一切法律行為規范。法律意識是社會形態的一種,也是法治建設的基礎,對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可以通過必要的灌輸、法律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公民生活所處的環境影響來實現。
二、法律題材影視劇對公民法治觀念的影響
(一)提升公民法律意識
法律題材的影視劇中包含一定的法制含量。法律題材影視劇通過媒介手段傳播給人們,在這個過程中,法律意識會以一種無形的思想意識形態來影響公民,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二)改變公民的法制觀念
對公民法制觀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畏懼感向敬畏感的轉化、厭惡感向維護感的轉化、被動感向主動感的轉變。
(三)提升公民的公平正義價值觀
法制題材影視劇弘揚了正確的價值觀、人文關懷,緊扣國家紡織進程發展。法律類影視作品的最終價值意義在于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一種追求,實現對人民利益的維護。
(四)維權方法的擴展
伴隨法治社會的深入發展,法治類的影視作品中所體現的維權意識進一步加強,維權方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維權方法從私力維權到法制維權的發展轉換、維權從組織形式向法律形式的轉化、維權手段從單一向多維方向轉變。
三、《十二公民》對中國法律觀念的體現
法律電影《十二公民》是一個有關“民主實質和法治精神”探討的寓言,這部作品改編自國外經典影片,加上成功的本土化加工,通過十二位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公民對一樁富二代兇殺案的激烈爭辯,展現了中國社會眾生相,表達民眾對于正義的追求。
(一) 對“無罪推定”和“疑罪從無”法治理念的體現
法律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十二怒漢》,強調“公民”。影片的整個故事背景被改造成了虛擬法庭,由一眾出租司機、地產商人、數學教授、河南保安、北京土著、校園商販、保險推銷員等家長共同組成“陪審”組合。影片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故事的講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故事探討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的特點問題,即富二代兇殺案。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對待法律事件往往是簡單的了解和感嘆,對待法律事件缺乏話語權。這部電影則是向人們展現了當一個人真正擁有了話語權,他除了類似對“藥家鑫案”、“郭美美事件”等微博熱點的情緒排泄和盲從之外,對事實真相本身會不會進行追究。
法律電影《十二公民》將“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合理懷疑”等法律概念引入到電影中,在潛移默化中對公民進行普法教育。比如關于“無罪推定”(被告在被判決前的每個訴訟階段都應被視為無罪)在我國當前社會,除了一些了解法律的專業人員,大多數的公民面對事件會本能的以自己的經驗價值率對被告進行定論,在這樣心理認知規律的引導下,一些犯罪嫌疑人常常因為涉及案件而得到社會公民關注,由此得到了缺乏法律依據的道德指控。這種不明法律的非理性輿論以及無理謾罵是不利于司法工作進行的。電影通過想象陪審團制度非常明確地反映了中國公民對“無罪推定”原則的漠視,表現在除了八號陪審員,其他陪審人員都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而沒有獨立地思考案件。
“疑罪從無”是在“無罪推定”的原則下進行的,指的是在不能證明被告有罪和無法證明被告無罪的情況下,推定被告無罪。電影《十二公民》中,8號陪審員在投無罪票伊始就反復強調,他經過仔細的分析思考無法證明被告人有罪,但是也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被告無罪。
和電影案件對應的現實案例是2014年3月20日,轟動一時的《中國電子報》社原副總剪輯常林被控殺妻焚尸案。該案件以證據不足確定指控犯罪不成立,判決無罪。從這個案件充分證實了無罪推定在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十二公民》中的富二代兇殺案與常林案類似,十二位“陪審員”中的11人第一輪對富二代上來做出了有罪認定,若不是陸剛一人堅持認為有探討的必要,又一條年輕就這樣冤死,而該案最后的無罪判決,側證了無罪辯護的必要性。endprint
(二) 對社會偏見的一種體現
電影《十二公民》將故事闡述的重點對準少年兇殺事件本身討論的重要性上,圍繞這一故事主線設置情節、人物關系。通過12位陪審團彼此之間的對話,與少年、證人的“對話為大眾尋求一種摒棄偏見、客觀公正思考的可能性。
1. 陪審團和少年以及證人之前的對話
影片在開始的時候用十四組鏡頭向人們展示了富二代兇殺,以及老人經歷這一案件的過程,并由此引出了這一場對話的直接原因——為了12位陪審團孩子的學業。可見,電影的主要證人少年以及決定少年生死的人在電影中沒有臺詞,他們僅僅是作為串聯整個影片進行的人物。可見,電影重點在于對事件本身的討論,即向人們展現了一場消除偏見的對話。首先,在陪審員和少年對話的時候,除了八號陪審員,3號、7號、和10號陪審員從自己的身份角度出發在主觀上認為少年有殺人動機。這是陪審員的固定成見對少年的一種主觀上的道德綁架,不存在公平公正。其次,在陪審員和老年人對話的時候,是陪審員主觀上對老年人指正少年殺人的深信不疑。這兩種都表明了人“固定成見”所帶來的偏見。而在最后,通過8號陪審員的案件模擬操作和理性分析使得其他陪審員消解了對少年和老年證人的偏見,同時也體現出對彼此感性思維、理性思維帶來差異的一種包容和理解。
2. 陪審員之間的“對話”
電影的所有故事情節在一所法律大學的倉庫內進行,同時、同主題、同地,符合古典“三一律”戲劇法則。電影情節動作發展圍繞著一個中心事件進行,符合戲劇電影結構原則。十二公民是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彼此代表著不同的社會群體,不同的社會角色,彼此的人生經歷和生活圖景也不相同,由此對案件的認識角度不同。影片對人性倫理、體制改革和社會貧富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在矛盾沖突的產生和消除以及有罪、無罪投票比例的變化下下逐漸消除偏見。這部片子像個萬花筒一樣,把當前中國社會上各類人物都聚合在一起,反映出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思維思想狀況。各階層的矛盾圍繞這一起兇殺案的辯論此起彼伏,精彩迭起。
四、 《人民的名義》對法治理念的體現
《人民的名義》是一檔反腐題材作品,而一切反腐行為的依據是法治。比如在《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的工人們維護自身權益,蠻干斗爭,失火燒了自己人,不見得好,最后還是要走法律的途徑,才能保障正當權益。同時,在網上為大風廠工人斗爭鼓與呼而造謠傳謠的網友,也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見,在這部反腐力作中體現了多重法治理念,法治理念在劇中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治思維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
在《人民的名義》第十集中,達康書記要求法院快速解決大風廠事件的時候,省委指出達康書記的行為已經違法,因為我國憲法和法律也明確規定了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雖然大康書記行為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對廣大人民群眾安慰的關心,但是一味求快的作風可能反而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在這一集中通過對達康書記行為的指點在無形中“引導”廣大公民學法、知法、懂法和學會用法,為人民群眾建立了正確的法制導向,讓人們認識到懂法、守法是生活的必然需要,只要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事才能讓事情順利進展。
(二) 法治思維在堅持群眾路線中的作用
法治是程序之根本,在安置大風廠員工的時候,達康書記直接以命令的方式讓財政局擔負了2000萬、公安擔負1000萬員工安置費。達康書記的這種行為雖然是為了讓群眾盡快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缺失違反了財政操作程序,是一種極端處事操作行為。通過這件事告訴人員在維護個人既得利益的時候要按照法律程序規定進行,根據社會發展變化下逐漸衍變的法律法規知識來進行維權,堅持法治理念的正確導向。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深入發展下,我國進入了法治時代。法制建設的深入發展增強了公民的法制意識。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發展出現的各種矛盾和社會問題對法治力量的推進和延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影視媒體作為連接法治理念和群眾的重要橋梁,需要進一步發揮出其引領作用,即通過各類法制類節目的播出來增強人們對法治理念的認識,引導公民遵紀守法、懂法知法用法,從而為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進一步構建提供更多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娟.由《十二公民》看中國法律電影的突破與創新.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6,14(1).
[2]潘軍.理性的角力,以法治引領“中國式思維”——電影《十二公民》“8號陪審員”形象芻議.當代電影.2016(5).
[3]周文萍.外國電影的本土化改造研究——以《十二公民》等影片為例.當代電影.2016(5).
[4]黃鑫亮.《十二公民》:一邊是情火,一邊是法海.商周刊.2015(12).
[5]晁婕. 《十二公民》中的輿論思想.新聞研究導刊.2015,6(16).
[6]黃絲雨.析《十二公民》對《十二怒漢》的本土化改編策略.新聞知識.2015(7).
[7]張凈雨.《十二公民》:十二個中國人,十二億聲音——一次本土化改寫的成功實踐.當代電影.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