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露
中學生音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楊雨露
音樂教育是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學科也是中學生課程的基礎課,它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個性的發展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中學生教育中首先要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教育者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提高音樂教育的有效性。
中學生教育 音樂教育 素質教育 有效性
在中學階段,素質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們努力學習提高成績,更要求學生們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教學效果和有效性也在不斷提高。但其中還因為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教學方法的差異,中學生音樂教育的有效性仍存在不足,所以各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教學效果,并不斷思考創新以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雖然現如今的中學生音樂教育不會如往常因為經濟因素和教育資源因素的影響發展艱難,但是在享受新課改成果的同時,我們還因清楚地認識到,中學生音樂教學的不足,例如學生、老師和家長對音樂學科的重視度較低,以及音樂教學效果和有效性參差不齊的問題。并且需要就上述問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便尋找對策。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和不斷深化,音樂教學作為中學生素質培養的基礎一環得到了不小的改變。首先,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度普遍得到了提高,課程的開設率不斷上;音樂教師也得到了相應的培訓;教學的方法手段也一改以往相對落后的模式,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更多的增加了鑒賞的資源。但是在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應同時看到不足。
目前,我國中學生的音樂教育面臨的較大問題是受重視度低。例如音樂課在臨近考試階段,甚至提前一個月,就被取消替換成語數英等所謂的“主科”;作為“副科”,一些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不高,常有課上學習其他科目的現象,學生難以真正在課堂中領略音樂的魅力。再者,一些地區仍然存在著教學方法落后;缺少軟件,如鑒賞資源,缺少硬件,如音樂教室等問題。
首先,有部分學校過度重視升學率,音樂課雖然開設率上升,但是課堂的效果并不很理想。由于升學的壓力,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無暇顧及,因此老師的教學熱情也難以發揮。再者,雖然多數學校不論是從硬件還是軟件都得到了不小的升級,例如教師培訓增加,引進國外先進教學模式,購買影音播放設備、樂器以及鑒賞資源。但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和教育水平層次不齊,所以還會存在音樂教學方法落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一部分地區的高素質的師資較少,教學鑒賞資源有限,樂器和音樂廳等硬件更是難以獲得。綜上原因,中學生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仍需各位教育工作者、學生以及各家長努力攜手提高。
根據對上述問題的分析,可以從學校、學生以及家長的層面思考對策解決問題。學校作為思想傳播和培養學生的場所應當發揮其主要作用,帶領學生、發掘學生以及培養學生。也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以及家長全面發展意識的提高,在生活中發現美,讓音樂真正起到豐富生活,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
雖然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之下,學生多方的興趣和全面發展意識得到激發。但要想更有效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意識,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要求校方和老師清楚地了解素質教育的原則和音樂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為何能在社會各界頻頻聽到“學生減負”的呼聲,因為升學的壓力讓中學生難以有時間估計除考試科目以為的事物。學校首先要做好帶頭作用,治理挪用音樂課時間的行為;其次,可開設音樂鑒賞、樂器表演、歌唱比賽等課外活動,刺激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最后,在學校校園擴建、校園升級的過程中,校方應當有意識的增加對音樂教育的建設,例如購買樂器、書籍以及影音播放設備,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培養,以及建設音樂教室等。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首先自身應當意識到分數不是學習的所有,學習更是一個全面提升自身素質的過程。所以在音樂課上應當積極參與其中,多欣賞的同時多思考,探索音樂的美以及背后的故事。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舒緩學業壓力,更能培養音樂的鑒賞力和對音樂的興趣。音樂還具有提高審美與認知的功能,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力以及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全面發展。而家長方面更不能一味的盯著成績,孩子的綜合素質才是孩子將來在社會立足的根本。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多方位的欣賞孩子,發現孩子的能力和進步。若孩子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應當多多鼓勵,而非因為音樂是“副科”就打壓孩子的興趣。只有做到與孩子溝通,多方面地培養孩子,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在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錦上添花,廣大中學生才能正真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更能有效地反作用與整個學習過程,提升學生多方能力。所以,廣大中學生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充分利用音樂教育的審美和認知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李惠紅.中學生音樂教育之我見[J].黃河之聲,2012(17).
[2]馬愛紅.新課改下中學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歌海,2008(5).
淮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