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昱++李亮++呂志紅++劉飛++侯波++史寧寬++劉洋++李丙輝++高志弘++馬健
摘要 本文總結了撫順市暴雨洪澇、大風、冰雹、高溫等氣象災害的特征,分析氣象災害對黑木耳生產的影響,并提出防御氣象災害的措施,以期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黑木耳生產順利開展。
關鍵詞 黑木耳;氣象災害;防御措施;遼寧撫順
中圖分類號 S1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9-0210-02
撫順市位于遼寧省東部山區,是遼寧省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水源保護區,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物種。撫順地區是長白山脈的西南延伸部分,自然地貌以山地為主,概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撫順市山多耕地面積小,氣候冷涼,雖不十分有利于糧食生產,但卻特別適合栽培優質黑木耳,且生產的木耳厚、色澤好、質量佳。近年來,作為“一縣一業”發展戰略和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內容之一,撫順縣大力發展黑木耳產業。在黑木耳的栽培過程中,對溫度的把控尤為重要[1]。在實際生產中,許多農戶未及時防范不利天氣,對氣象災害的防御不夠重視,從而給黑木耳生產造成損失。撫順縣氣象災害包括低溫、連陰雨、暴雨洪澇、冰雹、大風、高溫等,都會給黑木耳栽培產生不利影響,應當予以重視,并采取科學合理的防御措施。
1 氣象災害對黑木耳生產的影響
1.1 暴雨洪澇
以20:00為日界,定義24 h內累計降水量≥50 mm為暴雨,≥100 mm為大暴雨,≥250 mm為特大暴雨。撫順市1961—2010年共出現暴雨日81 d,年平均暴雨日數為1.6 d。年暴雨次數最多為9 d(2010年),最少為1 d。撫順市暴雨出現在4—9月,首場暴雨最早出現在4月29日(1967年),末場暴雨最晚出現在9月21日(1990年)。年平均暴雨日數呈增多趨勢(新賓縣、清原縣增多趨勢明顯)。暴雨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出現頻率為38.4%~46.7%;4月暴雨出現頻率僅為0.4%。
撫順市山多耕地面積小,溝壑縱橫,有些黑木耳種植場所建造在河流兩旁或山谷的平地上,有些黑木耳種植場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夏季發生暴雨洪澇災害時總有一些黑木耳菌袋被洪水沖走或浸泡。2016年8月12日15:00至8月13日14:00撫順地區出現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氣,全市90個自動站平均降水量為61.0 mm,降水量為100.0~249.9 mm的有14個站,全市最大降水量(179.0 mm)出現在撫順縣上馬鄉。小時最大雨強98.1 mm出現在東洲區莫地社區。由于降雨強度大,部分處于低洼地帶及河溝兩旁的菌袋被洪水沖走或浸泡,損失慘重。
1.2 大風
大風也是撫順地區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對農業、林業、果樹、畜牧等造成極大危害。大風日以10 min平均風速達到10.8 m/s或瞬間風速達到17.0 m/s來確定。撫順市1961—2010年共出現大風日370 d,年平均大風日數為7.4 d。1980年大風日數最多,為27 d,2007年和2008年最少,為1 d。撫順地區一年四季均可出現大風,但春季最多,春季出現次數占全年總次數的62.0%;夏季次多,出現次數占全年總次數的15.8%;秋季出現次數占全年總次數的15.0%;冬季最少,出現次數占全年總次數的7.2%。從大風出現的月份分布看,大風在4月出現的次數最多,占全年總次數的25.9%;5月次多,占全年總次數的25.0%;12月最少,僅占全年總次數的1.5%。
大風天氣可能刮倒大棚或吹壞棚膜,使菌袋受損,菌絲干燥枯死,在早春或晚秋低溫季節,如大風刮倒大棚或吹壞棚膜,可能造成凍害,延緩菌絲成熟,導致出耳期推遲,或采耳期縮短。
1.3 冰雹
1961—2010年撫順市共出現冰雹71 d,年均冰雹日數為1.4 d,冰雹日數最多的年份為1967年(12 d),最少的年份為1999年和2003年(未出現)。每年撫順市冰雹出現時間為4—11月,6月為全年降雹最多的月份,占全年的31.0%;5月為次多月,占全年的26.2%。在地理分布上,撫順市的冰雹天氣以清原縣發生的最多,為77 d,占總日數的36.0%;新賓縣次之,為74 d,占總日數的34.6%;市區及撫順縣最少,為63 d,占總日數的29.4%。
冰雹天氣每年平均只出現1~2 d,但對黑木耳生產影響極大。冰雹可將耳片砸落,掉到地面積水中,收獲不及時易腐爛。同時,未達到收獲大小的小片木耳被砸落,也會影響品質和質量。
1.4 高溫
撫順市1961—2010年共出現高溫天氣(33.0 ℃以上)221 d,年均出現4.4 d,最多年出現31 d(1997年),次多年出現26 d(2000年),17年未出現高溫天氣。出現輕度高溫(日最高氣溫33.0~35.0 ℃)187 d,中度高溫(日最高氣溫35.1~37.0 ℃)31 d,重度高溫(日最高氣溫37.1~40.0 ℃)3 d。
歷年極端最高氣溫達37.7 ℃(2000年7月8日撫順市區及撫順縣)。最早高溫日出現在1981年5月23日,最遲出現在2002年9月1日。撫順市高溫天氣出現在5—9月,主要集中在6—8月,其間共出現高溫日數217 d,占總日數的98%。其中,7月最多,共出現高溫日數94 d,占總日數的42.5%;6月次多,共出現高溫日數68 d,占總日數的30.8%;9月最少,僅出現高溫日數1 d,占總日數的0.5%。
氣溫超過32 ℃菌絲體生長速度逐漸減慢,38 ℃以上菌絲體生長受到抑制,直至死亡。30 ℃以上子實體易腐爛、易出現“流耳”病害[2]。2016年8月3—6日,受大陸高壓影響,撫順市出現高溫悶熱天氣,黑木耳棚內通風不良,最高氣溫高達38~39 ℃,對秋季木耳種植造成嚴重影響,造成明顯減產。
2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2.1 選址
建設黑木耳種植基地時要充分考慮當地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程度,不能選在低洼、易積水或河道兩旁容易遭受洪水危害的地方。種植場地要求排水通暢、根基扎實、設施牢固。
2.2 應對暴雨
夏季是暴雨洪澇多發季節,要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及時疏通溝渠,提前做好排水工作[1-2],將暴雨洪澇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
2.3 應對高溫
夏季高溫天氣易出現爛耳,最適用井水灌溉。高溫季節棚內溫度超過30 ℃時,用井水向棚內噴水降溫,保證菌袋安全越夏。養菌期每天要定時觀測菌袋溫度,袋溫不宜超過24 ℃。若出現高溫,可在草簾上澆水降溫。秋耳一般在7月中下旬進地,由于此時外界氣溫高,有條件的也可以在菌房內完成養菌和催芽過程[3]。
2.4 應對低溫
如遇低溫多雨天氣,應減少澆水次數或不澆水,當溫度低于15 ℃時,不需要澆水。春季發菌期如遇特殊低溫天氣,可采取減少通風時間等措施,提高菌袋溫度,促進菌絲快速生長。
2.5 密切關注天氣預報
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對大風、冰雹、寒流等惡劣天氣,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提高大棚的抗災能力[4-5]。
3 參考文獻
[1] 阮錫章,劉葉高.山區熱量資源在食用菌生產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業氣象,2000,21(1):32-36.
[2] 馮景剛.黑木耳栽培使用技術彩色圖解[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3] 劉敬霖.單片黑木耳生產過程中的氣象因素調控[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5,18(4):45-46.
[4] 禹光波,范海晶,趙彥,等.汪清地區黑木耳子實體生長期適宜氣象條件探討[J].氣象災害防御,2015,22(3):28-30.
[5] 張翹,王煥毅.健全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