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
摘 要:本文提出了“語文教學 中要充分重視‘主問題設置”的觀點。接著,闡釋了什么是“主問題”。然后,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及研究,以眾多課例作為支撐,本文重點論述了怎樣設置“主問題”,從三個方面,闡明了切實可行的“主問題”設置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主問題;設置
余映潮老師曾說:“目前,提問過多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問題。‘提問之‘弊明顯地表現于課堂的有:‘步步為營的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板書靠近的階梯;‘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綿延滔滔講析的橋梁;‘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絡。”那怎樣才能給學生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間呢?根據幾年的教學探索,特別是我校開展的“自主導學課堂模式”的教學實踐,我越來越覺得,一位語文老師能準確設計好主問題,課堂上就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全身,讓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中來的效果。
一節語文課到底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東西,老師能引導學生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學生從這堂語文課堂學習中又可以得到什么東西,是我們評價一節語文課的標準,也是評價一位語文老師的重要標準。由于語文學科本身系統的復雜性,學習內容涉及的廣泛性,決定了要真正把握好一堂語文課的不容易。如果在一節課內要照顧到所有的方方面面,其結果肯定是顧此失彼,不僅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不能深入展開,而且整節課會顯得零散無序。
那什么問題才能稱的上市一節課的主問題呢?我認為“主問題”是指經過精心提煉的、能貫穿課堂教學全程的、立意高遠的,并且能夠引發學生探討興趣的主要問題。主問題必須用少而精、實而活的提問帶領學生解讀文本、獲得體驗,是深層次教學活動的引爆點。如我在上楊絳先生的《老王》這篇課文時,整堂課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有關老王的人物形象,一個是領會作者的情感。第一個問題設計在導入之后。我先介紹楊絳的成就及和丈夫錢鐘書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種種迫害,本該受人尊重的知識分子一下子成了天天喊打,受人唾棄的對象,有一個普通勞動者卻照樣尊敬他們,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它是一位人力車夫,他叫老王。接著問“同學們通過預學,能說說這個老王hi一個怎樣的人嗎?結合文章中的具體語句來談。”學生收到問題后開始在文中找相關語句,小組展開激烈的討論,我再喊小組代表來展示小組的學習成果,學生圍繞老王的不幸和善良把文中角角落落的有管老王人物
形象的語句都挑出來了,使老王這個人物形象鮮明的呈現出來,且學生還能概括出作者這是采用什么描寫方法來表現他的哪個方面的性格特點。第二個問題是”老王真心實意對楊絳一家,楊絳一家對老王也不錯,為何老王死后幾年,作者仍然心存“愧怍”?”這個問題比較深,就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我先帶來學生找老王是怎么樣對楊絳一家,再看楊絳怎樣對老王,學生發現雖然都對對方不錯,但老王是把她們當親人、恩人、知己,而楊絳只是同情、憐憫老王,并沒有用真心來對待,不是平等對待。學生在探索的謎團中似有撥開云霧見太陽,幡然醒悟的感覺。可見抓住了主問題,問題層層內剝,學生不僅有探索的愿望,過后更有探索的成就感。
由此可見,“主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教學效果的好壞,那么,對一篇課文中的“主問題”該如何設計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課文的標題。課文的標題是文章的高度濃縮,有的是文章的文眼。許多標題有統領全文、點明主旨等作用,是設置“主問題”的極佳切入口。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就抓住兩個地點,把它們作為突破口,擬出“百草園是個“樂園”,給我帶來了哪些樂趣?”“如果三味書屋還在,你愿意去哪讀書嗎?為什么?”。效果較好。二是從文章中抓關鍵句,文眼。如《老王》我抓住最后一句話“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擬出“老王的不幸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何作者對老王有“愧怍”的心理?”。在教授《憶讀書》這篇課文時,我抓住主旨句“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來擬主問題。三是課后的聯系題。課后練習題讀書編者專家反復研究的問題,提煉了教學重點和難點,甚至提示了教學設計思路。教學中如能充分利用這些習題設置“主問題”,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主問題宜精不宜多,一堂課不多于兩個,因為一堂語文課,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教師也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到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我們能夠精心設計好課堂的“主問題”,一以貫以,就能受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余映潮《“主問題”的教學魅力》見《中學語文》2011年第7期
[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3] 陳珠萍《“主問題”設計技巧初探》見《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