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妮
摘 要: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猶如池塘之沒有水,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一種高尚的教育情操,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它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 培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文化思潮的滲入,校內各種價值體系的矛盾和斗爭,使小學生難以適應,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行為無序、道德失范和思想困惑、混亂等現象,另外,新的人才觀要求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而一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因此,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我堅信師愛在學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用愛的甘露去滋潤,去培育,學生的心靈才能得到健康發展,良好行為習慣才能逐步形成。下面謹以本人多年從事班主任的點滴體會,談談師愛在學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師愛是通往學生心靈的五彩橋
心理學研究表明,愛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可使人的精神愉快,給人以溫暖和動力。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要求,如果學生體會到這是出于對他的關心和愛護,那么,他一定會愉快的接受教育。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愛自己的學生,常常以簡單、粗暴的手段和挖苦、嘲諷的態度去對待學生,那么,教育勢必會因為學生產生了抵觸情緒而被被拒絕接受。正如外國一個教育家所說:“如果一個學生常常處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一個經常遭到斥責的學生,他就容易形成冷漠、多疑、自暴自棄等不良個性特征。
幾年前,我班上有一個男同學小陳,常說臟話,且常常一副玩世不恭、吊兒郎當的樣子,這令我很惱火,開學沒多久,他就無故打了一個學生,還罵了英語老師。我心里又氣又急,第二天晚上就進行了家訪。家長是個小商販,正坐在飯桌旁沏茶,聽了我的告狀后,二話不說,就把臉色蒼白的小陳從門背后拖出來,劈頭蓋臉地抽打起來。站在一旁的我慌了神,既勸不住發怒的家長,又拉不起跪在地上的學生,只得在后悔、自責中逃離了那個學生的家。第二天,這位滿臉傷痕的學生來上課了,我懷著內疚的心情想跟他交談,他卻一言不發,對我不予理睬。上課時,還用仇恨的眼光望著我。那時的我,就像心中有千萬條蟲子咬噬著:學生這么恨老師,怎能接受老師的教育?幾天后,我終于找了個機會硬把他留在教室里,用最誠懇的語言向他表白了自己的一片苦心和好意,他卻用背對著我。后來,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從生活上、學習上給他關懷和幫助,使他感受到我對他真誠的愛,才得到了他的“寬恕”,建立起了正常的師生關系。
我永遠忘不了這次教訓,它使我明白,當學生感受不到師愛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抵觸情緒,師生之間的心靈橋梁就無法溝通,只有對學生充滿了愛,才能架起一座通往學生心靈的五彩橋。
二、師愛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金鑰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借助師愛這把金鑰匙。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了解兒童,真誠地對待兒童,才能把關心送到兒童的心坎上,讓其真切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
后進生小林,他學習成績低下,平時表現也極差,常搞惡作劇捉弄同學,跟全班同學關系都不好。有一次,他的同桌陳丹霞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卻被他狠狠地跺了一腳,陳丹霞痛得眼淚直流。又有一次,我在指導學生看圖作文時,他又把主人公好的行為理解成壞的行為,有一幅圖的意圖是一個少先隊員把跳到地上的魚撿起來,還給賣魚的中年人。他卻說是這個少先隊員要把地上的魚捏死。從他這種表現可以得知,他的頭腦中已形成了一種定勢:這個世界是灰色的,所有的人都是可惡的,他心靈之窗已經關閉。為了幫助這個學生,我通過多種渠道,深入了解,終于明白事情的原由。原來他五歲時父母就離異了。這巨大的家庭變故給孩子帶來了嚴重的心靈創傷,從小缺乏父愛、母愛使他孤獨、自卑和自我封閉,逐漸形成一種攻擊型的變態心理。作為班主任,我下決心要給這個家庭不健全的孩子更多的愛。為了轉化他,我努力尋找他身上的閃光點。我發現他頭腦聰明,畫畫也畫得挺棒,為了幫他樹立信心,我便同美術科任聯系,讓他多給小林展示才華的機會。我自己還經常同他討論畫畫的問題,把他的習作貼在教室墻壁上,讓全班同學都來向他學習。上課時,我又經常提問他,當他終于在課堂上第一次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時,我便適時地用鼓勵的目光,會意地微笑,贊許地點頭對他表示欣賞,又讓全班同學對著他熱烈鼓掌。這時的他,眼眶發紅了。當初步取得他的信任后,我便有意無意地常找他談心,在肯定他的優點和取得的進步的同時,也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善待他人,和同學做朋友,還要求他多為集體做好事。為了考驗他,我又趁熱打鐵,隔幾天后發動了一次大掃除,讓同學們提水清洗教師,小林他挽著褲腳到樓下,一趟趟往回提水,干得汗流滿面,卻不叫苦叫累,和往日相比,他簡直判若兩人。我高興極了,及時給予表揚,并給他戴上了小紅花。這時,小林冰冷的臉上終于露出一絲微笑。接著,我又將幾個平時樂于助人的同學跟他編成了一個學習小組,還讓全班同學主動跟他交朋友,使他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懷,集體的溫暖。慢慢地,他變得講文明,求上進了。當我聽到他從嘴里第一次吐出“謝謝”這個字眼時,竟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期末考試,他竟考出了數學、語文都90多分的好成績,還被同學們評選為“紅花少年”呢。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終于用師愛這把金鑰匙,啟開了學生的心扉,也由此明白了,作為班主任老師,只有把一腔熾熱而真誠的愛通過言行滋潤滲透學生的心田,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愿意對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和盤托出心中的秘密,產生情感的共鳴,形成和諧融洽的教育氛圍,才能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和愛戴,才能感受到良好的管理教育效果。
三、師愛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無形動力
愛學生不僅是一種感情,而且是也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它能激起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強烈愿望,激勵我們去探索打開學生心靈的奧秘。因為教育工作是極其復雜、細微、長期的,我們教育的對象又是處于發展、變化中的兒童,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是無法勝任的,而信心和毅力則來源于對學生的熱愛,這種愛能促使教師去學習、鉆研,去探求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和途徑。
上學期我任教的班里有一個女學生叫曉敏,她常常緊皺著雙眉,顯出一副萬分苦惱的樣子,這種反常現象引起我的注意。一個十幾歲的女孩怎會流露出這樣大的不快樂呢?性格軟弱、個性內向的曉敏是不容易接近的,但作為班主任,我有責任去解開這個謎,幫助她驅散籠罩在心頭的迷霧。我以親切的態度去接近她,開始她什么也不愿講,直到五六天后,她才向我說出來她的苦惱:“爸爸媽媽天天吵著要離婚,還常常打架,日子過得真沒意思。”我試著問她:“老師是不是可以去勸勸,讓爸爸媽媽別離婚呢?”她卻連連搖頭,還嘆著氣說:“來不及了,他們連家里財產都分好了,就快分我啦……”講到這里,她已泣不成聲,看著孩子痛苦的表情,我憂心如焚。
這個學生平時體弱多病,多愁善感,是個“林黛玉”型的人,且由于長期缺乏體育鍛煉,身體較差。現在小小的心靈上又增添了煩惱,作為班主任的我,必須盡一切力量幫她解除痛苦,使她能在一個平靜、安寧的家庭環境中生活,重新得到家庭的溫暖。為此,我分別與曉敏父母作了長談,向他們反映了孩子的痛苦,提出了我的意見和希望,要求他們首先做到在孩子面前停止爭吵,不再打架,至于是否要離婚的事,以后再說,他倆表示能夠做到。
一段時間后,由于父母不再在女兒面前爭吵,且各自按照教師的希望給女兒關心和愛護,曉敏的情緒開始正常了,她高興地告訴我:“爸爸媽媽和好了。”我則抓緊這個有利時機,對她提出進一步的要求。特別可喜的是她因為聽從我的勸告,認真鍛煉,身體強健起來,學習也在不斷進步。看到這位學生經過我的幫助,良好行為習慣在逐步形成,我心里的甜蜜是無法形容的。我終于用自己的師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她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多年的教育實踐,使我深深地認識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把教師的工作看作是在學生的心田上耕耘,那么,師愛就是那無聲的甘露,悄悄地滋潤了學生的心田,培養著祖國的花朵;師愛,就是那燦爛的陽光,催開了學生的心靈之花,希望之花。愿每個教師都來做愛的撒播者,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中降下愛的甘露,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祖國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