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強則國家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1]教育關乎民族的未來,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陣地,要始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布局,要始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保駕護航。因此全面從嚴治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合格人才,共同助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與理論價值。
全面從嚴治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內容,加強高校大學生的紀律與規矩意識,推動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奮斗目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2]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集中闡述“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指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戰略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陣地。將全面從嚴治黨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將豐富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時代內容,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時代性;同時,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以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為指導,結合大學生對于管黨、治黨的熱點、難點、惑點問題,探索出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引導,使高校大學生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全面學習與理解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內容與理論成果。
全面從嚴治黨重在加強紀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首先要嚴明紀律,紀律不能成為‘稻草人’,不能成為聾子的耳朵——擺設”[3],突出強調了紀律建設的重要性。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然而紀律與規矩意識是當代大學生的薄弱地區,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紀律意識與規矩意識的塑造。將全面從嚴治黨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一方面有助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到全面從嚴治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強化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嚴格把控青年學生的思想觀與組織觀,促使大學生學會懂紀律守規矩,使一批又一批的理想信念堅定、立場態度明確、勇于創新、敢于奉獻的優秀青年大學生走進黨組織,使我們的黨不斷吸收新鮮的血液。同時使大學生及時掌握時代的精髓,增強“四個意識”,成為一個遵紀、守規的優秀青年。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刮骨療毒的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為世所罕見的成效。高校作為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高校,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號召下,黨風校風得到有效改善。同時,高校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始終承擔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4],強調出高校立德樹人的奮斗目標,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將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層層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無疑是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鍛造思想武器,不斷增強其說服力、影響力與戰斗力,矯正高校扭曲的社會價值觀,重塑高校立德樹人的風向坐標。同時為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提供理論思考,不斷造就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逐步推進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奮斗目標,為國家為民族贏得未來。
全面從嚴治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內容,進一步增強“四個全面”思想的理論保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進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從毛澤東思想開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當下中國復雜的國情、世情、黨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又一重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要理論成果。將全面從嚴治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有利于全面從嚴治黨思想以高校為陣地,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在高校中進行全面從嚴治黨理論成果的宣傳與學習,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理論成果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其他理論成果,使中國共產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旗幟,始終不渝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的應用性科學,它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為研究對象。[5]全面從嚴治黨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下提出的新思想,是新形勢下形成的黨的建設新局面,是新時期下黨管黨治黨的新號召。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先進時代意識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將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理論內容。從深度上來說,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融入,進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內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學成為一門符合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的科學,更好的指導與引領人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從廣度上來說,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學得以武裝新的時代內容,不斷擴充其內容的廣度,推進其理論內容得以向前發展,教育與引導功能得以彰顯與發揮。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公開提及“四個全面”,使“三個全面”轉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布局。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又集中論述了“四個全面”的邏輯關系,強調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它對于其他三個全面具有重要的理論保障作用,突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地位。將全面從嚴治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全面從嚴治黨思想在高校得以廣泛的宣傳與傳播,同時進一步豐富與發展“四個全面”思想的理論內容,增強全面從嚴治黨對“四個全面”思想的理論保證,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各項事業不斷健康向前發展,推動“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有序進行。
全面從嚴治黨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價值,嘗試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廉潔校園文化等路徑融入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向大學生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陣地。通過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傳授與教育功能,使高校大學生全面理解與領會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具體內容。一是將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時代內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之中,使之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同向同行,讓大學生準確了解到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思想、新制度、新規定、新政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從嚴治黨系列思想新的時代內涵。二是通過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使全面從嚴治黨思想化抽象理論為具體問題,通過聯系大學生的成長特點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融入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使得大學生從自身出發找到與之相呼應的內容,從而針對性的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增進大學生的情感認同。三是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價值導向作用,化單向灌輸為互動思考,引導大學生學會思考,增強大學生對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內化能力與思維能力,讓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入腦入心。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主要是通過各級黨團組織、社團、班級及宿舍等陣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加強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思想建設,使得全面從嚴治黨思想得以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一是加強學生黨支部的思想建設,在學生黨員中積極開展全面從嚴治黨主題思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認真學習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充分利用現代新傳媒推送全面從嚴治黨相關文章,使大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全面從嚴治黨的相關內容。二是加強學生社團的思想建設,學校開展與全面從嚴治黨相關主題的社團活動,調動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主動性,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三是加強主題班團會的思想建設,開展全面從嚴治黨的辯論賽、全面從嚴治黨之社會熱點討論等多種多樣的主題班團會,主題班團會主要就是通過班委成員在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的指導下有目的性的去開展班會,以達到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思想的目標。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主要是通過校園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通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使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以不斷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的貫徹落實,并逐步形成高校廉潔校園文化。一是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上,構建網絡平臺,傳遞時代的新思想新政策。立足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思想,構建與學生認知需求相協調的有個性的校園網絡精神文化平臺。二是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上,將全面從嚴治黨思想融入學校的環境、人文景觀、文化傳播設施等學校的物理環境之中,用有型的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方式。三是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上,校園制度文化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和教育功能,對于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最大程度的激發制度文化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制度文化的教育功能,以達到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新思想的目標。
[1][2][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依規治黨重要論述摘錄[J].中國紀檢監察,2016(11):4~5.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