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電影中的反諷是利用一定的形式擴大人物語言、畫面、故事情節的張力,讓觀眾通過反諷領悟人物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受故事環境對人物造成的“壓力”,從而獲得感受豐富的觀影效果。反諷作為一門藝術,主要有言語反諷、情景反諷、戲劇反諷三大類形式,每種反諷形式又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栋谅c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由羅伯特·Z·倫納德執導,是最經典的版本。本文主要淺析其中的反諷藝術。
言語反諷是最常見的反諷形式,它體現在人物的對話或獨白里。電影是一種集語言、攝影、音響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但人物對話與獨白仍然是其結構故事的最主要手段,所以言語反諷是電影藝術中最常見的反諷形式?,F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提出二元語言學原則,認為語言包括“能指”和“所指”兩元含義,“能指”指音響等純物質層面,“所指”是人物想要表達的真正內涵。言語反諷正是借助語言的二元原則使觀眾透過影片中人物的聲音來探究聲音這一物質媒介所傳遞的深層內涵。所以,言語反諷是一種心理概念。言語反諷發生在人物對話或獨白中,具有局部性,主要有反語、語境誤置、悖逆詞語并置、句式與內容不和等幾種表現方式。
《傲慢與偏見》這部影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反諷形式也是言語反諷,我們根據言語反諷的表現方式將其分為反語反諷、語境誤置反諷、語言空白反諷等,以期通過分析言語反諷的表現方式來感知語言的豐富性,洞察人物內心世界,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反語,簡言之,就是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即通過反義詞或表述反面意思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使用反語反諷的修辭效果使人物的情感得以淋漓盡致地表達。這種情感可以是譏諷等貶義情感,也可以是喜愛等具有褒義性質的情感。影片中反語的使用頻率很高。
《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一家對達西先生是持有偏見的,在軍團舞會上,班納特一家初見達西,對其評價基本一致,伊麗莎白在偶然聽到達西對自己的不滿時,對達西的評價是“多么迷人的男子”。在這種語境下,伊麗莎白很顯然不是在表達自己對達西的仰慕崇拜之情,而是借“迷人”來反諷出身上流社會的達西身上所表現出的傲慢無禮及自負。伊麗莎白緊接著的一句臺詞“集傲慢之大成,討人厭的勢利小人”為“迷人”做了最完美的注腳,可見伊麗莎白對達西印象之差,借“迷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在軍團舞會上,初見達西先生時,班納特太太對達西先生的評價是“討人厭的達西先生”;當得知耐德莊園的新租客不辭而別的消息時,班納特太太為女兒珍失去了可能的丈夫賓利先生而遺憾不已,卻說出“沒有人會懷念那個至高無上的達西先生”。班納特太太對達西先生的評價有“討人厭”和“至高無上”兩種,孰真孰假?我們完全可以從班納特太太說話的語調和表情上來判斷,班納特太太是用“至高無上”的反語來表達對達西的厭惡之情,又因反語的使用,使得這種貶義情感得以渲染。
上流社會的賓利小姐初到馬利頓,在馬利頓軍團舞會上“見識”了班納特一家,對伊麗莎白·班納特說:“讓我恭喜你,在你家人方面。一個有天分的年輕歌者。有一個以其機智與學識而揚名的表親。兩個在軍官餐廳受舉杯祝賀的妹妹。一個最有趣的談話人物的母親。更別提你在弓箭方面的靈活運作了。那么有趣的一個多才多藝的家庭!”看似充滿溢美之詞的長篇大論實際上是在反諷伊麗莎白擁有一個卑微可笑的家庭:一個妹妹唱歌跑調,表哥狡猾諂媚,兩個妹妹與軍官調情,母親說話口無遮攔。以至于伊麗莎白在聽了這番“賀詞”后無言以對,甚至跑到屋外哭了起來。可以說,這是賓利小姐對班納特一家的鄙視與不屑,從深層次上講,是上流社會對中產階級的歧視,是19世紀英國常見的階層歧視現象。
語境誤置又可理解為“錯誤借用”,即將適用于某一場合的語言借用到另一場合,而這兩種場合的情況基本是相反的,按照正常邏輯推理,是不應該用在這一場合的。因為借用來的語言會對后一場合的語境產生一定的語言壓力,甚至是通過語言對后一語境進行解構,使得語言使用者或語言的描述對象處于赤裸裸的境地。影片《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太太在得知莉迪亞與韋克翰私奔后氣倒在床,柯林斯先生送來了他的“安慰”:“你女兒的死反倒是一種祝福!”“祝福”一詞應用在成功、勝利、喜慶等美好的場合,而柯林斯卻在班納特太太女兒私奔及其他四個女兒可能因私奔一事嫁不出去這一困境中使用這一詞。語境誤置使得班納特太太處于極其尷尬的境地,對其是極大的嘲諷和羞辱。
從語言學角度來講,語言空白是指語言的缺失,這種缺失可能是語言使用者想說卻因某種顧慮未說出的,也可能是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者從創作角度出發,故意留下的空白。語言空白作為一種典型的結構范式,在文學藝術作品創作中起重要作用。伊瑟爾(1989)指出:“正是虛構文本中的空白誘導著讀者的意義建構行為?!蓖粽?2005)認為:“空白結構意味著文學意義解讀的開放性?!边@種語言空白常出現在電影的結尾處,使觀眾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構筑一個基于自己經驗的審美世界。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物對話過程中,也會有言語空白,以言語的缺失來表達更為強烈的情感。
在軍團舞會上,很多太太都對達西先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看重達西先生英俊瀟灑的外貌;班納特太太永遠用財富來衡量人,看重的是達西先生的財富;溫順可人的珍·班納特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欲言又止;緊接著富有勇氣和智慧的伊麗莎白·班納特認為達西先生“多么傲慢自大!”伊瑟爾(1988)認為,文學作品中空白結構其中一個意義是“使相互作用中的讀者投射有可能組織成一個參照視域”。同樣,電影的對話情境也能為觀眾確定一個判斷空間,讓觀眾在“意義建構中起控制作用”。所以,我們很容易根據下面伊麗莎白和珍說的“我更喜歡賓利先生”來了解其對達西先生的看法。這樣的情節設置是在用語言空白來激起觀眾的興趣,對達西做出評價,同時也借珍的無以言表來諷刺達西傲慢至極,起到反諷的目的。
Littman和Mey(1991)綜合了文學理論和言語反諷的理論,認為情形的意外轉折與意圖受阻的一定組合構成情景反諷。胡春華(2008)認為“情景反諷是由于常規模式與現有模式之間存在差異性而形成的”。反諷情景是在言語反諷的基礎上形成的,言語反諷重在局部,而情景反諷重在情節的編纂、人物性格等整體性方面,這種情景與平常的情景不一樣,甚至是相悖的,從而形成一種情景壓力,賦予觀眾較權威的解釋權和更廣闊的解釋空間。一般而言,情景反諷包括語調反諷、視點反諷和戲訪反諷等。
模仿是一人對另外一人言行舉止的效仿,如果模仿得惟妙惟肖,那就是一種復制,沒有任何感情色彩。而戲仿是對另一情景的再現,除了模仿之外還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即對被模仿者極盡嘲諷之能事。
軍團舞會上,達西因看不慣中產階級的舞會而郁郁寡歡,并對伊麗莎白做了一番不滿的評價,而此時坐在簾子后面的伊麗莎白和她的朋友夏洛蒂恰巧聽到了這番對于自己傲慢無禮的評價,伊麗莎白非常氣憤,并“一本正經”、語調“傲慢”地戲仿了達西做出評價的樣子,逗得站在一旁的夏洛蒂咯咯直笑。達西應該沒有想到他所看不上的中產階級女子是這樣一位美貌與智慧并存、勇氣與膽識俱佳且女性意識特別強的女孩子??梢哉f,伊麗莎白的戲仿既解構了達西傲慢的態度,使其態度充滿了笑料,同時也是對達西等上流社會歧視中產階級的一種有力反擊,是兩種社會階層的較量。
文學作品中的語調反諷可以通過與作者的敘述態度、語調等相悖完成,而電影只能通過人物不同尋常的言辭及語調達到反諷的目的。這種反諷是不動聲色的,卻又讓處在故事之外的觀眾以全知全能的視角觀看人物在故事中的相互“廝殺”,從而獲得更大的解釋空間和審美建構權,也更能清楚地洞悉人物心態。
影片中班納特太太對自己派珍·班納特騎馬到耐德莊園做客,途中因淋雨而得以留宿耐德莊園這一建議得意揚揚,因為這距離其尋找擁有財富的上流社會年輕男子做女婿的目標近了一大步,班納特先生的語調就變成了這樣:“我們可希望伊麗莎白能設法使自己感染上感冒,而且停留久得能與達西先生訂婚。若是可安排一場暴風雪,我們就派吉蒂過去。要是有個年輕男子湊巧在那宅第里,一個喜歡唱歌并可以討論哲學的年輕男子,當然瑪麗可以前去。接下來,若一位年輕軍人身著漂亮制服出現在莉迪亞之前,一切就更完美了。”通過這段對白,觀眾也很容易辨認出,班納特先生在用班納特太太的語調來反諷太太不惜犧牲女兒的健康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行徑。并且在觀眾看來,這樣的語調反諷比直接批評班納特太太要“過癮”,具有較強的諷刺性。
視點反諷是指影片中從某一人物的視點出發看到的世界與觀眾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一般而言,“某一人物”多指精神異?;蛩枷氩煌谡H说娜耍热玺斞浮犊袢巳沼洝分械目袢?,方方《風景》中死了的“小八子”等。影片中卻有一位與眾人觀點不一樣的柯林斯先生,他對于贊助人凱瑟琳夫人評價極盡贊美之能事,認為其是一位“謙和親切、親和仁慈、和藹謙讓”的女性,而這一評價與包括班納特先生在內的一般人對其“非常驕傲并討人厭的女人”的評價是不一致的,這種因視點不同而引起的悖論,就叫作視點反諷。影片中柯林斯對于凱瑟琳夫人夸張的贊美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審視的境遇里,是對其勢利諂媚性格的有力反諷。
戲劇反諷是指觀眾的全知全能與影片中人物無知之間的張力,觀眾已經知道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而影片中的人物卻蒙在鼓里。電影《傲慢與偏見》中,觀眾已經知道伊麗莎白拒絕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而影片中班納特太太卻對著柯林斯直呼“我未來的女婿”。觀至此,觀眾就會覺得特別好笑,班納特太太對于財富癡迷的嘴臉又一次顯露出來。更為滑稽的是,班納特太太認為伊麗莎白不應該拒絕擁有財富繼承權的柯林斯,氣憤之下,說了句“她是極為愚蠢頑固的女孩,而且不知自己利益所在”??铝炙咕驼J為“伊麗莎白是個愚蠢、頑固的女孩,那些缺失不會使她成為一個令人想要的妻子呢”。這就讓觀眾感覺其不可理喻,好像在看一部鬧劇。觀眾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看影片中的人物是如何自我折磨、突破困境認識事情的真實面目的。
影片《傲慢與偏見》運用言語反諷、情景反諷和戲劇反諷等反諷藝術塑造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深化影片主題。在多重反諷藝術的塑造下,珍·班納特的溫順可人、伊麗莎白的智慧和膽識、班納特太太對財富的癡迷、柯林斯的勢利諂媚、達西的傲慢無禮、班納特先生的紳士通達等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活躍在銀幕上。此外,達西之所以傲慢,伊麗莎白之所以存有偏見,除了誤會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即上流社會與中產階級的對立,反諷藝術對這一主題的彰顯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