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學標
摘要:在當下微傳播時代,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在發布學校新聞、服務在校師生、引導網絡輿情和傳播校園文化等方面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通過加強兩者的協同融合,可以實現傳播影響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高校官方微博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 差異 互補 協同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133-01
一、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功能的差異
(1)信息推送方式方面。高校官方微博是一個公共開放的媒體平臺,其所發布的微博是完全公開的,沒有明確的推送對象,也沒有固定的“粉絲”群體,無論受眾是否關注都能夠看到其發布的所有信息;而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則直接推送至訂閱(關注)者,且每一條信息都能完整無誤地發送到訂閱者手機,到達率為100%,并通過鈴聲、角標、通知中心消息停駐等方式隨時提醒訂閱者收到未閱讀的信息。所以,相較于高校官方微博,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信息推送方式方面更為精準。
(2)信息傳播方面。高校官方微博的信息呈裂變式傳播,傳播迅速快、范圍廣、影響大。而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主要是口碑傳播,傳播速度要慢一些,且傳播影響和傳播范圍主要是它的訂閱者,除非有訂閱者分享,否則其他陌生人無法看見。所以,相較于高校官方微博,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更為隱蔽。
(3)信息接收方面。高校官方微博主要接收受眾的評論和私信、被受眾@的信息及其關注的微博賬號所發布的信息等。而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則主要接收訂閱者針對公眾賬號發布的內容所發的留言信息。所以,相較于高校官方微博,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接收信息后更便于回復。
二、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互補
(1)開放性與互動性互補。高校官方微博在信息推送方面比微信公眾平臺更具開放性,但其在與受眾的互動方面缺乏黏性,特別是針對師生的意見建議一般很少回復,所以常給人一種自說自話、對受眾的評價和私信不聞不問的負面印象。而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由于后臺回復的易操作性和自動回復等功能,其與訂閱者的互動交流更為及時也更為頻繁,所以常給人一種責任心強、有親和力的良好印象。為達到學校與師生之間切實有效的互動溝通,可以將高校官方微博推送信息的開放性和微信公眾平臺的黏性協同互補。
(2)公開性與私密性互補。高校官方微博發布或轉發的信息是完全公開的,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將信息最大范圍地傳播開去,但這也給學校輿情引導和危機處理等方面工作造成很大壓力,一旦有不良信息出現,所有人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看見。而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信息相對隱蔽和私密,訂閱者和公眾賬號管理者直接進行一對一對話,訂閱者的留言和官方的回復其他人都無法看到,不會造成大范圍的影響,因此在輿情危機處理和應對方面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兩個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分別具有的公開性和私密性使得兩者在與受眾的溝通方面可以形成互補。
(3)廣泛性與精準性互補。高校官方微博是一個信息發布平臺,以裂變式廣泛傳播信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傳播對象是所有受眾,沒有明確的界限。而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由于后臺的用戶分組和地域控制等功能,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和語音等多種形式向訂閱者精準地推送消息。兩者雙管齊下,信息傳播范圍將大大提高,傳播效果也會得到很大加強。
三、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功能的協同機制
(1)傳播功能協同并進。高校官方微博是學生“粉絲”表達意見和發表評價的公共場所,是學校發布新聞、服務師生、引導輿論和傳播校園文化的重要媒體平臺。相較于高校官方微博的大眾傳播和滾屏閱讀的特點,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在信息精準傳播和校園查詢服務等方面具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它除了可以精準地向訂閱者推送信息,促進學校與師生零距離交流互動,同時最主要的功能是一種創新型的師生服務平臺。因此,可以將高校官方微博作為學校官方新聞發布平臺,而將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服務師生、解疑釋惑、宣傳學校的平臺。
(2)傳播渠道協同聯動。實現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賬號鏈接,打通兩者的連接通道。可以在學校官方微博平臺的顯要位置設置微信公眾賬號及其二維碼,同時在學校微信公眾平臺設置可以直接通往學校官方微博的符號鏈接,形成兩個平臺互通有無的良好局面,推動高校微傳播整體合力的充分發揮。
(3)平臺運營協同創新。第一,在學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運營過程中注重體現個性化和便利性,一方面要充分體現本學校的風格特色,避免模仿其他學校,另一方面在精準化推送微信信息的同時,也應該適度加強官方微博內容的深度,多發布一些長微博。第二,實現高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內容差異化定位,避免兩者內容上的重復。可以根據受眾的興趣和需求,官方微博多發布一些原創性強、可讀性高的內容,微信公眾平臺多發布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信息并展開討論,加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
參考文獻:
[1]黃淑敏.高校官方微博發展及運營策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1).
[2]隋祎.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新聞宣傳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7).
[3]吳媚.西南交通大學微傳播影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 2015.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