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文
“互聯網+”新概念的提出,給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形式與時代接軌創造了條件。但在這場職業教育的革新大潮中,部分高職院校出于過分重視應用型人才建設的目的,使得大學語文教學課程在不斷邊緣化的過程中,造成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較低、綜合發展較差的現狀。面對這種新形勢,還需要以高職語文教學方法為切入點,通過借助互聯網信息量較大、內容更新速度快的特點,發揮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從而激發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課程教學發展。
當前,除師范及語文教育等非文科專業以外,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將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不僅教學內容還沿用普通本科的語文教材,在教學方法上,既缺少微課、慕課等“互聯網+”形式的教學手段,也形成了邊緣性的課程定位偏差。另外,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也使高職學生受到了功利主義影響,準確的說,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引導大學生在過于重視個性發展的同時,忽略了基本語文素養的知識積累,使大學語文教學的本質目的出現了偏差。
當前,面對互聯網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沖擊及滲透,最為明顯的便是愈來愈多的大學生利用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文字閱讀,而這種快捷、直接、形象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職學生閱讀經典文學的思維習慣,以及表達和寫作能力的直接退步。
不僅如此,2016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在互聯網移動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背景下,大學生已經成為使用社交軟件及網絡最頻繁的群體。但是,網絡的過度運用也讓高職學生的總體人文素質出現下降趨勢。
在“互聯網+”時代,部分高職院校所采用大學語文教材并不注重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而是刻板的按照大綱要求圍繞知識點及考生重點來講習,這也就導致了大學生將學習重心從課上轉換為網絡搜索現有知識。另外,考核方法上,傳統的應試評價只能測試出大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客觀上忽略了高職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實際應用能力,就考核評價的本身而言,這種脫離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現有模式,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影響下,很容易在考核管理、學風及實際評價制度方面出現紕漏,從而使學生考核機制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為使大學語文教學更加貼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便需要從創新性、實用性入手,充分發揮公共基礎課的優勢,與其他專業課程相協調,讓高職學生就業后能夠迅速掌握常見的職業文書及應用文的寫作。但在網絡信息化的直接影響下,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應當打破原有局限,以開放、交流、多元化為教學中心,在充分結合社會熱點或生活實例的同時,引導高職學生根據其專業特點,通過運用語文能力來進行分析思考。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實用性人才,還要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及自主學習能力。所以,現有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主體還需重新定位。由此看來,語文教師要在不能脫離教材實際的基礎上,以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理解及認知能力。
雖然互聯網對大學傳統語文教育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沖擊,但是,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手段上,如在傳統文學作品的賞析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總體認知背景的不同,設計內容緊湊的微課程單元,以課堂討論、師生互動的形式來明確課程的實際流程。另外,完全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翻轉課堂,更是顛覆了傳統課堂的教學形式。通過互聯網獨有的虛擬空間,進而設計大學生體驗較好,并且具有良好視覺感受的課程展示,完全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進而構建較好的人文世界。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的速度日新月異,高職院校只有在重視大學語文教學多元性和實用性的前提下,大學語文老師肩負歷史重任,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一定要融會貫通、與時俱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將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最終才能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方法改進的目的,進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獲得存在與發展的空間。
[1]田猛,劉華,薛寶林.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缺失與重構——以“大學語文”課為例兼論其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12):121~123.
[2]肖常緯.網絡時代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J].職業圈,2007(1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