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峰
弗洛姆明確的指出他所理解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貫穿了馬克思的一生。他這樣表述:“事實上,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表達的關于人的基本思想與老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表達的思想相比,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在《馬克思論人》中,弗洛姆批判了把“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在關于人的觀點上的對立,他認為馬克思的人道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依然生活在人道主義精神傳統之中”馬克思對于異化的抗議是人道主義的重要表現。人道主義的傳統雖然被富有成果的機械唯物主義精神所淹沒,但經歷一戰,二戰以及戰后這種人道主義精神重新復活了。第二,俄國共產黨人制造的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關于人的裂痕的證據是不足以支持其論點的。弗洛姆認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使用“Gattung”(類)和“Menschliches Wesen”(人的本質)”以及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提到的對過去哲學信仰的“清算”這兩個慣用的反證是膚淺和錯誤的,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之間的關系是一脈相承的,關于“人的本質”“異化”等貫穿于馬克思思想的始終。
縱觀弗洛姆的論述過程,我們不得不澄清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青年馬克思”和“人道主義的關系”?第二,“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是否對立?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首先解釋人道主義,即“人本主義”是什么?人本主義(Anthropologismus),又譯人本學。詞源為希臘文antropos和logos,即人和學說。人本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人的基礎,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本質即是人的自然屬性,人僅僅是作為生物學和生理學意義上的人,忽視或掩蓋了人的社會屬性。“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人本主義把人的本質看成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將人的本質抽象化和凝固化,無視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本質,其所提倡的人是一種離開階級社會的抽象的個體。當然,人本主義把以神為中心的神道主義變為以人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人道,反對神道,把神還原成人,對人的覺醒具有偉大的啟蒙意義。對馬克思而言。人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否承認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總和是馬克思和人本主義的根本分歧所在。馬克思認為,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基礎。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屬性最終表現在其社會屬性上,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而不斷改變和變化,這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偉大的真理。雖然青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表現出人本主義的某些特征,但我們應該看到,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社會主義雖然以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但其中已經包含了區別于空想社會主義的唯物史觀的因素,當馬克思發現了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秘密之后就完全放棄了人本主義的束縛。關于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弗洛姆回應俄國共產主義者的問題。弗洛姆本人也認為馬克思一生的思想是曾發生過轉變的,他說:“馬克思(恩格斯也一樣)在其一生中改變了他的思想和概念中的幾個,這是真的。后來他更加不愿意使用跟黑格爾唯心主義近似的一些概念……然而,盡管他的觀念,情緒,語言中有某些變化,有青年馬克思發展起來的哲學的核心部分任何時候都沒有變,而且要理解他晚年研究出來的關于社會主義的概念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立足于他在早期著作中發展起來的人的形象這個基礎,而依據別的東西,是辦不到的。”但人本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從始而終的貫徹馬克思的一生。弗洛姆通過對比《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資本論》,認為在這兩部著作中關于人的基本思想的論述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以此反對俄國共產黨所謂的“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的觀點的矛盾。“說這兩本書之間存在著“根本的轉變”是有些過分,但否認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之間存在著根本的轉變則是不對的。”(《評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流派的代表作——《馬克思論人》中文版序言》黃丹森)《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于1844年,完成于《德法年鑒》之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大部分學者認為這部著作處于馬克思自青年黑格爾派到馬克思成熟時期的轉折性著作,包含了很多馬克思主義因素,但還不太成熟。
綜上,我們可以說青年馬克思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人本主義的傾向,后逐漸以唯物史觀取代。馬克思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思想本身是一以貫之的,比如人的異化等重要思想,但其本身也存在著重要的根本性的轉折。弗洛姆,自命為馬克思主義者,以資產階級的偏見來審視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是極其錯誤的。
[1][2][3][7]埃里希 ?弗洛姆 .馬克思論人[M].陜西 :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54,208,210,215.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