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菁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活動課程作為一個熱點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探討和研究。如何具體實施活動課程,也是研究者極其關注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設計教學法和活動課程實施的特點、步驟的一致性,決定了設計教學法在活動課程的具體實施中,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培養學生學習運用各種知識進行實踐操作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一類課程。它具有三個顯著特征:(1)以學生及其實踐活動為中心的學生自主學習,(2)學生的直接體驗,(3)強調學生的個性養成。
那么,根據活動課程的特征,如何對其進行具體的實施呢?筆者認為教學法所具有的特點和步驟對于活動課程的實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可以充分加以應用。
設計教學法,是進步主義教育的著名人物克伯屈創立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克伯屈認為,設計教學法重要的特征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動機,設計“是任何自愿的經驗的任何單元,自愿的活動的任何整合,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一種自愿內驅力”和“志愿的活動”;由此提出設計教學法的實施步驟:
①確定目的。學生根據其需要,自愿提出學習的目的,即要解決的問題和困難。自愿是學生確定目的的根本要求。學生要有強烈的愿望、明確的目的去自動設計和確定。因此,要使學生產生進行設計的強烈愿望。
②擬定計劃。即制定達到目的的計劃。在擬定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做,教師相機指導。
③實施工作。運用具體材料,通過實際活動去完成工作。
④評判結果。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設計的活動,使學生獲得比較完成的經驗,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見,設計教學法是指在具體進行某種學習活動時,為了解決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必須根據情況自主地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驗并評定結果。它與活動課程實踐活動的要求,有著相互對應的關系。
1、活動課程的實施,首先要使學生產生進行某項活動的強烈愿望、明確的目的。活動課程實施前,一般是由學校按教育目的作出課程計劃,重要的是,教師要針對計劃中所需要的活動內容,預先做好激發學生產生“內驅力”的種種準備,包括情景及有關材料的準備。這種準備至關重要,它是激發學生活動(或設計)興趣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細心觀察,不斷暗示、啟發、使學生的愿望與預期的教育愿望相符合。待學生有了強烈的設計愿望,后續的制定計劃、實行及評判各步驟的進行就有了基礎。
2、在學生制定計劃前,指導教師認真記錄每個學生的情況,指出他們在實現自己愿望方面存在的問題,困難和應該努力的方向。學生明確了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以利于確定學習目的。
學生在遇到問題,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后,他們就會根據要達到的目的,制定計劃。制定計劃的過程是較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階段,需要注意的是,指導教師即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完全由學生自己去盲目的制定計劃,可以采取相機指導的方式,或學生、教師進行討論的辦法,將學校實施活動課程的有關思路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制定計劃時做到心中有數,使其個人的計劃和學校整體實施計劃盡量趨于一致,達到巧妙指導學生的目的。
3、在活動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給學生以指導、監督、鼓勵和協助,要用暗示和建議的方法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活動課程的設計,并將計劃付諸實現。
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如何進行活動的設計呢?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指導教師,由于具體組織實施的步驟或方法不同,最后獲得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有的甚至缺乏一種主導思想而感到無從下手。而克伯屈設計教學法中有關學校課程的四種設計類型的思想,則可以作為具體實施過程中的一條主線。
克伯屈認為,學校的課程可分為創造性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具體的學習設計、鑒賞性的設計等四種設計類型。
在設計整個活動時,要進行“創造性(或建構性)設計”克伯屈認為,這種設計“主要是使一種理論的以外在的形式具體化”,也就是在設計時,將每個活動要達到的目標充分分解,使之具體化,以便于學生的實踐。例如,學生要讓上演戲劇,就可以分解為寫劇本、分配角、排練和上演。“這種設計的目的在于求得工作、制造和實踐的種種經驗”,而開展活動課程的目的就是,在教育理論、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完成一個活動設計并通過學生的直接體驗而獲得實踐的經驗。因此,這個階段與克伯屈的這種課程設計要求是不謀而合的。
對于要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課程,例如,進行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為內容的活動時,可采用“問題的設計”。因為這類設計主要用于“學生解決一個智力的問題”,“需要有智慧的探究。”
活動課程中,還有一類課程是為了獲得某種技能或某個領域的知識,如學游泳、跳舞、寫作等,可以采用“具體的學習設計”。
鑒賞性的設計,則應用于培養學生審美經驗,獲得審美的享受和滿足的活動課程,如,聽交響樂、看電影和開展閱讀活動等。
4、評價。根據設計教學法的要求,評價的最終標準,是看活動課程的實施是否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經驗,是否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要求評價者(教師、學生)不但對活動課程實施的結果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實施的過程進行評價。因為活動課程的實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其結果未必千篇一律,或者說未必完全能達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關鍵是通過活動的實施過程,對每一個步驟和環節的評價,對活動中學生的種種表現給予關注和指導,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獲得對活動的比較完整的經驗。
評價時,教師提示評價標準,由學生自己評判。對于集體的設計,可由學生共同評判。對不當的評判,教師應及時提出意見或指導其進行重新評價。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設計教學法的實施步驟與活動課程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具體計劃、具體工作的實施,到形成完整的經驗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夠做到環環相扣。但克伯屈認為,設計教學法更重要的價值在于,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心平氣和的討論、爭論、作出決定等,要求每個參加者都采取開誠布公的、不使用權利的方法進行,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民主的精神。這也正是我們實施活動課程,養成學生的創新個性,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