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霞
(福建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期待視野”是德國學者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中的核心組成,該理論最初應用于文學領域,建立起“作家——作品——讀者”三者之間的有機互動關系,否定了文學藝術脫離受眾的孤芳自賞的創作,真正意義上將消費主義有機地融入了文學創作當中。無論是接受美學理論整體,抑或是其中最為核心的期待視野理論,其適用性都絕非僅限于文學藝術領域,而是在電影、音樂、建筑、戲劇等所有的藝術領域都適用。尤其在步入后工業時代后,接受美學與消費主義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得接受美學理論愈加廣泛而深入地走進藝術創作當中,藝術品需要受眾去感受、解讀、二次創作。
商業電影的本質是消費品,需要依靠票房生存,受眾的觀賞和解讀會給予商業電影二次生命。因此,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對于商業電影藝術尤為適用。商業電影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日本導演土井裕泰執導的勵志電影《墊底辣妹》(BiriGirl,2016)于2016年4月14日登陸中國院線,掀起了一股觀影熱潮,讓中國觀眾再一次領略了日本勵志電影的藝術魅力。影片《墊底辣妹》有著極為廣泛的受眾群體,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從中有所收獲和體會。該片創作緊緊圍繞受眾的“期待視野”,以此為核心構建敘事機制、表達主題思想,本文將以姚斯的“期待視野理論”分析并解讀這部勵志電影。
德國文藝理論家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于1967年提出,至今影響深遠。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是針對文學提出的,指出了文學創作的核心是讀者,任何文學作品在讀者閱讀以前都是半成品,讀者的閱讀會對文學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接受美學以受眾和接受為核心,建立起作家、作品和讀者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其中,“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理論的重要構成,姚斯認為作家創作的時候滿足讀者期待視野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提升讀者的審美期待,在一個有機的動態交流過程中實現讀者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學作品藝術價值的提升。
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絕不僅僅適用于文學藝術領域,對其他藝術種類同樣適用。藝術離不開受眾,脫離受眾的藝術如同無本之木,受眾與生活才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尤其是人類社會進入后工業時代之后,消費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藝術與商業的結合愈發緊密,促進了文化消費市場的擴張和生長。尤其對于商業電影而言,更需要票房利潤的支撐才能夠在電影市場當中生存下去。在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觀照下,受眾也會給予商業電影二次生命,在觀賞、理解和解讀的過程中,會相對于電影作者而言打開另一扇通向作品的大門。
勵志電影是一類具有明確的創作目的的商業電影,擁有希望、實現夢想是勵志電影永恒不變的主題。在電影藝術發展的百年,尤其是商業電影蓬勃發展的新世紀十幾年中,觀眾在觀看過大量電影之后,對于商業電影的敘事方式和情節設置已經了如指掌,甚至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就已經能猜測到結局,換句話說,觀眾在已有的審美經驗基礎之上,對于商業電影的期待會變得狹窄,商業電影導演越來越難以取悅觀眾。如此一來,姚斯的期待視野理論對于當下的勵志電影尤為適用,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將觀眾的期待視野納入進來,在自身的表達訴求和觀眾期待之間做到有機的互動和統一,并潛移默化地逐漸提升觀眾的審美品位。
土井裕泰是日本著名的勵志片導演,他的影視藝術創作以電視劇為主、以電影為輔,從1995年創作至今已經執導過35部影視劇作品,其中包括國內觀眾熟知的日劇《邂逅》《魔女的條件》《美麗人生》《橙色歲月》等,以及《淚光閃閃》《花水木》等電影作品。土井裕泰懂得拿捏觀眾的審美期待,總能在影視劇中頻頻制造出勵志、動人的火花,這也使他成為日本勵志影視劇“專業戶”。土井裕泰成功的秘訣就是將觀眾的期待視野納入商業影視藝術創作當中,勵志電影的創作目的就是激勵人們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了理想不懈追求的奮斗精神,最大限度地覆蓋受眾群體、讓勵志片進行最廣泛的傳播也是創作的核心任務。土井裕泰的勵志電影中,青春、夢想、激情、個人價值等內容是不變的主題元素,但是每一部作品都能拍出新意,內容主題不偏激、不狹隘,這也是《墊底辣妹》成為為數不多登陸中國院線的日本電影的主要原因,也是這部電影成為本文研究對象的原因。
勵志電影作為重要的商業電影類型,與觀眾“期待視野”的關系不言而喻。那么,勵志電影當中塑造的勵志人物形象也需要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抑或是在影片敘事推進的過程中,逐漸滿足觀眾的審美期待,令觀眾信服的人物形象才能支撐起整個勵志電影的敘事過程。
土井裕泰執導的《墊底辣妹》中的核心人物是有村架純扮演的美少女工藤沙耶加,同時也塑造了多個性格各異、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片中的每個人都被各自的夢想緊緊包圍,絕不僅僅只有工藤沙耶加才具有勵志精神。工藤沙耶加的父親、母親、弟弟、補習班老師、補習班同學等人,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勵志精神,讓全片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整體,同時也滿足了不同觀眾的不同觀影心理和審美需求。
工藤沙耶加是《墊底辣妹》的核心人物,影片敘事過程也正是描述了她從“廢柴”到“人才”的轉變過程。工藤沙耶加有一個并不快樂的童年,在弟弟出生后,父親就放棄了沙耶加兩姐妹的教育,全身心地投入到培養弟弟成為一名職業棒球手的“事業”當中。性格內向的沙耶加在學校也沒什么朋友,年幼的她在缺乏關愛的環境中長大,在兩次轉學之后,終于在女子學校結交了三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重新找到了自信和快樂生活的感覺。特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沙耶加渴望被關注和關愛的性格,廢棄學業、結交朋友也都是她為了變得合群、獲得關愛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沙耶加漸漸長大了,已經是高中生的她外貌甜美可愛,內在空空如也,僅有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在一次停學處分過后,母親建議她參加補習班,試試憑借自己的能力考大學,也由此展開了她的人生轉折。
沙耶加參加補習班開始學習的動力,完全來自坪田先生的鼓勵,以及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父親眼中的“廢柴”,自己值得比弟弟獲得更多的關愛。對于報答母親的殷切期待,報復父親多年來對自己的不管不顧,向看不起自己的所有人證明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身材火辣、外表甜美的美少女,她值得擁有自己的人生,她需要自己去做出選擇。不知不覺間,沙耶加在希望證明自己的巨大動力中,學習成績飛速進步,每一天都沒日沒夜地學習,為了兼顧友誼,甚至在和朋友們唱KTV的時候依然順便學習。影片將沙耶加內心的單純、直接、勇敢和執著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從染了黃頭發、畫著大濃妝轉變為剪掉長發、換上運動衣的“土到掉渣”的形象,從內心到外貌,塑造出沙耶加一點一滴的轉變。
毫無疑問,在影片表現沙耶加在補習班瘋狂學習的敘事內容之后,觀眾期待沙耶加能夠成功,因為她的努力證明了她轉變的決心和意志,她值得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最終,沙耶加雖然沒能進入自己報考的第一志愿慶應義塾大學文學系,但是依然通過第二志愿進入了夢寐以求的慶應義塾大學,并非百分百完美的結局更讓沙耶加的個人形象真實可信。
坪田先生是工藤沙耶加的補習班老師,也是她人生的靈魂導師,是他帶領沙耶加從茫然沒有目標的混沌生活中走出來,通過不斷學習,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家庭的意義和人生的目標。沙耶加的奮斗過程,同樣也是坪田先生的奮斗過程,沙耶加的成功也證明了坪田先生教育方式的成功,二者的關系微妙、緊密。
此外,工藤沙耶加的母親也是該片的重要人物形象。沙耶加人生的重要轉折,都是在她的鼓勵之下進行的。母親在沙耶加遭受學校同學欺凌、學校不管不問之后,決然地幫助她轉學,為了女兒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最終經過兩次轉學,將她送入能夠內部升學的女子學校。在見證沙耶加一點一滴長大,并發覺她愈加散漫、沒有目標的人生需要重新定位時,再次毅然決然地幫助她報補習班、考大學。沙耶加的母親在沙耶加的每一個人生轉折點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她更看重沙耶加此時此刻的真實需要,讓沙耶加快樂、正確地活在當下、努力在當下是她的育人理念,從這一點來看,沙耶加的母親相對坪田先生而言,對她的人生作用更為巨大,這也是片中坪田先生約見沙耶加母親談話時說的:“正是沙耶加擁有您給予她的無限關愛,我做的努力才會收到效果。”
只有小學知識水平的高中女生工藤沙耶加經過一年的補習班學習之后,最終考上了日本著名的世界級一流學府慶應義塾大學。沙耶加的逆轉人生并沒有肩負起過多的義務和責任,反而是以個人為中心實現了個人價值。
《墊底辣妹》的過人之處就是將一個外表火辣的甜美時尚的女孩,轉變為一個一心學習的“土到掉渣”的平凡女孩。相對于沙耶加養眼的超短裙、鮮艷的黃色長發、精致的妝容而言,觀眾更期望看到她人生的轉變,親眼見證她是如何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因為人人都想成功,成為有個人價值的那個理想中的自己。因此,導演土井裕泰在敘事過程中逐漸幫助觀眾積累情緒,用觀眾對沙耶加成功的期待推動全片敘事。
小時候的工藤沙耶加性格內向,在學校沒有什么朋友,隨著弟弟的出生,沙耶加也失去了父親的愛,父親將全部精力都用于培養弟弟成為一名職業棒球手,而忽視了沙耶加的童年成長。寂寞的童年讓沙耶加十分期待友情和他人的關心,在母親的鼓勵下她轉入了一所女子學校,順利結交了三個性格天真開朗的朋友,在這所女子學校內部升學制度的縱容下,沙耶加與好朋友一起每天都吃喝玩樂,在學校課堂上的內容就是化妝和發呆,根本不去理會學業,導致已經讀高中的她依然是小學四年級的知識水平。在一次“吸煙事件”過后,沙耶加被無限期停學處分,而母親認為學校的育人制度并不適合沙耶加,建議她參加正式的大學考試,沙耶加也就此迎來了人生的轉折。一心想要證明自我價值的沙耶加以慶應義塾大學為目標,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學習生活,白天在學校課堂上睡覺,晚上在補習班補課,回到家中依然不停地學習。在經歷了初嘗成功的滋味,到面臨學習的瓶頸,再到學習信心的全面崩潰,最終才迎來了來之不易的成功。導演土井裕泰沒有將沙耶加的奮斗過程刻意美化,而是盡可能地使其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
除了母親、坪田先生、不良少年森玲司和自己的三個好朋友,其他人都不認為沙耶加能夠成功,就連父親也對她完全不抱希望,認為自己的三個孩子中只有兒子龍太才能真正成才。沙耶加在學業上一點一滴的進步,都在預示著她即將迎來的成功。面臨最終的考試,雖然小插曲不斷,但也正是這樣才將觀眾對完美結局的期待值放到最大。
可以說,電影《墊底辣妹》的敘事過程就是一個滿足觀眾心理期待的過程,在觀眾的期待視野中,工藤沙耶加一步步成長,過程中雖然想到過放棄,但是最終還是走向了成功。影片的成功之處就是告訴觀眾,任何人只要相信自己,不去預想失敗的結果,就能激發體內無窮的潛能,只要夠努力就能獲得成功,最終的成功是不是百分百完美的已經不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