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鮮

【摘要】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門診給予治護理干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取號原則進行分組提供護理干預指導,即干預1組與對照2組,各27例。對照2組采取常規護理指導,而干預1組則基于此實施積極護理干預指導,比較其對兩組患者的靜脈溶栓的影響,以及調查統計兩組并發癥及病死率的發生情況。結果 調查顯示兩組均未出現死亡事件。干預1組中顯效18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30%(26/27);而對照2組中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7.78%(21/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與對照2組發生并發癥情況相比,干預1組的發生例數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能夠顯著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效果,減少發生相關并發癥,值得在臨床護理中重點采用。
【關鍵詞】護理干預;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3..02
急性心肌梗的臨床特點有死起病急、病癥重和變化快等[1],如不采取有效治療及相應護理干預措施,常會引發嚴重后果,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隨醫療技術的突破發展,護理干預服務應運而生。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發生出血、心律失常等各種心血管并發癥,因此,開展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其靜脈溶栓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選取本院門診護理干預指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對其進行分組給予對照性護理指導,以觀察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影響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門診給予治護理干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取號原則進行分組護理干預,即干預1組與對照2組,各27例。干預1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47~84歲,平均年齡(68.52±4.45)歲;經12導聯心電圖檢測其心肌梗死病灶位為:前側壁4例、前間壁8例、側壁3例、下壁4例、下間壁3例、廣泛前壁5例。對照2組男16例,女11例;年齡47~85歲,平均年齡(68.46±4.52)歲;經12導聯心電圖檢測,其心肌梗死病灶的具體定位為:前側壁4例、前間壁8例、側壁4例、下壁3例、下間壁4例、廣泛前壁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2組采取的是常規護理指導,對其行口頭健康宣教。而干預1組則基于此實施積極護理干預指導,主要包括:①心理干預:微笑、熱情地指導每位患者,以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情緒,使其樂觀面對現狀、增強康復信心;②健康宣教:進行有效溝通,使患者定時到院參與健康宣教,以了解病情及注意事項等;③并發癥護理:指導患者及家屬嚴密觀察及預防各種并發癥的方法,必要時到院進行診治;④以及指導合理用藥、科學飲食與適量運動,并且定期返院進行隨訪觀察。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靜脈溶栓的影響效果
干預1組的總有效率為96.30%(26/27);而對照2組的總有效率為77.78%(21/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的發生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死亡事件。對照2組患者發生并發癥情況為6例,占比22.22%,其中3例嘔吐、2例頭暈、1例心律失常;干預1組的發生例數為1例,占比3.7%,為短暫性心律失常。故而經統計學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機體持久發生嚴重心肌缺血癥狀而致部分心肌發生急性壞死,其常表現出胸痛、急性心肌血液循環障礙以及心肌損傷、缺氧、缺血和壞死等一系列相關特征性心電圖異常改變[3]。目前,隨著護理干預措施不斷豐富完善,其不僅不斷滿足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新需求,并且可以輔助療效的進一步提高,其影響作用已備受矚目。故而觀察發現,積極的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身心狀態,利于增加靜脈回流量、改善心肌血液供應情況[4],進而可有利影響靜脈溶栓的效果。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夠顯著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效果,減少發生相關并發癥,值得在護理中重點采用。
參考文獻
[1] 張連珍.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的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7):276-277.
[2] 劉冬梅.護理干預對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8):262-263.
[3] 劉海艷.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63-64.
本文編輯:劉帥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