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芝
隨著社會發展和我國教育改革進入全新時期,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大學英語教學需要認清現實問題、反思自身定位,探索改革路徑。
首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急需突破瓶頸,推進改革。一方面,國家持續推動教育改革,特別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以及教育綜合改革的實施,全面沖擊著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也受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影響。2010年,我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全面實施,提高了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英語水平。這些變化深刻沖擊著傳統大學英語教學體系。
其次,已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無法滿足現實需求。近些年,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沒有停止過改革。2002年教育部啟動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2003年,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國家逐步推進傳統英語四六級改革;教育部修改并制訂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教學要求》等,都推動了全國范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但變革是個艱巨的過程,已有改革雖然取得了成績,但仍然無法解決教學認同度低、英語課堂缺乏吸引力、教學效率低下等現實問題。
最后,社會相關機構的興起和資源的豐富,沖擊著大學英語教學。各種社會化英語培訓機構的繁榮、包括網絡在內的便于學習的技術和資源的發達,以及英語考試社會化的興起,都沖擊并削弱了大學英語教學的地位和力量。而大學英語的專業性較弱,與相關培訓機構的定位與目標區分度不明顯,非常容易受到沖擊。
科學合理的定位是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前提。只有基于實踐澄清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并合理定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才有明確的方向和基礎。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傳統定位大體是通用英語,但近些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傳統定位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在傳統定位下,大學英語教學實踐逐漸顯現如下問題。
(1)大學英語缺乏學科建設和研究的支撐,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缺乏學科建設導致大學英語教師的學術地位和專業背景難以獲得認同,從而不利于教師的職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忽視研究和學科建設,使大學英語教學與社會培訓機構相比,缺乏辨識度和獨特內涵。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產生現實問題。如“沒有學科歸屬感”,大學教師“在教學任務學術含量低、授課重復率高、低層次低水平運作、成為上課機器或語言教練或合同短工的工作環境下,產生職業倦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學校也更容易擠壓英語教學空間。近些年,高校的大學英語必修課學分趨于減少,很多高校,學生只要通過四級或相關水平考試就可免修部分學分。
(2)大學英語教學逐漸呈現出封閉和靜態的趨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逐漸發展成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大學英語教學的應試導向現象比較突出,四、六級考試成績被許多學校視為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唯一標準,部分高校甚至將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擇都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來進行”。大學英語以語言知識傳授為核心,缺乏創新和內涵挖掘;以考試為指引,忽視了語言的豐富本質和學生的現實需求,逐漸成為一個封閉、缺乏創新的僵化體系。
(3)單一的功能定位已無法滿足學生需求。進入21世紀,由于基礎教育英語教學水平提升,以及家庭教育對英語的重視,都使我國大學新生的英語水平較上世紀有了明顯提升。研究顯示,“目前大學新生中達到《新課標》8級以上的占10-15%”。隨著大學新生外語水平普遍提升,傳統以語言基礎能力為核心的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打破單一性,挖掘內涵、整合資源。
大學英語定位問題,本質上是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人們對大學英語教學本體價值的反思。語言既是工具又是文化,無論是作為工具還是文化,英語的功能和影響都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當前我國大學正處于巨大的轉型和變革之中,對英語教學本體價值的認識也是隨著我國大學改革發展而不斷澄清的過程。
近年來,關于大學英語的定位有各種不同觀點,包括認為大學英語應當定位于學術英語;應當定位于通識英語;應當定位于專用英語;應當定位于專用英語和通識英語相互結合等。而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是“外語師資和教學資源分布不均,全國英語教學質量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明顯,新生外語水平呈兩極分化之勢,學生需求的差異性比以前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英語的定位不應當是單一的。突破傳統一元思維,進行分類、多元和個性化的英語教學更符合實際需求。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將大學英語教學分為不同類型,包括現有的通用基礎型,與相關專業結合的專用型,學術型,通識型等。學生依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只要通過學習考核,都可給予學分。至于到底如何分類分為幾類,應當根據學校自身特點、戰略發展目標和環境等進行考察。符合學校實際情況或長遠發展戰略,多元化的定位就有益于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學習語言的路徑是多樣的,無論通用、通識、學術,還是不同類型相結合,在本質上都可以起到提高英語水平和能力的作用。同時,不同定位都應當注重培養學生持續自學的能力,使他們在各自的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英語水平。總體而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應當基于不同地區、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多元化的教學安排,在此基礎上推動大學英語教學走特色化、內涵式發展道路。
基于分類的多元化定位不僅符合現實需求,符合不同水平、特點和興趣的學生需求,符合國家教育改革大方向,同時也更有益于明確教學改革方向和引導改革實踐。要真正形成多樣性、特色化的大學英語教學,需要包括觀念轉變、課程改革、教師職業素養提升等多方面的變革。
大學英語教學要打破傳統一元思維,特別是突破傳統較單一、封閉、靜態的體系和環境,進一步拓展內涵,擴大教學的廣度和深度,使大學英語教學呈現出多樣、豐富的狀態。拓展大學英語教學內涵,包括拓展英語的工具性功能和拓展英語的文化、人文影響。特別是國際化背景下,英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有益于培養具有國際化思維,能適應全球化需求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而且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素養、人文精神和國際視野,這都需要不斷挖掘和豐富教學內涵。
課程改革是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而“近三十年來,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始終沒有本質的變化,對課程目標和定位的表述模糊,缺乏準確性和指向性,沒有‘與時俱進’”。只有改變傳統課程體系,才能改變以灌輸知識為核心的英語教學模式。
(1)觀念轉變。包括樹立變革意識,創新和變革意識是應對新時期挑戰的重要基礎;包括改變傳統以自上而下知識傳授為核心的觀念,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包括改變單一工具理性思維,打破為學語言而學語言的觀念,加強英語課程的人文內涵,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包括加強課程的國際化程度,拓寬課程設置的國際視野等。
(2)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建設符合學校特色的多樣化英語課程源于教學實踐的強烈需求。長久以來,我國大學英語形式單一,缺乏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設置。多樣化的課程安排會推動英語教學體系的豐富性,更容易照顧到學生的實踐需求,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3)課程安排和組織形式的創新。以分類為基礎的多元化教學需要打破傳統單一、僵化的課程安排,加強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協作,創新教學和課程組織形式,使其更開放和具動態性。如學術英語和通用英語結合,或者強化專用英語等,需要學校其他部門、相關院系甚至社會教育資源的協作。同時,在課程中拓展資源,深度整合和利用網絡等相關技術和資源,都需要課程組織形式的創新。
我國大學英語師資隊伍在實踐中無法支撐多元化英語教學體系。要推動改革就必須加強師資建設。一方面,要培養能駕馭新教學形式、開設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師。“英語專業教育作為培養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搖籃必須清楚地意識到ESP師資的緊缺和需求;必須意識到大學英語教學處于一個重大的轉型時期,應該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有一個很大的革命”。另一方面,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包括通過考評等制度改革為教師的成長創造空間;加大資金投入,改革教師培訓體系;為教師學術研究和專業能力提升提供支持;為教師的專業交流與協作提供環境等。
評價對教學實踐具有引導和塑造功能。傳統的以知識考核為主要手段的評價是終結性評價。這種終結性評價主要針對學習的結果,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教學發展實踐需要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拓展評價內涵和功能,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特別是注重形成性評價,將評價重點逐步轉移到對問題的診斷反饋,加強評價對學生的激勵和引導功能。
[1]夏紀梅.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難點與出路[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2]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9).
[3]文秋芳.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2(3).
[4]沈騎.轉型期大學英語課程的價值追問[J].外語電化教學,2014(3).
[5]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轉型時期的我國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J].中國外語,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